32. 俞跗宗封植密術
字數:6337 加入書籤
昆侖墟距有衛國都城帝丘有七萬裏之遙,傳烽閣探事人不計工本驅動飛梭舟,耗費兩晝一夜來到此城邑。
帝丘邑南至北七條經塗、東向西七條緯塗。每條緯塗、經塗七軌之廣,可容七車並行。
有衛國姬姓,齊保、北宮西、褚師蒲、子昭造反,篡弑紛爭,以菽燃箕,病相煎之太急;鬥栗尺布,傷同類之不容。
曆觀前世,其得國者莫不興於家,其失國者亦莫不敗於家。是立國如此,治家可知。無論為臣當忠,為子當孝,及兄弟、姑嫂、娣姒、姊妹之間,亦無不宜孝友和睦。
俗語有言:家有一心,黃土成金。其言雖俚,意甚長。
路途上不見昔日衣冠隆盛,人物豪華,隻有兵亂紛紛,各家遷徒,有大業積富一家而逃,少財者孑身獨往。道路之間,那幾許拖男帶女、攜老扶幼情形,真目不忍睹,耳不忍聞。
探事人莘沚手執銅模星宿羅盤,小心翼翼行過,不時可見屍身,九位探事人已將整個城邑犁過三番,尚未蒐索出無隱寶簽。
蛛絲馬跡彰顯,此邑定是無隱鑒最後現身所在,身攜寶鑒者也必在邑中。隊伍首領葛師揚臂睽阻[阻隔]一輛單馬雙輪車馬,風吹腰間下裳皮韠[bi]彩繪波動,張口豹首狀似噬人,猙獰可畏。
莘沚見鬆木車輿內四具死屍,三男一女,其中一具缺臂少足骸體,白如霜衰鬢斑斑,老顏麵失血,蒼如洗。星宿羅盤未見反應,莘沚一一從手揣其死屍,由首到足無一缺漏。
缺臂少足骸體正是艾刀,此刻人閉目,盡所有攝力壓製體內無隱鑒,那鑒似桃李中蠹蟲蠕動不休,成尾大不掉之勢,養不熟不得輯寧。期冀輒驗時光不要長久。半時半響,艾刀覺得已過百歲光陰,莘沚又詳問一遍馬夫由來去處,放手通行。
木衡木軛一對鑾鈴叮叮,徐行十步,葛師驀然說道:“止行。”
馭駕車馬之人聞聲,收住轡索,轡銜勒馬,手執轡索回身望。葛師手中多出一柄一尺長月牙鋼刃,刃銳抵觸車輿內一具屍骸頸項,耀光一閃,三點星芒圍著首腦飛旋三周不見,此具屍身無異樣,葛師更易一人。
輪到艾刀,鋼刃輕觸頸項肌膚,艾刀一念真心暗運泯滅章,思慮此番通行不過,當為劫數,紅塵路上另有一番周折。
可欽可敬艾刀身處絕地,將無常當尋常,將有相當無相,方能真的解脫,泯滅章使用死氣似流雲來去自由,縱橫盡興。
不見星芒異樣,葛師收回月牙刃,展臂扶手身子略彎,對馬夫禮了半個揖說道:“擾君馭馬前行,涵衍其量。”
譜牒修士地位為士,馬夫回禮平揖說道:“匹夫小人不敢承德。”
車馬依舊前行,車輿中艾刀內省永歎,如不自身為出離石塚,罄盡修為不曾脩複,何懼昆侖墟諸人。
行進中一具幼童身軀累壓至艾刀體身,肚腹中一鐵矢,懷抱一隻黑貓。兩人首對首,麵向麵,遮蔽艾刀視線,艾刀閉目憶起年少無憂肆意,天時地利都是變數。
一炷香後,不斷有屍骸相疊,其是真實世道了。
懷貓幼童或許未亡,貌似還有一線生氣,昆侖墟探事人還佇留鄰近,艾刀不敢擅施攝力,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車馬悠悠前進,不知去向何處。
半個時辰車馬止步,屍身不斷被人提拉腿臂徙運出去,艾刀飛投步道,跌仆四仰八叉息偃。
聽聞有人說道:“尋得少君,速報與家主艾君,走且迅。”
悄然張目一線,艾刀見房前一矩形場圃,古樹參天,似乎有流水聲。萑[huán]葦、秫[shu]秸、荊棘編束檻籬外銀光閃閃,乃是濮水。[注1]
一處橘樹林,綠染了天。對麵置有一列列曝陽漁罭[yu]的竹椸[yi],三名男子削斷髪髻成一束,高置在木椸上,頸項還索著繩環。手腕、足踝束縛竹上,身向前傾隻依偎雙膝。[注2]
帝丘邑東瀕雷澤[雷夏澤],濮水貫城,漁具甚多。楊白花風吹送落何人家,五月雨不期而遇,烈風雷雨弗迷,來了一個大霹靂,艾刀人由雙人共舉至一方木闔上,顛簸奔進密鬆林內一處堂屋幽軒,四下淨亮戶牖,花檻木兀,中間掛著一單幅古畫,供著一隻清雅瓶花,一株菖陽。
堂廈宜大、書室宜小,凡插貯花卉先須擇瓶,宜口欲小而足欲厚的花瓶,取其安穩而不泄氣。春冬用銅,秋夏用瓷,因乎時季。
若由外望此幽軒,此軒距地一尺懸空於一間堂屋內,雙阿頂覆銅瓦,正脊銅雲楶[jié]浮雕一“水”字下飾鯉魚,銅畫旅、銅常累,銅戶牖,每處皆用黃銅鑄造而成。[注3]
幽軒間,艾刀人雖閉目,覺識探窺周邊,到處琉璃容器,飾高浮雕玉製瓶簋,獸蹄足青銅鑊鼎,飪食鬲甗[liyǎn]。
人難道送入庖房,要犧牲炮製,艾刀暗自唏噓,運行孳生訣為陽中,萬物以生。泯滅章為陰中,萬物以成。攝力合一在中央,四方之中。[注4]
月光圍戶牖,世外無非簡約,人間恰是幽徑,姍姍而來麻衣麻裳老嫗,未有戴冠身著華美綢緞中年男子。
老嫗在艾刀身上摩挲一番,雙肩各自懸空一隻黃白條紋飛蟲,如黃玉雕琢而成。
直接以河洛雅言問道:“孺子氣若遊絲,壽將殆盡,人各安天命艾君應厚從,老婦耄矣無能為也。”
問話間兩隻飛蟲振翅而飛,圍繞三人,傳出啾啾細微聲響,遮蔽雙方對話,不使他人聽聞。
中年男子屈雙膝著地拜老嫗,禮用稽首,首顙緩緩至於地,再仰首說道:“姑母艾姬棄位苦修,德以涵灌家族,餘小子聞君護子愛孫,教之以義方,惟願此一脈血骨相繼,懇請艾姬發為功行,極圓極滿,乃能如是也。”[注5]
“身為醫者濟世利民,本當如此。萬物有因皆生煩惱,唯有舍得,方能自在。封植術法苦耗周章,逆天而行,你小子之罪大焉。”麻衣老嫗說道。
華衣中年男子又一拜,潸然淚下說道:“有褒艾家我宗我族,幼稚孺牙是以不嗣而夭折,孺人[大夫妻子]必日日以淚洗麵,姑母艾姬樂取於人以為善,親於艾家,侄為盼阿姑亨通心意,以救殘喘。”
“豈害我哉,如不能救,隻係大數已定,何須嗟怨。”麻衣老嫗輕歎一聲,徐步上前扶起中年男子,誡告閑雜不可入軒。
隻言山川秀氣泄發無餘,不期天地精華,生生不盡,有褒氏又生出一個高人來。此高人姓艾名灰,表字仲吹,就是目前麻衣老嫗。艾灰七歲顯露天資迥異,識見非凡,拜入俞跗[fu]宗習醫。
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所創立宗門,此一脈擅長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nuo]髓腦,揲[shé]荒爪幕,湔[jiān]浣腸胃。[注6]
修真成道者,不獨在於導引、胎息、烹鼎、吐納這些功法,全重那一點心海良善,積德累仁,以成至道。艾灰為人良善、才美過人,修於寂者彰於顯,自是本根上一脈精光,山海如來莞爾。
中年男子應一聲唯!佐助老嫗艾灰將戶牖合閉,黃銅牖板四闔遮蔽戶牖,將要張口發問,老嫗作一禁聲手勢,雙手結印施展方術,布下一個“漱山骨”陣局。
獸口鐵甗[yǎn]湧出蒸汽,七隻圓形敞口平緣銀盤,依次北鬥七星置放,鬥杓指向正南,陣局可保此處潔淨無塵,蔽晦是非。
艾灰又取出兩隻黃白條紋飛蟲,四隻飛蟲棲息銅製舂常四角振動翅翼。黃銅軒、陣局漱山骨、蟲振翅,護衛軒內不泄一絲天機,無垢無塵。
那名艾家子弟拘病奄奄勢危迫,艾灰悉心澡手之後,取過花瓶中菖陽,扁三棱長葉,綠色小花密生,壓出倒卵圓形漿果水汁,滴入幼童口中。菖陽主治中惡,驚搐失聲。
銅軒中燃三株特遐香,此香出弱水西,形如雀卵,色頗淡白,焚特遐香可辟邪去穢,鬼魅遠避。艾灰擅長製香,製香與用藥同理,按五運六氣,君臣佐輔進行配伍,使不同香薰盡展其性。
兩株紅白色鶯粟,艾灰用銀刀劃破形如鏃的粟囊,中有細稻般囊肉,雙手一攏擠出乳白汁液,承接一銀盂中,待到汁液現出淺紅暈,用一根玉石杵臼切磋不止。
顏色變深到黝黑黏稠膏脂。置入三足鳳型熏爐中,白煙混著水汽,充斥整個小軒,生見若雲催步轉,淒淒隻得共回旋。
艾灰雙手結印,一道道陣紋微細潛在,花繁柳密處,生與死路上,正需要昧昧。艾刀口不能言語,已深深進入昏寐。[注7]
探了一下艾刀鼻息,老嫗艾灰示意中年男子可開口言語。中年男子問:“為何大括邑中人物,唯得此殘身皓翁,置青壯不用。”
麻衣艾灰說道:“你可知人人皆有八識心王,思識:所曾經曆之境,憶持不忘,所獲念者。覺識:不以藏書篋,柔質受諫,亟見窕察,所得慧者。”
“藏識,製心一處,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所得真者。此人乃罕見之真者,有藏識。”
“我為凡胎肉目不識此高人,若與阿姑相比,此人境界如何?”中年男子問道。
老嫗艾灰觀了又觀木闔上之人,說道:"小子肉目高視你家阿姑,我蒲柳之姿,望秋而零,隻得一個念者,距慧者、真者尚遠。"
“此君高位跌境,因由不知,為何來有衛邦國也不可知,真者藏識可遇不可求,也為孺子一場造化。”
兩人同力遷徙艾刀到白銀製造長案上,示意中年男子攜木闔離去。
艾灰對此殘身皓翁下拜,行稽首,說道:“得高人大體,乃我艾家後生洪福,惟願賜下一寸慧智,開啟蒙童混沌,樞四體,昭化軀身機能,得一線生命。”
行禮後艾灰起身,見案上之人手臂內側多出一方黥[qing]墨,“收割、十五”四個周篆。
臂內收割島上眾囚墨刑,又複原如初,曾經殘缺隻餘一個五字,今有悉數出現,此暑官隱術有獨奇。
[手機用戶請注意:作品相關欄目,有課代表精彩點評與導讀]
======================
(注1)萑[huán]葦:兩種蘆類植物:蒹長成後為萑,葭長成後為葦。
秫[shu]秸:去掉穗的高粱稈。
檻籬:籬笆。
濮水:雷夏澤和巨野澤水源之一,流經春秋衛地,即所謂“桑間濮上”之濮。《春秋》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人殺州籲於濮。
(注2)曝陽:太陽下暴曬。漁罭[yu]:漁網。竹椸[yi]:竹子製成的衣架。
(注3)雙阿頂:雙坡頂。
雲楶[jié]:有雲狀紋飾的柱頭鬥栱。畫旅:有畫飾的門屏。
常累:鬥拱疊加狀。戶牖:窗戶。
(注4)鑊鼎:大鼎,專門用來炊煮三牲牛、羊、豕的鼎,又分為牛鑊、羊鑊、豕鑊鼎按照規格和用途不同,分為三類:鑊鼎、牢鼎和羞鼎。
鬲甗[liyǎn]:鬲一種容器,三足四足都有。甗:烹飪用的廚具,水蒸器,樣子像鼎,足部中空。
(注5)姑母艾姬:按文獻更準確為,姑、艾姬。君姑大人、艾姬。母專指自己母親。姬是對婦女美稱,金文中姬前基本上有姓,本文男子稱呼自己姑母為艾姬,是敬語。已婚女子才可稱姬。阿姑是加助詞,表示親近。
(注6)搦[nuo]髓腦:按壓住髓腦。
湔[jiān]浣腸胃。清洗腸胃。湔[jiān]:洗。
揲[shé]荒爪幕:觸動膏肓。用手指按治內膜。
結紮筋腱,壓按治髓腦,觸動膏肓,用手疏理橫隔膜,洗滌腸胃。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注7)昧昧:昏亂,模糊不清。《書·秦誓》:“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