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不其山開山納新[上]

字數:5670   加入書籤

A+A-


    周王姬浸四十二年,歲乙卯。
    大陸壽星州萊藜邦國,有一座不[fu]其山,不其山東臨海濱,大海茫茫隱現中。
    西接墨水,群山嶽嶽憑臨外,千裏方圓青山圍一環。山上石峰聳立,群巒下伏奇石怪岩,峭壑深邃。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有東海第一山的美譽。
    正月二十五日,初陽從地平線上吐出晨曦,黎明前一刻,萬籟無聲,此時孟春,南濕北冷兩交鋒,乍暖還寒鬥雨風。
    風從北方吹來,曳著闕台上三麵三角形物帛獵獵作響。已十歲的艾家少男,撫撫顙前吹散碎髪,心上微涼。
    男童左臀上有赤色胎記,形狀如刀,之父艾罔以出生時的體征,有信,與相似事物,取名為“刀”,也是冥冥天意,收割島上人艾刀與有褒氏艾家年少同姓同名。
    今日正值不其山開山納新之日,不其山納新長則十年一輪,短則五六歲一次。
    不其山因上古名醫僦[jiu]貸季曾在此常年行醫而聞名於世。僦貸季醫術高明被人尊為“聖工”,不其山也被人稱為“聖工山”。
    循不其山規矩,肄[yi]業入試者平旦時分就要到至,一直要在此靜候日出,此時才會放開山門。
    據傳乃第一任山主定下規章,言說為琢磨求學子弟性情毅力,對問道習醫懷敬畏之心。
    一隻首頂紅冠,體長胸深,脛高而粗,體型近方的雄雞,躍飛東側闕台一重簷上,喔喔啼聲報曉。紅胸紅背黑尾,一身色彩豔麗傲視人群。
    目視雄雞,艾刀心中想,此雞如《禽譜》記載應為薑紀國的紀雞,比有褒國麻羽雞高大許多。一地一處風土不同,產物也有殊別。
    兩位執事行到闕台象魏下,懸起一幅一丈高布告,佇立候望多時的眾人紛紛前圍。(注1)
    其中一位首帶黑色緇撮,月白色緇衣,衣衿紕之二指廣靛藍色布緣,衣訣不擴隻有半尺,土黃色腰韠[bi],靛藍色組紃[xun]十字結,佩帶多齒冠立狀鳳鳥玉璜,周禮有定規君子必佩玉。外罩月白色無袖褧衣,足下青膠白色狼跋舄,分發一支支竹簽與眾人。(注2)
    斂了衣襟,收了收身上檀色木綿寒服,艾刀接了竹簽致一聲謝,行了一禮,白色緇衣執事頷首回應,雙手依舊不止分遣竹簽。半圓竹簽半尺長一指半廣,用周篆上書,不其門入新五十三,毋遺待還。
    闕台象魏下的布告明晰告知一眾求學子弟,不其山開山納新章程。第一步,持簽者到魚鼓石萋斐堂察稽明冊,且要張口詢問。
    眾人中已有人言:“不其山方圓過千,上山階級千萬,巨石嵯峨恐迂路艱難,弟子莫我肯勞不敢辭辛,請君子指路示徑。”
    其中一位首帶靛藍緇撮執事,手舉竹簽說道:“眾位嘉弟子莫遽惶,手持竹簽轉三個圓,口頌:弟子遊蹤到此,迅羽輕足,尋景追括。”
    隻見竹簽中飛出一隻手掌大丹鶴,半實半虛。兩翅中間長而彎曲飛羽為黑,氣蓋千人一羽輕。
    人群發出幾聲驚呼,靛藍執事頗為稱心求學庶眾反應又說道:“此鶴名接引,諸位嘉子弟因循指引,即可汔事開山納新,願良運隨行。”眾人施禮致謝。
    自有衛國人蓋獲門之亂後,收割島上人艾刀八識合一與有褒氏艾家幼童軀身相生相育,亦是不知彼是幼稚,幼稚是彼,如此心性再育,為人處事也若十歲少年,青澀難免,身不由己。
    艾刀手持竹簽轉三個圓,頌:弟子遊蹤到此,迅羽輕足,尋景追括。
    果然一隻丹鶴飛出竹簽圍旋首頂,三周中會暫頓一時,鶴首指向一處方位。未見過如此修士手段的子弟興致高昂,因循丹鶴指引紛紛前行。
    入了門闕,山路石階兩側每五十步置有四角板岩路燭,長明前路不至於灰暗,暢行無阻。
    行了兩裏,一路上皆是冰川漂礫遺跡,複複疊疊,相互依附,風從岩石孔隙吹過發出不同響聲。
    山路陡然一轉,前方豁然開朗,隻見不遠處地勢發端下沉,中央低處三座房舍佇立其中。
    一巨石如鯉伏在路側,上麵鐫刻蜾[guo]篆“魚鼓”兩字,一圓滑小洞,孔徑約一尺,一臂深探之不盡,以掌輕叩且發出魚鼓聲響,入試中少有人識得姒夏朝的文字蜾書。
    萋斐堂,兩坡流水懸山頂,飛簷高翹懸四盞路燭,四根一人合抱木楹,共開三間門扉,每一間皆已經有弟子進入。
    堂前豎立兩楹白石華表,飾有直棱紋,上端橫一方矩雲板,頂上有一圓形承露盤,之上蹲獸為麵南而坐石犼,犼似犬食人,座於華表為督察屋內君子是否終日幹幹,夕惕若厲。
    華表上方那塊方矩雲板顯示出,“不其門入新三十三,西一室。”持簽人就可到西一室察稽明冊。
    依其它人做法,艾刀將竹簽抵至華表,接引鶴飛入華表不見,未有佇候多時,方矩雲板浮現一行,不其門入新五十三,東一室。
    不踐閾[yu],艾刀邁左足跨過閫閾,入得東一室。
    見有一位三十歲左右執事,端正坐於枌[fén]木立案之後,木案一丈長,兩端半翹。案前三丈置一圓木杌幾,鼓形五足。聞執事說:“簽”。
    艾刀將手中竹簽雙手遞出答:“迄[qi]。”[到的意思]
    案後執事一樣月白色緇衣,艾刀聽聞:“且坐,我問你答,不問不應。”
    艾刀應一聲:諾!坐在圓杌上,上身挺立筆直,雙手置於膝蓋,並合雙膝雙足。
    聽問:氏?艾刀答:有褒。姓?艾刀回:艾。名?艾刀回:刀。生辰?乙巳年七月初七寅時。田籍?鶉首州有褒國褒邑。案後執事又問:“薦書?”
    不其山納新第一章程是驗籍,稽驗人身地位,艾刀用懷中取一隻布囊,解開括囊細繩,遞上一卷錦帛所書薦書。
    執事起立接過錦帛,展開書案上,運筆不輟記錄於石帛之上。艾刀見淺黃石帛不由心中暗自感慨,石帛比簡竹輕巧百倍,真乃造福萬世的創造。
    庚申厄災之後,宗周國各地盛興采石煉石,上蔡國大夫蔡棟煉製石灰石助以鬆脂、蟲膠,藤黃製成一幅石布,原本代布,未成想此物懼水,其子年幼使墨繪於其上,不洇不散。蔡棟取名“石帛”替代竹簡、錦帛。[作者虛構出的石頭紙]
    一幅石帛比竹簡輕巧百倍,費耗又比錦帛低廉許多,石帛一出竹簡式微,如今大陸諸州各國行墨書文皆用石帛,石帛也因產地不同而樣式多類。石帛後人也稱“蔡夫帛”以為紀念。
    執事止筆雙目直視艾刀問:“鶉首州湍邑臨西海,到東海不其山路程數萬裏,你問道習醫有精誠意,薦書乃有褒國君手書,稱你身有暗疾壽不久長,望投不其門下從師問學,可知修行路遠勤奮當先,學海無涯厥苦為舟?”
    艾刀離座起身,禮了一長揖說道:“肯請君子明察秋毫,小子有自知。”莊重端肅,有威有敬。
    望了一眼艾刀,執事持筆錄下幾字,將石帛遞交艾刀說道:“毋遺。”指向後門。
    雙手接過石帛,艾刀施禮回謝,執事立身應了一個揖。
    穿過堂屋來到中庭,艾刀垂首觀視手中石帛,上書鶉首有褒國褒邑艾刀,年庚十歲,驗籍上。未成想自己驗籍家世,得了上評,不由心中竊喜。
    第二步,持簽者在萋斐堂察驗根器。人結胎母腹,有吉有凶,有壽有夭,有短有長,根為修行之人先天稟賦深淺,器是器皿,用以盛物,表示善根如同器皿一般,可以容納善法、領納法道。
    群生根器,各各不同。
    中庭已有不少求學子弟,年歲與艾刀相仿,宗周禮製有定,童子十歲需外出就學外傅。艾刀手持竹簽頌咒喚出接引鶴,聽中庭一位執事手執一方玉版呼:“不其門入新六十三。”
    人群中走出一位少年子弟,一步一頓,足履動聲,前麵一隻白色丹鶴翩翩飛舞,鳳目蠶眉,麵容清秀,皮膚黝黑。少年應了一聲:迄。雙手遞上竹簽。
    執事接了竹簽,丹鶴沒入竹簽不見,未有言語隻是望著少年。此刻周圍有人言說,石帛。少年才恍然知覺,遽忙由懷中取出石帛交與執事。
    庭中央,有一處四方白色帷幔上繪黑色饕鬄紋,麵向執事一方帷幔升起,顯出一尊一人高四足琉璃方鼎,飾獸麵紋四組相同,耳穿為圓拱形。
    方鼎有子商契書銘文一字作“大”,一字為“材”。大材琉璃方鼎稽驗新入子弟根器,大材兩字也寓意,盡獲有大根器的大材子弟。
    入新六十三少年,依執事所言,立於方鼎一側右手手掌觸及鼎身,隻見鼎內泛出泉泉清水,水位逐漸升高,至四分之三處水止不動。
    執事說道:“根七竅器優。”一並錄記於石帛上,交與少年,少年施禮致謝。
    隨後幾名求學子弟皆不如方才那位,有根五竅器良,根七竅器良,根五竅器下,根以身體開竅多為上,器別以優、良、下、劣四品。
    “入新五十三!”聽到執事呼自己簽數,艾刀前行雙手交遞竹簽,應答:“迄。”又遞上石帛。此刻艾刀立於大材鼎一側,心中忐忑,雖己身曾與天地合其體,與道德齊其生,對修行信心十足,卻是生平第一次驗證根器,舉起右手遲徐觸及琉璃方鼎。
    四足大材方鼎內泛出清水,越升越高,四分之三可為器優,鼎內水仍然升高不止,那名執事也安步近身察視,水已然要盈出方鼎。
    周圍觀望子弟皆驚呼出聲,鼎中水忽然複降迅疾,止於四分之一處。
    執事說:“根九竅器劣。”錄記於石帛上,一並竹簽交與艾刀,艾刀接過施禮致謝。
    徂[cu]外行走,一陣山風吹過,艾刀身起一個冷顫心怨脫口而出:“山中無常天氣,風氣堪涼未必然,輕寒不是可人天。”
    被剛才皮膚黝黑根七器優的少年聽聞笑了笑。
    ====================
    (注1)象魏:“魏”和“巍”是通假字。周天子﹑諸侯宮門外一對高建築,亦叫闕或觀,象魏為懸示教令的地方。國家禮法教令為“象法”,用來懸掛象法的載體就是象魏。《周禮·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於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象魏最早的普法教育。
    象法內容分十二類,布法象魏,在樓闕上公布法令。
    (注2)衣衿紕之:衣襟邊緣鑲邊。
    組紃[xun]:編製一起細帶。
    緇撮[zi cuo,]黑布製成的束發小冠。《詩·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台笠緇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