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帝後、太子...)
字數:6264 加入書籤
七月中旬, 陳廷鑒的請罪折子與華陽的三封家書一起送進了禦書房。
景順帝先撿起了女兒的三封家書,看到第一封上的“父皇親啟”,景順帝欣慰地笑了。
五月裏女兒也寫了信回來, 一封給皇後, 一封給太子,唯獨沒有給他的,雖然給皇後的那封信裏也提到了對他的關心, 景順帝還是有點不是滋味兒。
他子嗣不多,加起來總共兩兒兩女, 分別是皇後、貴妃所生。
這四個孩子, 除了對兒子們抱有不同的寄托, 景順帝最疼愛的其實是小女兒華陽。
皇後是皇宮這種地方都少見的美人, 華陽的美貌竟比皇後還要勝過幾分,從小就出落得鍾靈毓秀嬌憨可愛, 是那種哪怕她繃著臉甩了人一個耳光,挨打的人也要擔心她會不會手疼的美。
在景順帝眼中, 女兒就像一顆能夠讓人忘憂提神的仙果,無論他為何事頭疼煩惱,隻要看到女兒,身心便會舒暢起來。
小時候的女兒很黏他,總是喜歡跑到他身邊玩, 一口一個父皇,叫得比籠子裏的珍品百靈鳥還好聽。
可惜後來他酒後糊塗強寵了一個宮女, 事後才發現那一幕可能被女兒撞見了。
自此女兒很少再往他身邊湊,景順帝表麵裝作不知真相, 實則也恥於再主動去找女兒。
景順帝又對比了一番三封家書的厚度,發現給他的這封最有份量, 笑著將另外兩封交給旁邊伺候的太監。
太監托著信出去了,景順帝剪開信封,取出信紙來。
看著看著,景順帝皺起眉頭,暫且放下女兒的信,打開了陳廷鑒的折子。
這下景順帝明白了,原來是陳廷鑒老家的弟妹背著家裏貪了兩萬多兩銀子,還有一些田產鋪子。
陳廷鑒除了寫請罪折子,還送了一隻箱籠過來,裝的就是齊氏所貪金銀珠寶以及田契、房契。
先帝朝時貪官掌權,國庫常年入不敷出,景順帝登基後大力懲治貪官,重用能臣改善民生,國庫的賬目好看了點,但朝廷的各方麵用度依然緊巴巴的,如今白得兩萬多兩,哪怕與國需相比隻是一個小數目,景順帝也很高興。底下那些官員豪紳,有銀子不肯幫朝廷分憂,私底下孝敬別人,最後還不是送到了他手裏?
至於齊氏一個婦人,景順帝根本沒放在眼裏。
景順帝喊來一個秉筆太監,由他口述,給陳廷鑒回複。
第一件事,關於那些賄賂,凡是為官者,鑒於每個官員行賄的數量都不高,景順帝決定將每個官員官降兩級,且罰收行賄金額的十倍,以儆效尤。凡是地主豪紳者,每家家主罰二十大板,同樣罰收行賄金額的十倍。
如此一來,光陳家這邊相關官員豪紳的懲罰,景順帝就能給國庫賺回二十多萬兩白銀。
第二件事,景順帝褒獎了陳廷鑒的大義滅親、主動請罪以及防洪有功,安撫陳廷鑒不必過分自責。
第三件事,按照律法,齊氏犯下貪汙、不孝婆母兩罪,當處絞刑,陳家將齊氏及其同黨交給陵州知府衙門便可。而陳廷實治家不嚴,那是陳家的家事,陳廷鑒作為兄長,可自行管教懲戒,杜絕日後再犯。
“皇上仁厚,陳閣老收到您的旨意,必然感激涕零。”
景順帝摸了摸胡子,陳廷鑒是國之棟梁,他自然不會為了這點小事降罪於他。
正事處理完了,景順帝繼續看女兒的家書,隻見上麵所寫全是齊氏貪汙、石橋鎮受災之事,隻在快結尾的時候叫他保重身體。
戚皇後正在看女兒的信,看得太認真,連景順帝進來都沒發現。
景順帝已經五十出頭,戚皇後卻才三十五歲,既保持著年輕時的美貌,又多了成熟.婦人的嫵媚風情,也正是因為她這份美貌,景順帝才會在後位空缺多年之後,一舉冊封了她這個剛剛進宮的新寵。
“寫了什麽,笑得像吃了蜜似的。”
景順帝坐到妻子身邊,若戚皇後仔細觀察,會在他臉上發現一絲羨慕。
可此時戚皇後心裏想的全是女兒女婿,笑著將信紙往皇帝丈夫那邊挪了挪:“自華陽出嫁後,每次進宮都要向我抱怨駙馬粗鄙不解風情,如今這小兩口終於過到一起去了。”
景順帝微微眯起眼睛,看到女兒在信上說:“兩位夫兄皆是文人,風雨中獨自行走且艱難,無太多餘力照拂妻子,駙馬卻背我如履平地,女兒方知武夫也有武夫的好。”
簡簡單單的敘述,確實透露出幾分小女兒的甜蜜。
景順帝也笑了,他自然也希望女兒與駙馬夫妻恩愛,過得幸福。
帝後並肩看完了這封信,聊了聊陳家的家事,最後話題又回到女兒身上。景順帝摸著胡子道:“陵州終究是偏遠之地,鎮上更是清貧,華陽在那邊生活多有不便。等年後駙馬除了喪,朕馬上將他調回京城,華陽也好快點回來。”
戚皇後思索片刻,輕聲道:“皇上,陳閣老一家都是純孝之人,年初喪訊傳來,多少人猜測陳閣老會想辦法留在京城,陳閣老卻義無反顧地進宮請辭、歸心似箭。這次他們夫妻肯定會在老家守滿喪,駙馬三兄弟雖然隻需服一年,大概也不願丟下二老先行回京做官。”
戚皇後笑道:“丁憂的官員在喪期解除之前,都會提前稟奏朝廷,請朝廷適時安排官職,不如咱們再等等,看駙馬三兄弟的折子裏怎麽說,若他們想即刻回京,您答應就是,若他們想留在陵州方便在二老麵前盡孝,那您不如在陵州預備三個空缺給他們,年紀輕輕的三兄弟,在地方曆練一二年於他們也有益。”
景順帝:“果真如此,華陽豈不是要在外麵多滯留兩年?”
戚皇後:“是多滯留一年零三個月,後年夏天便可回京。她現在是陳家的媳婦,一年喪都守了,多住一年半便可與兩位嫂子同享孝媳的美名,何樂而不為?”
景順帝:“行吧,那咱們多送些賞賜過去,不能讓她在那邊受苦。”
戚皇後並不擔心,陳家不敢委屈她的女兒。
太子正在跟著先生讀書,這位先生雖然沒有陳閣老那麽嚴厲,按照規矩,除非遇到大事,授課時也不能有人來打擾。
將至晌午,課程終於結束。
十歲的太子靠到椅背上,伸了個大大的懶腰。
先生看他一眼,並沒有像陳閣老那般指責太子的儀態不雅,收拾好桌麵行禮告退。
先生走了,太子的大伴太監曹禮笑眯眯地彎著腰走了進來。
太子眉峰微挑:“什麽喜事,笑成這樣?”
曹禮立即從背後拿出一封信,獻寶似的道:“殿下,公主又來信了!”
太子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離開座椅,一把將姐姐的信搶了過來。
父皇母後對他教導嚴格,等閑不許他出宮,他想知道宮外的事都得跟身邊的太監們打聽,姐姐是第一個在外麵給他寫信的人。
太子很想姐姐,也想知道姐姐在陵州有沒有遇到什麽新鮮事。
他坐到窗邊,如饑似渴地看起信來。
曹禮站在斜對麵,見小主子漸漸皺起眉頭,心裏就是一突,擔心小主子壞了心情,會變得不好伺候。
幸好太子的眉峰很快又舒展開來,最後看向窗外,若有所思。
曹禮好奇問:“殿下,您想什麽呢?”
太子回神,問他:“你見過洪水嗎?”
曹禮嚇了一跳:“殿下怎麽突然提到洪水了?難道陵州那邊發水了?公主可有受傷?”
太子搖搖頭,把信遞給他。
曹禮快速看了一遍,連拍好幾下胸口:“幸好幸好,公主吉人自有天相,沒有遇到大水。”
曹禮今年十八,當初也是家裏發大水死了爹娘,輾轉流落到京城,被人帶進宮裏做了太監。
太子既然有興趣,曹禮就講了些洪災的慘烈。
太子:“朝廷不是每年都會撥銀子專門用來修築河堤?”
曹禮:“那都是用來修大河的,鄉野地方的小河段,多少年都不會漲水泛災,偶爾遇到大雨之年才發一回,加固堤壩不值當。”
太子:“那要是父皇非修不可呢?”
曹禮看看外麵,湊到他耳邊小聲道:“那得看國庫有沒有那麽多銀子了。”
太子抿緊了唇,國庫不豐,他經常看到父皇為銀子的事發愁。
曹禮:“您是擔心公主嗎?別啊,您瞧瞧公主,還有心思誇讚駙馬呢,說明那邊的水災不嚴重。”
太子重新看向信紙,腦海中浮現出一道英武挺拔的身影,那是陳閣老的四子陳敬宗,也是他的姐夫。
太子與駙馬見麵的次數不多,駙馬給他的印象,是長得還行,容貌上勉勉強強能配得上姐姐。
“殿下,該去用飯啦。”曹禮笑眯眯地提醒道。
東宮的午飯很豐盛,畢竟就算國庫空虛,也不會苛待宮裏的貴人們,光太子這頓飯,就有八菜兩湯。
姐姐希望他強身健體,太子就多吃了一碗飯,內心深處,他也想長成一個能在大雨瓢潑的山路上如履平地的英武男子。
飯後有半個時辰的休息時間,太子想了想,去尋母後。
“母後,姐姐是不是也給您寫信了?”
戚皇後:“是啊,你要看嗎?”
太子:“嗯,給我的信隻有一頁。”
戚皇後笑著讓宮女將女兒的家書取來,有滿滿三頁。
華陽的三封信,給父皇的隻提正事,給弟弟的隻敘家事,給母後的則是兩者俱全。
戚皇後趁機給兒子上課:“陳閣老為人清簡肅正,就算家裏出了這種事,他也寧可自揭家短,而不是幫兄弟遮掩。”
太子麵對信紙,沒吭聲。
戚皇後:“他雖然在家丁憂,百姓遇到危難,他也不顧危險以身作則,與百姓共進退,是真正愛護百姓的好官。”
太子終於道:“母後知人善任,為兒子選了位好先生。”
戚皇後笑了笑,摸著兒子的頭道:“母後知道,陳閣老有些嚴厲,不過自古嚴師出高徒,你隻需要記住,閣老受父皇母後所托,便是訓你也都是為了你好。”
太子垂眸:“兒子明白。”
戚皇後收起信紙,關心道:“就在這邊歇晌吧,等會兒直接去上課。”
太子順從地跟著宮女去洗手淨麵。
躺到床上,太子卻毫無睡意,一會兒想石橋鎮的洪水究竟什麽樣,一會兒又想到了那位嚴厲無比的陳閣老。
姐姐說陳家的狀元郎、探花郎都文弱,走山路差點摔跟頭,陳閣老呢,既文弱又年紀大,是不是也摔了跟頭?
眼前浮現出陳閣老跌進泥坑爬不起來的畫麵,太子笑了,滿足地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