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第 91 章
字數:11471 加入書籤
九月底, 被康熙委以重任,奉旨栽種禦稻的李英貴,帶著百斤稻種和幾十筐番薯, 隨著回京複命的戶部官員,一起進京了。
時間回到一個月前。
長江中下遊平原, 距離蘇州府城約兩百多裏地的一個小村中, 李英貴正捧著早熟的稻穗傻笑著。
不想突然被身後的老爹踹了一腳屁股, “傻樂啥呢?問你呢,到底啥時候收割?”
李英貴差點被他老爹踢得一個狗啃泥, 可他一點兒也不惱, 拍拍屁股就站了起來。
他看了看天氣,道:“我問了老柱子,說是過兩日怕是有雨,等不了了,今天下午就收!”
李老爹看他那副嘴巴咧到耳根的傻樣兒,沒忍住又踹了一腳過去,“什麽老柱子?你要叫他柱子叔公!”
“嘿嘿嘿!”李英貴這回躲過去了,“那老爹你就趕緊找人準備起來, 好幫忙把這幾畝地收了, 兒子去告訴官老爺一聲!”
這可是禦稻啊!
皇上讓種的, 要收成了哪裏能不通稟過地方官呢?
因為康熙帝的重視, 此處一直有戶部江蘇司的主事駐地在此, 一聽李英貴說準備要收割了,得往上匯報,立刻讓護衛騎馬去稟報縣太爺。
主事有些焦急, “李賢弟, 你說過兩日恐有雨水?”
李英貴:“是啊, 村裏經驗豐富的老農說的。”
“哎呀,這可如何是好?”
“怎的了?”
“這事兒報了縣令大人後,還得報給知府大人和江蘇司郎中大人,等兩位大人都準了方可收割,也不知道會不會耽擱時辰?”
“這麽麻煩啊?”李英貴心裏也是一個咯噔,“不成,我得去求村長找些人手,若是看著要下雨,等不到大人們準許,就一起收了。”
主事知道事關重大,但比起違抗上麵的命令,當然是禦稻的收成更加重要了.
“也罷,我也跟你一道兒去。”
沒多久,整個李家村的一百多號主要勞動力就被集結起來,被村長一通‘光宗耀祖’的動員,接著就被分派了任務,分頭準備起來了。
隻等著上頭的令一下,就開始搶收。
李英貴:“希望這雨別來得不是時候啊,要是再等兩日,這收成更好。”
好在因為禦稻的種子不多,所以也才種了三畝半,全村這麽多人一起上,一個時辰不到應該就能收完了。
全村人在焦急中等了一日,直到傍晚,天邊黑壓壓的烏雲翻卷起來,也還沒等來上頭的信兒。
主事和李英貴對視一眼。
李英貴問:“收吧?”
主事咬咬牙:“收!”
他擅作主張,大不了被上官責罰,但要是耽誤了禦稻的收成,說不定就是掉腦袋的事兒了。
村長一聲令下,所有村民行動起來,連小孩兒都被趕著下田去撿稻穗。
不到一個時辰,所有的稻子都割好了、收好了,運到李氏祠堂裏,開始脫穀。
看著一筐一筐金黃的稻米,李英貴心髒砰砰砰地跳動著,恨不能馬上拿鬥來量。
但看看天井上的天,已經黑得不成樣子,隻好趕緊招呼村人,把祠堂的天井給用油布蓋上,不然沒有地方可以晾曬稻穀。
等天井蓋上,所有的稻穀也打好了,雨水嘩啦啦地落下來了。
一場秋雨一場涼,所有人都忍不住搓了搓手臂,唯李英貴,心頭格外熱乎。
他剛才已經量過了,這三畝半的地,平均畝產六石!
天哪,這真的是讓人做夢都要笑醒了!
當然了——曬幹了之後,.52ggd.應該隻剩畝產四到四石半了。
可是,要知道以前他們村裏最好的良田,收成最好的時候也就三石,尋常時候都是二石上下。
而且這些稻種還熟得這樣早!
當然,他知道稻種是一方麵,產量跟朝廷的大人們帶來的農書上,教的肥田、灌溉之法關係更大,他腦子裏已經‘寫’起了章程。
在他和老爹開始晾穀子時,縣衙的官差這才冒著大雨匆匆趕來,著急忙慌地讓他們趕緊冒雨搶收。
一來就對上了李英貴燦爛的笑臉,“別急啊官爺,收好了,都在這兒呢!”
官差聽了他的喜報,亦是大喜,隻歇了一會兒,喝了碗薑湯又回去複命了。
……
翌日,天氣大好。
一隊兩百人的官兵,護送著京城來的戶部侍郎王鴻緒,到了李家村。
王鴻緒祖籍也在江南省鬆江府,一見著李英貴,就親切地用不太熟練的家鄉話同他說話。
“李賢弟你可是立了大功啊!”
李英貴不知道謙遜為何物,“是吧,嘿嘿~那皇上是不是要給我個官做做呀?”
王鴻緒:“……”
李老爹察言觀色,趕緊給兒子後腦勺來了一下,“胡說八道什麽呢?腦袋不想要了?!”
王鴻緒沒有計較,不過也委婉地警告了他這話不能亂說。
看著這般好的收成,王鴻緒謙遜地請教起了農耕之法,這可打開了李英貴的話匣子,一說起來就滔滔不絕。
王鴻緒聽了在心中暗暗讚歎,此子條理清晰、腦子靈通,未來大有可為啊!
可惜李英貴並沒有識得多少字,兩日後,王鴻緒替他寫了奏疏,八百裏加急送往京城。
李英貴對那指導戶部官員寫了‘耕種製肥之法’文書之人極為仰慕,愣是纏著王鴻緒,要跟他回京去,求見那位‘澗中魚先生師父’。
皇上沒有召見,王鴻緒也不敢擅自做主,隻好在奏疏裏,幫李英貴請示聖意。
不想皇上批下的折子裏,竟真的允了,讓他帶著李英貴上京麵聖。
同時,還讓王鴻緒帶著江南一代的番薯和賬冊,一起回京複命。
這才有了今日這一出。
李英貴聽說了番薯的產量,驚異不已,“這東西我也想種!”
一路上,他跟負責督種這些番薯的官員,交流了一下所種地的水土、氣候和產量等,心裏又有了些想法,恨不能像主事一般,拿筆記下來,總怕自己會忘記。
可惜他不識幾個大字,隻能請別人幫他記下。但若是這樣,以後別人拿去出書立說,也不會有他的名字。
他們在路上走了半個月,方才進了京城。
一進城,李英貴就被京城的繁華給看花了眼,這大冷的冬日啊,街上卻行人如織,個個穿著暖和好看的冬衣,完全不畏冷。
進城的路上,他還看到好幾次官員的儀仗,好家夥,一頂轎子,前呼後擁好幾十個官兵,舉著儀仗敲著鑼,令百姓回避,好不威風!
如果他也能當官……
李英貴原以為,進了京就能麵聖,誰知卻被告知,皇上和太皇太後巡幸五台山未回,他被安排在驛館暫住。
好消息是,過了兩日,‘澗中魚先生的師父’遞了帖子,請他於京城某酒樓會麵。
李英貴受寵若驚,沐浴焚香,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去到那酒樓雅間赴約。
……
胤祉沒有跟去五台山,聽說李英貴來了,他思慮一番後,決定去跟對方‘聊聊’。
順便還給自己的這個馬甲,起了個名‘遲來客’,‘遲’是他前世的名字,當做姓氏來用了。
他當然不能以自己的真麵目示人了,於是跟李英貴見麵,兩人中間隔了個屏風。
李英貴雖然無緣得見真容,但也畢恭畢敬地朝著屏風行禮,“小的見過遲老。”
聽說‘澗中魚先生’是中年文士,那這位對農學極有學問的遲來客先生,怎麽也得是個老頭子吧?
胤祉:“……”
負責傳話的步山憋著笑,“李兄,我家先生想聽你說說種稻的心得。”
“是!”李英貴應下,一開始還有些磕磕絆絆,但因為是自己擅長的,越說就越順暢。
他把當初戶部官員帶給他的耕種文書,一字不落地背了下來。
背完,還針對其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新見解和疑問,問‘遲老’看法。
胤祉則以筆作答。
隻是作答的內容拿給李英貴後,他卻看不懂,隻能讓步山代為朗讀。
李英貴認真聽完,豁然開朗。隨即他又懊惱起來,要是自己識字就好了!
他從未有一刻像此時般渴望能讀書識字,這樣,就能讀懂那些農書,就能把自己多年所得給記下來。
也許是他的想法太過強烈,竟一不小心把心事脫口而出。
“你想讀書識字,還想著作農書?”步山替‘遲老’問。
李英貴窘了一會兒後,堅定地點頭,“讓遲老見笑了,小的十分想!”
然後,他就得了一個‘好’字。
步山笑道:“李兄有誌向,我家主子自當為你安排!”
李英貴感激得跪下行了大禮,步山連忙去扶,“李兄不必如此,先生也是為了天下百姓能豐衣足食,李兄若能於農事上有所成,也是造福萬民的功德。”
李英貴聽得呆住了,造、造福萬民?
他從未想過,自己種種禦稻,還能有這麽大的功德?
他胸腔裏頓時又升起豪情萬丈,誓要把這書讀好!
不料,‘遲老’卻忽然問起他的身世和他對種田有了新的心得之後,在村裏有無受到阻礙?
說起這個,李英貴話更多了,“當然有啊,以前我們老家,水稻種子都是直接撒在旱地裏的,我要把家裏的田改成水田,我爹不肯。我就偷偷把種子泡發了,被我爹追著滿村子打……”
胤祉聽得噗嗤樂了,聽他講了半天從小到大如何因為種田之事,被他爹花式追著打的經曆。
等李英貴講完,便是他的‘聽課’時間。
步山拿出胤祉早就寫好的試驗田對照之法,給他講了如何建立對照組,試驗在各種不同條件下,產量的差別。
比如不同的種子,不同的土質,不同的肥料用量,不同的給水放水時間……
李英貴聽得頭都大了,他腦子開始不夠用了,恨不能當下就開蒙識字,能夠全記下來。
“無妨的,先生說,到時候會給你一位文書先生,可教導你識字,也可幫你做記錄。”
李英貴再次拜謝,他腦子一動,也不管遲老能不能做主,就問,“敢問遲老,那番薯是否也需要此對照之法試驗?”
胤祉點了點頭,步山便笑道:“可,如果你忙活得過來,這番薯也交由你來試驗。”
李英貴心滿意足地回去了,沒多久,就有人來請他搬去晨曦書局。
‘遲老’不但給他安排了住所,還賞了他銀錢冬衣等物,更讓書局的書生李元耀教他認字。
李英貴不敢辜負‘遲老’的信任和囑托,認認真真地學了起來。
……
胤祉回到宮裏,翻著番薯的賬冊,發現雖然南方各地因為水土關係,產量有不少差別,但按照之前的肥田和耕種之法,產量最少的也有兩千斤,多的則超過了三千斤,多達三千三百斤。
美滋滋。
等汗阿瑪從五台山回來,五百兩的賞賜都會覺得太吝嗇吧?
樂過之後,他便著寫起了以李英貴為主角的種水稻連環畫故事梗慨。
這本連環畫的本意當然是引導農人科學種植,卻需要把故事主線寫得跌宕起伏,所謂寓教於樂嘛。
因為李英貴的經曆本身就很有趣,也很接地氣,胤祉的創作有了素材,更是寫得飛快。
寫好了種水稻的故事梗慨,又構思起了關於種番薯救饑荒的故事……
等到十月中旬,康熙和太皇太後從五台山回來,胤祉兩個故事都以話本的形式給寫好了。
康熙回宮當日,他一放學就迫不及待帶著話本來求見了。
康熙多日未見胤祉,聽到他脆生生喊自己‘汗阿瑪’,心裏別提多熨帖了。
誰知,胤祉隻‘例行’關心了他幾句,就問起番薯收成之事。
康熙回到宮裏的時候,種在皇莊上的番薯也收成了,畝產竟也達到了一千八百斤之多,比之江南幾處地區也不遑多讓了。
試吃了烤番薯之後,因為不同的水土,味道也有差別,北方種的番薯甚至比之南方的更為軟糯香甜。
可惜,這東西在北方一年隻能種一次,南方倒是一年四季都能種。
康熙命人取來王鴻緒呈上的番薯產量賬冊,正要與胤祉一同查看。
不料胤祉拿出來一張紙,紙上用縱橫交錯的直線,將西洋數字都隔開了來,看得他不明所以。
胤祉說:“這是……表格、之法。”
胤祉用他還有些磕巴的聲音,給汗阿瑪詳細地解釋表格的用法和妙處。
康熙按他解釋地看去,果然簡單明了,匯總更為簡易,不由點著他的腦袋說:“你這小腦瓜子就是好用,若天下賬冊都能用此法,豈不是省了許多查賬的麻煩,就是……”
康熙點著那些阿拉伯數字,“西洋數字太容易造假,可若用漢文記錄,這表格又不好換成大小一致的……”
關於這點,胤祉早就想過了,他的法子就是:“汗阿瑪,聰慧,定是,有法子、噠!”
然後滿臉崇拜地看著康熙,一臉‘我汗阿瑪一定有辦法!.jpg’的表情。
康熙被他看得信心暴漲,本來想要否決這個法子的想法,當即就按了下去。
開口就成了:“自然,你等汗阿瑪再想想。”想不出也可與朝臣商議,總之,不能負了胤祉的崇敬之情。
說完了表格之事,又轉回番薯產量的正事兒。
“汗阿瑪試了紅薯,果然味道極好,也極有果腹之效,朕想著,是否給它‘鍍鍍金’它成為‘禦薯’?”
鍍金這詞兒,此前還是胤祉用給他聽的,說是帶台吉們回京伴讀,就叫‘鍍金’。
不料胤祉搖頭,“不成。”
“為何?”康熙問。
胤祉捂嘴偷笑,“吃多,放屁。”
康熙怔住,頓時好氣又好笑,“說什麽呢?”
如此不雅之詞,怎能從皇子嘴裏說出來。
隻是……他一個時辰前吃了兩根番薯,確實此時的五髒廟,已經有咕嚕嚕響動之勢了。
胤祉一本正經,寫:‘窮苦百姓願意吃,某些自視清高的人必然不願多吃,還會刻意去貶低它,這也沒辦法的事情。汗阿瑪不想被那些酸腐文人取笑,說大清皇帝喜歡吃這種容易放屁的東西吧?’
康熙哭笑不得,同時也很無奈,如此高產的食物,竟然因為這個好笑的原因,不能‘鍍金’?
胤祉又寫:‘且營養不均衡,不能完全作為主食,但若有饑荒,則是好物。’
康熙歎氣,“如此,便讓各州府推廣種植,連同耕種與肥田之法,也一同教予百姓。也無需多種,每年各地百畝之數,至少種上五畝便是。”
反正產量高,每畝地種它百分之五,也算是很不錯的儲備糧了。
雖然不能給它鍍金,但康熙還是給‘番薯’改了名,成了‘紅薯’,因為有些人確實是很抗拒番外來的東西,不然番薯也不能傳入國內百年,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廣了。
這一點是胤祉不知道的,他不知道還有因為名字的原因,而影響好東西推廣的。
康熙笑道:“當然,朕派人去尋此物種子時,得來了兩個小故事,你要不要聽?”
胤祉連連點頭:“要要要!”
他也寫了關於番薯故事的話本,但是沒有素材,是自己編的荒年故事,他更想聽真實故事。
康熙看他求知欲強烈,便饒有興趣地給他講了起來。
其實番薯從西洋而來,早就在前朝傳入了東亞。
東亞人如獲至寶,但卻嚴禁此物傳入前朝領地。
胤祉聽到這裏忍不住打斷:“為何?”
康熙:“如今想來,應當是怕中原人吃得太飽。”
胤祉更為迷惑:“???”
康熙:“中原本就富庶強大,若不是常有天災,百姓時常吃不飽,早就南下把那些小國打下來了。”
看胤祉聽懂了,康熙繼續講,“百年之前,廣東東莞有名叫陳益的商人到了安南做生意,吃了紅薯後覺得不錯,聽說了產量更為動心,想帶回來,卻聽說當地朝廷嚴令禁止,隻好再想辦法……”
那商人過了兩年,才用了很多錢買通當地農人,幫他將紅薯藏在銅鼓裏帶回東莞。
他在家鄉族地大力推廣紅薯種植,產量也極高。
可惜,當地其他主食作物因為水土好,也長得很好,無需紅薯代替作為主糧。是以沒能引起官員重視,官方不願推廣,所以隻在他本族種植,未能廣為種植。
十幾年後,又一福建商人陳振龍,在東亞地區呂宋做生意時發現此物,想帶回來,也同樣被當地嚴令禁止。他‘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繩子塗泥掩護,這才把紅薯帶回來。
他同樣麵臨沒有推廣渠道的難題,幾年後福建大旱,種什麽都很難有好收成,他讓兒子獻策給福建巡撫,好在巡撫願意一試。
最後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紅薯在幹旱時產量雖然不如平時,但也解了燃眉之急,讓福建免於饑荒。
如此,紅薯才在福建推廣種植,但也在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推廣到別的地方。
康熙講到這裏,還給胤祉出了道題目:“你猜,為什麽福建的紅薯也沒有好好推廣開來?”
胤祉寫:‘我猜,一個是因為百姓不鬧饑荒的時候,種別的比較多,一個是因為戰爭?’
康熙笑道:“朕本也是這樣想的,如今,你又給了朕一個理由。”
胤祉忍不住噗嗤樂了,父子倆心照不宣。
說到這裏,胤祉就把自己帶來的兩個話本都給康熙看了。
康熙看了李英貴的故事,笑道,“不錯不錯,沒想到那李英貴竟是如此頑皮,這父子倆的日子也是蠻有趣的。”
胤祉:“有……潤色、改編。”
康熙挑挑眉,“怪不得,朕還從其中看到你我的影子,是也不是?”
胤祉嘿嘿一笑,“是。”
這個故事裏不但有李英貴,還有康熙發現禦稻的故事,一開始是雙線並行,後麵就按照今年的故事潤色改編。
康熙對於自己能出現在故事裏,原是有些高興的,但也不得不說,或許漢人看到這裏,還是會產生抵觸心理的。
“不如將朕的部分剔除,也是無礙的。”
胤祉反而有些不忿:‘不!怎能抹去汗阿瑪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