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偏堂之內說密辛、佛道有別又同源

字數:4884   加入書籤

A+A-




    堂中有靈醒者,挪動腳步悄然湊將過來;也有道人眼巴巴望將過來,側耳偷聽。

    向求真眼觀六路,見此情形,當即道袍一揮“爾等既然想聽,那便湊將過來。”

    嘩啦嘎吱聲響中,一杆道人眨眼便將掌門真人圍在中間。

    向求真掃了一眼,點了王振良道“振良,這等密辛你早就聽過,且去守著門。莫要讓外人聽了去。”

    王師兄應了一聲,乖乖出去望風。

    向求真摘下帽子,露出大光頭,言道“爾等可知何為修道之人?”

    一時間眾說紛紜,又說‘一心向道’的,又有說‘入定見性’的,還有說‘避世求仙’的。

    向求真待眾人停下,這才道“說的不錯,可貧道卻以為,修行者乃自私之人。”

    有道人道“真人何出此言?”

    “何出此言?”向求真樂了“人道生死之間有大恐怖,我等道門修行之人,不修過往,不求來世,隻修今生,避世修行,隻為得道飛升……說白了不就是怕死?”

    一言既出,堂中頓時寂靜一片。

    薛振鍔暗忖,掌門真人這等大實話,絕對戳心窩子。若不是怕死,誰樂意舍棄滾滾紅塵,跑到深山苦修?

    “無話可說了罷?”向求真大笑幾聲,又道“我等修道之人,不事稼穡,偏還要世俗奉養,若無一些手段,如何讓善信、居士甘願奉養?”

    “道門五術,山、醫、命、相、卜,後四者乃為祈食。天道無常,盛唐時占驗派袁天罡、李淳風參悟天機,卻隻敢以讖語留存,何也?

    一則泄露天機,必反噬其身;再則此等天機又非一成不變,哪裏做得了數?

    再有,我道門又有齋醮科儀、種種法事,以安善信之心。非如此,都學那隱仙一脈深山苦修,我等道門傳承早已斷絕。”

    薛振鍔瞪大雙眼,心中暗道,掌門真人是真敢說啊。好家夥,皇室是頭號大冤種也就罷了,敢情世間萬民在道門眼中都是大冤種。

    眼見周遭道人隱有羞愧之色,那掌門真人卻又道“爾等莫要羞愧,比之佛門禿驢,我等道人還會捉妖驅鬼、爙災祈福,那禿驢紅口白牙,言稱口誦‘阿彌陀佛’便可入佛國,蒙騙百姓,端地可恨!”

    一眾道人臉上羞愧之色漸去,紛紛點頭應承。

    誒?這般說來,道門的確比佛門強上些許……真是全靠同行襯托啊。看著一眾道人義憤填膺,薛振鍔暗忖老郭說的沒錯,隻有同行之間才是**裸的仇恨!

    眼見師祖說得歡脫,薛振鍔忍不住問道“師祖,如此說來齋醮無用?”

    向求真笑了“有用啊,撫慰善信之心,怎能說其無用?”

    “那除此之外,就沒旁的效果了?”

    師祖言道“若有真修施術法,倒是可以爙災祈福,可讓諸邪回避。”

    所以說這齋醮科儀,真就如師祖所言,全然是給俗世善信看的。

    “師祖,那天庭地府,可真的存在?”

    “天庭地府?”向求真笑道“哪來的天庭地府?”

    “不對吧,若無天庭地府,我真武符咒是如何役鬼驅神的?”

    向求真繞有深意盯著薛振鍔道“我道門所役使鬼神,大多為曆代道門先人點化、敕封山野精怪。此等後天敕封神靈,天生受符籙約束,非如此,四值功曹、五方揭諦、六丁六甲,憑甚地受符咒役使?”

    薛振鍔訥訥不能言。他本以為既然此間可修行得道,那想來理應有地府天庭。不想,非但沒有地府天庭,便是符咒役使之鬼神,都是曆代道門前輩點化、敕封,如此才受符籙約束。

    仔細一想,這般才算合。若果真有地府、天庭,神仙們自可於塵世享配香火,哪裏用得著道門從中過一手?既然不用道門,又哪裏會降下分身任憑驅使?

    此事被向求真一言而明,薛振鍔心中又有一問,言道“師祖……我道門既有真法,何苦受製於人?便是天潢貴胄,於我等眼中不過一介凡俗,何不取而代之?如此調配修行資源,再無掣肘。”

    向求真瞥了其一眼,道“你當大良賢師、張魯等人不曾做過?修行之人本心為得道長生,分心庶務,落下修行且不說。這塵世又豈是那般好治的?”

    對啊,東漢末年,大良賢師張角,天師府傳人張魯,一個造反要推翻漢室,一個幹脆以教治漢中一地,二者一個覆滅,一個幹脆投了曹操。

    這二人算作道門前輩,這一番嚐試不得其果,後世修行之人自然汲取教訓,不再輕易嚐試。

    “吃力不討好,何苦來哉?更何況,逐本溯源,除去全真一脈,其餘道門各派大多源自天師府,可爾等看今日,又有哪家哪派甘願聽命於天師府?”

    對,險些忘了道門從未有凝聚力,一直都極為散裝。正一天師府一脈,自詡道祖嫡傳,一直想要號令四方。可莫說四方了,三山符籙都極為散裝,哪裏又會聽正一之令?

    早於道門之前便有修行者,道祖張道陵依老子五千言創道門傳承,其後方術士等修行之人紛紛加入道門。如此一來,修行法門又非天師府獨有,各家各派又豈會聽從天師府之命?

    且此一節涉及道門傳承。道門修行,有修行者得了真法,靜極思動下山遊曆一番,得遇山川錦繡之地,又另立道觀、字輩。且因著個人對修行的不同見解,修行法門流傳下來大多有些許改動。就好比武當山清微玉虛宮與清微太華宮,二者同為清微一脈,偏偏傳承差異,字輩截然不同。

    有道是異端比異教還可恨,是以論及關係,真武一脈與二者反倒比二者之間更要親密一些。

    如此散裝道門,天師府尚且不能統合,又哪裏有人能統合得起來?

    薛振鍔若有所思,覺著師祖信口直言太過驚世駭俗,若讓人偷聽了去,隻怕會招惹麻煩。於是嘟囔著轉移話題道“要這麽說,弟子就明白了。額……好歹我道門還能捉妖驅鬼,也算不得招搖撞騙。”

    向求真很欣慰“振鍔這般想就是了,比起寺裏的禿驢,我道門多少還要些臉麵。”

    “師祖,不對啊,佛門也有些手段吧?”

    向求真冷笑一聲,道“修性不修命,此為修行第一病。貧道早年曾為沙彌,於那佛門修行最是清楚不過,不過是邪門歪道,斷斷不可取。”

    薛振鍔眨眨眼,目光不自查地瞥向師祖光禿禿的頭頂,暗道,師祖這頭發,不會就是做沙彌時弄光的罷?

    “嘟,休得胡思亂想!貧道這頭發是修行出了岔子,跟少時為僧無關。”

    薛振鍔一縮脖子,趕忙垂下頭來。這師祖性子返璞歸真,好似頑童,偏心思通透,極擅洞察人心,以後在其當麵萬萬不可胡思亂想,否則定然被穿了小鞋。

    嗬斥一番,向求真興致不減,東拉西扯,倒是講了不少修行密辛。

    自胎息法、雷法沒落以來,內丹術興起,道門修士尤重性命雙修。偏佛門反其道而行之,隻修命不修性。

    道門先修性,再修命;佛門修行隻靠禪定頓悟。若不能頓悟,便是枯坐參禪一生,也無所進益;若一朝頓悟,區區沙彌可證菩薩、佛陀果位,身具神通。

    可佛門隻修命不修性,**凡胎存世不過區區百年,終作塚中枯骨,此等修法於道門修士看來,絲毫沒有可取之處,端地是邪門歪道。

    有道人問道“真人,那佛門修行,死後可往西方極樂世界?”

    向求真抽了抽鼻子,言道“這西方極樂……怕是有的。”

    還真有極樂淨土?

    不待薛振鍔開口,向求真便冷笑道“不過香火願力敕封之法,爾等若想死後陰神不得自在,供人驅使,不消求那佛門,貧道便能敕封。”

    這下子薛振鍔忍不住了“香火願力?佛門也會敕封之術?”

    “嗬,貧道少時周遊天下,翻雪山入那烏斯藏,其地佛門與中土大為不同。何也?漢時佛門流入中原,待盛唐之時,中原佛門便與烏斯藏截然不同。蓋因方術士非但融入道門,也逐步融入佛門。

    這敕封後天鬼神之法,又非道祖獨有,佛門學了去又有甚地稀奇?”

    薛振鍔此時腦子裏亂成一團,敢情佛本是道,二者逐本溯源,全都源自秦漢方術士。隻是曆代演變,修行法門逐漸偏遠,這才佛道有別。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