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曹昂犯的錯

字數:3622   加入書籤

A+A-




    曹昂從未想過參與諸侯討董的事情。
    一方麵曹昂知道自己的身份特殊,一旦摻和進此事,搞不好關東群雄內部先內鬥起來;而另一方麵,這時候左右逢源才能兩邊取利,緊靠朝廷才能取得大義。曆史上的劉表、曹操、陶謙在討董之後,先後派人去朝見天子,就是這個原因。
    但現在荀攸來跟曹昂請求參與討董之事。
    曹昂在自己的幕府成了徐州實際統治機構後,又新設了參軍署、監軍署、記室署三個機構,輔助自己對徐州的管理。
    其中參軍署負責軍諮,監軍署負責軍紀監察,而記室署則相當於秘書辦公室,負責給曹昂草擬文書。
    監軍署主官為中監軍,曹昂為了拉攏徐州人將這個位置給了張昭;而參軍署主官為中參軍,曹昂則任命了跟著張紘來了徐州的荀攸。
    曹昂之前跟荀攸的交集不多,完全沒想到他會來投奔自己。曹昂可不覺得自己有什麽王霸之氣,能吸引荀攸拋棄黃門侍郎這種職務來投奔自己。
    不過曹昂後來倒是想明白了。
    狡兔三窟,荀攸就是荀家那不重要的一兔。
    荀攸雖然是荀彧的侄子,但其實他這一支反而是長支。不過荀彧祖父荀淑名氣大,蓋過荀攸這一支。荀攸祖父荀曇、伯祖荀昱的名聲、能力不弱於“荀氏八龍”,荀昱更是在八俊中排第二,可惜死於黨錮之禍,荀攸父親荀彝亦早死。所以荀攸雖然憑借祖父的名聲恩蔭黃門侍郎,但其實也是個家族小透明。
    曆史上荀攸還準備投靠劉表呢。
    荀攸此人,多謀深算,心思縝密,明智而能保守機密,曹昂著實看重此人,直接授以中參軍,相當於他的總參謀長。
    荀攸平日話不多,自來徐州,遇事多不發言。若非曹昂知曉荀攸在曆史上的能力,都要以為他是個水貨了。
    董卓殺袁隗,遷都長安的消息傳來後,曹昂一邊高興袁隗之死,一邊準備對徐州宗賊下手之事,完全不在意朝廷的變化。
    而這時荀攸便突然尋來。
    荀攸話不多,言簡意賅地便建議曹昂,要出兵酸棗,討伐董卓。
    看著底下沒多少言語的荀攸,曹昂一時有些不知該說些什麽。曹昂無法判斷荀攸這個建議,是出於公心,還是私意。
    曹昂略一停頓,便言道:“公達來徐州也不短了,須知徐州新安,百廢待興,出兵之事,並非一件易事。”
    荀攸與曹昂接觸不多,對曹昂亦不是很了解,投奔曹昂也是想就近了解這個帝國戰神。這些日子,他一直在觀察這個新主公。
    他知道曹昂不會因他一句話便改編主意,而曹昂說“出兵不易”,就是一句推脫。
    於是荀攸便言道:“將軍可知天下人如何看董卓?尤其是廢立天子,火燒洛陽之後的董卓?”
    曹昂沒有回答,而是不按套路出牌道:“公達怎麽看?”
    曹昂跳躍的思維讓荀攸也有些愣神。不過對於荀攸來說,今日能否說動曹昂,意味著他今後能否站穩腳跟,於是他也不藏拙,便答道:“董卓播厥凶虐,焚滅京都,劫遷大駕,其為凶國害民之人也。”
    曹昂點點頭。
    曹昂對董卓並沒有太多的厭惡,但不得不承認現在的董卓,沒什麽好名聲。
    “董卓之舉,著實不妥。”
    荀攸又問道:“那將軍以為關東聯軍討董之事,是否為義行?”
    這話曹昂不好接。
    “是!”
    荀攸見狀,便又言道:“既然將軍覺得董卓是不義的,而聯軍討董是義的,那為何將軍舍義而就不義?”
    荀攸這話,直讓曹昂無言以對。
    “董卓以藩臣入主朝廷,僭越為相,本就惹人厭之,之後又殺後,廢帝,弑君,再到現在遷都,焚京,關東義士,恨不得人人得而誅之。整個關東,哪怕是老兒、婦孺,亦咒罵董卓。
    這個時候,天下君子正期待有人能誅滅董卓,撥亂反正。於是關東聯軍起兵討董,人人爭相傳頌,簞食壺漿以支持。
    將軍身為國之宰執,本該在此時站出來統領萬千義士,扶危濟困,力挽狂瀾,可到現在將軍卻對於董卓的逆行始終不發一言,聽之任之,隻恐關東的正人君子,將大失所望矣。”
    荀攸說完,長揖及地,深深一拜。
    而曹昂聽得荀攸的話,亦如醍醐灌頂一般,心中大振。
    荀攸的意思很明確,董卓名氣壞了,大家都罵他,你這個大人物不罵,是不是跟他一夥的。
    不得不說,曹昂光想著左右逢源了,還真沒想到這一茬。
    這事關一個站隊問題。
    你不旗幟鮮明地站到關東世家這一邊,憑什麽讓人家支持你。在這一點上,曹操做的就很好。一個滎陽兵敗,雖死而向西,立刻便將他孤忠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
    以曹昂現在的身份,雖然不必如此直白地站隊。但你在這麽大的事情上不發表點意見,總顯得有些意味深長。
    尤其是曹昂這種靠名聲吃飯的,你一個宰輔,一個聖人,麵對董卓如此倒行逆施的行為,不該說點什麽嗎?
    再不說話,便要影響到曹昂的名聲了。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曹昂光想著坐山觀虎鬥,可以曹昂現在的身份,已經很難獨善其身。若是不發聲,便很可能逐漸讓人忽視,失去話語權。
    典型的代表就是劉虞和劉焉,二人本是皇室領導者,有著一呼百應的影響力,卻苟全邊疆,對此事不發表意見,最終成了政治鬥爭的透明人物,查無此人。
    而與之相反的是曹操和孫堅二人,本來名氣不算大,卻最是積極,此事之後,名震天下,人人稱頌,直接一躍從棋子而成棋盤的執棋者。
    現在的輿論圈,大家聊得都是袁紹、袁術、曹操、董卓,你再不發表些意見,大家都要忘了你了。
    要不為何後世的明星,寧願黑紅也要保住一個紅字。
    想到這,曹昂終於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錯。
    左右逢源沒錯,但要因勢利導,通俗一點便是“什麽時候說什麽話”。
    於是曹昂也直起身子,對著荀攸深深一拜。
    “今日若非公達,我幾乎犯下大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