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說法和下落

字數:3764   加入書籤

A+A-




    雖說陳景覺得關於隨侯珠下落的鑒寶神眼最開始給出的兩條線索就能指向其具體位置的可能性不大。
    但人嘛,也不能總是相信經驗主義,畢竟萬事萬物都有例外,萬一這次找尋隨侯珠就是例外呢?
    況且就算不是例外,陳景現在對於‘龍子報君恩’這條線索的解讀和推斷,卻真是覺得可能是指向的那名為‘斷蛇丘’的地方。
    換句說,‘斷蛇丘’無論如何,應該和更進一步的線索有關。
    當然了,陳景現在也不能完全確定這點,所以也隻是記在了心中,繼續查閱著其他的相關文獻記載和資料。
    剛才就說過,這關於隨侯珠的曆史文獻記載是不少的,其實還有這關於其形狀模樣的記載和描述。
    《搜神記》中就有著對隨侯珠的描述,說其:“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室。”這個描述的意思很容易看懂,大致也就是在說,隨侯珠純白且有著夜光,且光亮程度是能夠照亮整個室內的。
    而類似的關於隨侯珠能夜放光明的記載還有張衡的《西京賦》中也說:“流懸黎之夜光,綴隨珠以為燭。”
    張衡所著的《西京賦》倒是讓陳景多看了片刻,因為此前找尋懸黎的時候,他也查到了這一條文獻記載,心底不免有些驚歎,張衡確實是一位奇人。
    話頭回過來,張衡對於隨侯珠的描述雖然不詳細,但言語中的意思也同樣是在說隨侯珠能放夜光,卻光亮程度不低。
    由此,陳景也得出了第一點能用得上的資料,那就是隨侯珠能放夜光,且光亮程度很高。
    隨即,他接著看其他的相關文獻記載。
    西漢成書的《淮南子》中說:“隨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那這記載就有些神話傳說色彩了,其意便是說得了隨侯珠的人便能富有,要是失去了則會變得貧窮。
    說起來,隨侯珠確實是有著類似的傳說在身,‘得之富可敵國’說的便是隨侯珠了,這個富可敵國一是指隨侯珠的價值,二就是帶著神話傳說色彩的意思了。
    看完了一些關於隨侯珠的文獻記載後,陳景又繞有興趣的看起了學術界對於隨侯珠到底是什麽寶物的爭論。
    因為隨侯珠遺落了不知多少年,正經的曆史為文獻記載中又根本沒有說明隨侯珠到底是個什麽寶物,因此在學術界的爭論還是不少的,這情況有點類似與結綠,學術界也是有著不少的說法的。
    而隨侯珠則有著四種相對主流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珍珠說。
    支持這種說法的學者們覺得根據《史記·龜策列傳》中的這句記載:‘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認為隨侯珠就是珍珠。
    但這種說法也有著兩個致命的破綻,一是淡水珍珠,它的體積不會太大,二就是珍珠的成份是碳酸鈣,容易分解,根本不可能流傳百年以上,更何況上千年之久了。
    第二種說法則是料珠說。
    支持這種說法的學者的依據則是因為在隨州的曾侯乙墓出土了百餘顆料珠,最大的直徑足有2.3厘米,於是便有人認為是隋侯珠。
    但實際上,這種說法同樣有著致命確定,因為他們認為的隨侯珠隻是天然產出的火山玻璃或是琉璃,而在一些相關的文獻記載中是明確提到過,戰國時的隨國就已經善於燒製玻璃珠,那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戰國時代的玻璃珠實物,是很正常的時期,也根本不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隨侯珠了。
    第三種說法則是,金剛石說。
    支持此種說法的學者們認為隨侯珠是金剛石的主要依據,則是因為金剛石的晶體,多呈珠球狀、無色透明、有著強烈的光澤等。
    但此種說法的說服力依舊不夠強大和充分,雖說金剛石在日光下爆曬,在暗室裏可以看見不同顏色的磷光,而且金剛石的體積也是有那麽大的。
    第四種說法是,螢石說。
    這也是支持的學者較多的一種說法,他的依據也沒有前三種說法那麽的花裏胡哨,隻是簡單的因為隨州的北部有螢石產出,其次,螢石確實是發光的礦物,結合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於自然和礦物的認知不夠,將其當作珍稀寶物可能性是不小的。
    陳景看完了這四種各有依據的說法,俊朗的臉上神色倒是沒有什麽太大的變化,他也沒有覺得其中的一種說法就讓他信服了。
    原因嘛自然很簡單,他畢竟是找尋到了鎮國之寶的人啊,他親眼見過結綠,懸黎,砥厄這些天地自然在機緣巧合之下形成的寶物,自然明白那些學者們的各種推斷還是有著局限性的。
    當然,在沒有找尋到隨侯珠之前,陳景也不知道其到底是一件什麽樣的寶物,說不定就是那四種說法之一呢。
    所以在沒有親眼看到之前,陳景也就不多做評價了。
    他隻是稍稍思索了片刻,就繼續查閱著隨侯珠的其他相關資料。
    而接下來看到的資料,倒是讓他更認真了幾分,因為這些資料居然是關於隨侯珠下落的推斷!
    作為失落了幾千年的寶物,能有著關於其下落的推斷,確實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陳景當即細細的看了起來。
    資料中說,隨侯珠的失落同隨國的衰亡是有著直接聯係的。
    在公元前706年楚武王開始伐隨,隨國經過幾次頑強抵抗最終敗於楚國,其後隨侯珠自然便是落入楚王之手,當然這在當時是沒有明確的曆史文獻記載的。
    直到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觀看楚國的寶器,召令尹子西問道:“秦欲觀楚之寶器,吾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可以示諸?”這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說和氏璧,隨侯珠都在楚王的手中,算是隨國亡了之後,隨侯珠下落的一次明確記載。
    而在楚被秦滅後,秦始皇自然而然的便就擁有了隨侯珠以及和氏璧,這點在曆史文獻中也是能夠找到佐證的記載的,在李斯的《諫逐客書》中就完全可證實這一點,他上書勸諫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這話的意思大致就是說,現在陛下得到了昆侖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氏璧,身上垂掛著明月之珠……而這些珍寶都不是秦國出產的,陛下卻十分喜歡,這是為什麽呢?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意見,才停止逐客令。
    至於這裏說的逐客令是什麽意思,那涉及到了其他的事情,在此處並不重要,隻需知道隨侯珠確實是落在了秦始皇手中便是。
    而在那之後,曆史文獻中便再也沒有出現過有關隨侯珠下落的記載了,就算偶爾出現個隻鱗片爪的記載,那多是一些無名的人物隨意寫下的,換句話說大概率是在吹牛,就好像現如今的一些自媒體營銷號一樣,對著各種他們自己不懂的事情各種評論。..
    話說回來,因為自秦始皇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有關隨侯珠下落的記載,所以有人考證,隨侯珠是跟著秦始皇殉葬了,因為其能放夜光,且亮度不小的緣故,隨侯珠在秦始皇陵的墓室中被用來‘以代膏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