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朱元璋的心思

字數:5542   加入書籤

A+A-




    第三十五章    朱元璋的心思
    何夕說道:“臣明白。”
    何夕不由驚歎太子作為朱元璋寄予眾望的繼承人。果然不簡單。決計不是空言仁厚的人。能鎮得住場子的人,是有幾分手段。
    何夕不知道,讓傅友德出征之前來看新武器的生產。是朱元璋的意思,還是太子的建議。不過,讓何夕感歎的,從他現在來看,朱元璋沒有殺了功臣之意,至少現在沒有,曆史上的演化,也算是造化弄人。
    太子說道:“何弟明白就好。這一件事情你好生做。父皇對你寄予厚望。今後是大明柱石之臣。”
    何夕說道:“臣明白。”
    太子說道:“天色晚了,回城還需要一段時間,秘書監還是有一些事務,我就不留了。不過,何弟在城外也不要忘記讀書。我給你帶來一卷。好生讀。”
    何夕說道:“是。”
    太子說道:“那麽五日之後。潁川侯出征諸將都會過來。你要抓緊時間啊。”
    何夕說道:“是。”
    何夕目送太子走後,也得到了太子留下來的一冊書。何夕打開一看,是《三國誌》的一卷。似乎之前有人常看其中一卷。一翻開就自然到了。何夕打開一看,是曹真列傳。
    何夕看過之後,才知道太子是何意?
    《三國演義》之中,曹真也算曹魏集團重要人物。率領虎豹騎。但是何夕卻不知道,曹真乃是曹操的養子。更沒有注意到,被司馬家所殺的曹爽乃是曹真的嗣子。
    而太子留下這一本書的含義,也就很正常了。
    何夕忽然出現在宮廷之中,又讓太子以弟待之。其地位其實等同養子了。
    而曹真的顯赫地位,更是象征著何夕未來的前程,而曹爽的下場,似乎也暗示的一點。那就是何夕已經與朱家皇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何夕沉吟片刻,心中暗道:“真是難為太子殿下。”
    曹真這個人選得,既有拉攏,又有警告。
    “是啊。而今天下我又有何處可去啊?”何夕心中暗道。
    何夕知道自己所帶來的知識有多重要,他決計不會將這些知識傳給中國以外的人。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國別的。那麽中國之內,何夕還有別的選擇嗎?
    自然是沒有的。
    此刻何夕絕了別的念頭,一心留在朱元璋身邊。何夕心中暗道:“隻是朱元璋不是一個好上司。”
    宮中。
    華燈初上。
    太子來這裏稟報他這一次出城的結果。
    朱元璋頭也沒有抬,問道:“可看清楚了? 何夕的能力如何?”
    太子說道:“父皇明見萬裏,何弟之能,果然出乎我的想象之外。我暗自估算了一下,如果推廣這樣煉鋼爐,恐怕能每日產鋼千餘石。到時候,大明之鐵,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朱元璋不置可否,說道:“你僅僅想到這個?”
    太子立即開動大腦,心中不住轉動。父親太過出色。兒子壓力很大。特別是這突如其來的考教。
    “父皇,兒臣覺得鋼鐵產量多了,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大明用鐵用鋼都是有數量,否則朝廷也不至於囤積如此多的生鐵。是以何弟神技天下無雙。隻是除非一場大戰,或許是屠龍之術。”太子絞盡腦汁揣測著朱元璋的思路,緩緩地說了出來。
    如果太子一個月之前,說出這番話,朱元璋或許讚同。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
    朱元璋淡淡說道:“僅僅是這樣嗎?”
    太子說道:“孩兒愚鈍。”
    朱元璋說道:“鐵價昂高。百斤數量,甚至數十兩不定。而如果煉鋼便宜之後,能做到千斤一二兩,又會是什麽樣子?”
    太子一時間,也不能判斷這種變化,會對大明有什麽影響。
    朱元璋這才抬起頭來,說道:“今日天色不早了。你回去好好想想吧。”
    太子說道:“是。”隨即退了下去。
    朱元璋看兒子出去了,內心暗歎:“是啊。如果鐵價比木頭價格還要低,會出現什麽樣的情況?對大明又有什麽樣的影響?”
    這是朱元璋最近一直在想的問題。
    這個問題太過重大,朱元璋越想越覺得影響重大。但是到底影響多大。朱元璋一直拿捏不準。
    不過,這個問題不在一時。
    朱元璋抬頭。露出他一直看的卷宗。是錦衣衛的卷宗。何夕在外做的每一件事情,說的每一句話,都記錄在案。朱元璋每天再晚,都會一一過目。今日朱元璋一直揣摩的地方,就是何夕與葛老最後的對話。
    朱元璋心中暗道:“何夕這人,我已經拿捏的差不多了。算是可用之人。”
    看一個人,該怎麽看。自然從事中看。
    一個人口中說的話,可能是假的。一個人做的事情,不大可能是假的。
    而何夕做的這些事情,朱元璋最看重的就是何夕收葛天工為弟子這一件事情。
    畢竟在朱元璋看來,何夕做事太毛糙。不管什麽時候,做事之前,要先得人心。隻有先將人事理順之後,才能做事。而何夕之前一直辦不好。不就是因為上下相疑。也是重賞了葛家,才得了匠人之心。
    做事才順遂。
    這證明了何夕之前說的話,何夕才畢業,正在找工作。也隻有初出茅廬的人才這樣毛手毛腳的。
    而何夕收葛天工為弟子前後,最為朱元璋看重。
    就是以此來觀摩何夕的價值觀。
    朱元璋從這一件事情,確定了一件事情,何夕決計不是士大夫。
    原因很簡單,大多數士大夫都不會收工匠之子為徒。
    孔子是有教無類,但是大多數孔子的信徒,卻不是如此。
    大多數士大夫都不會收寒門弟子為徒的。寒門弟子求學之難,從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就可以看出來。宋濂也不是完全沒有家底的。而工匠之子,與讀書人的圈子根本沒有交際。想要拜入讀書人的門下,除非天資卓絕。否則幾乎不可能。
    而那葛天工的資料,而今也在朱元璋手中。
    雖然不能說是傻子。但也僅僅是中人之姿。最多是中上之姿。這樣的人就這樣輕易入了何夕門庭。可見何夕對工匠並沒有門庭之見。何夕對工匠說的那些的話,朱元璋自然知道。
    但是人話鬼話,朱元璋聽得太多了。
    察其言,還要觀其行。
    從這一件事情來看,何夕與士大夫們走不到一塊去。更讓朱元璋看重的是何夕對普通工匠的一片仁心。
    這片仁心,在大明士大夫之中卻少見之極。
    不要以為是大明士大夫,讀了聖賢書。就真是仁心仁術。其實很多士大夫對百姓從來沒有多少仁心,那些為了自己的功績,死上不知道多少百姓,都不會眨一下眼。
    更不要區區一個人了。
    朱元璋從最下層爬上來,他明白,大明朝每年三千多萬石賦稅,那是見了血的。幾乎每一石糧食之中。都有人命,不說每一石糧食都是從百姓口中奪的,單單是運輸糧食的腳夫,每年不死上一些。甚至更有甚至陸上遇見大雨,山洪,一整隊都死了。也是有的。
    但是大明官吏,可曾不在錢糧上動手腳?
    這也是朱元璋下辣手的原因。
    他們覺得自己貪的是錢,在朱元璋這裏,他們貪的是命。
    而何夕這種心思,卻正對了朱元璋的心思。
    “不過,僅僅是一絲仁心是辦不成事情。”朱元璋心中暗道:“還要用其他事情試試。”
    朱元璋從另外一些卷宗之中。抽一出份,也是錦衣衛的。是錦衣衛從浙江報上來的。關於郭桓的所有卷宗。
    洪武朝的錦衣衛,決計不是酒囊飯袋。這一個多月來,足夠將郭桓的底子查得清清楚楚的。朱元璋不是第一次看到了。而今再看,依然是無名火起,怒發衝冠。
    “能成大事者,不僅要有仁心,也要有霹靂手段。敢殺人是第一條。”
    “何夕,你堪用不堪用。朕還要再看看。”
    朱元璋將郭桓的卷宗與何夕的卷宗放在一起了。
    朱元璋一直思考怎麽用何夕。僅僅放在身邊作為一參謀。有些可惜了。但是將何夕放在什麽位置上,就要看何夕是何等人物了。
    讓何夕做事。
    不僅僅想看何夕所謂的科技,更多是試何夕的心性。
    說實話,朱元璋對何夕的能力,並不是很在意的。無他,在朱元璋看來,年輕就是能力。
    朱元璋起兵之後,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義子沐英,發小徐達,一個個都成才,固然是他們有天資,如果沒有朱元璋栽培之力,也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一方麵想辦法收複何夕之心。另外一方麵就是掂量何夕的心性。更確切地說,何夕的立場,價值觀。
    而今何夕的心思與朱元璋最大的敵人,大明士大夫們不是一路人。而今朱元璋試的,就是何夕另外的心性,決事的心性。決定何夕有沒有資格委以重任。
    能力可以教,可以調教,但是心性不足,立場不夠,卻不堪用了。
    至於何夕而今麵對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事還沒有開始。而在朱元璋這裏,卻早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