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四個現代化

字數:5209   加入書籤

A+A-




    第八十五章    四個現代化
    此刻,朱元璋也明白,為什麽何夕將財政改革放在前麵。
    因為沒有錢什麽事情也做不了。
    何夕喝了一口茶。潤潤喉嚨,說道:“中樞三省六部,已經傳承數百年,但已經不足用了。天下事情繁多。如果一一對應管理,六部根本不夠用。必須另外設部。臣看來,大約有設立十幾個部。才堪堪將所有事情管起來。”
    朱元璋說道:“願聞其詳。”
    何夕說道:“別的不說,單單發展工業,這一件事情當隸屬哪一個部?”
    朱元璋剛想說工部。但是工部四司之中。營繕,虞衡 ,都水,屯田,四個司。那一個也不主管工業。朱元璋說道:“朕可以在工部下麵設司。”
    何夕說道:“陛下此法不是不行。但是如此一來,六部下麵司級部門,也就太多了。一來六部尚書未必忙得過來。二來,陛下真覺得這樣好嗎?”
    朱元璋沉吟片刻,說道:“說到此事先打住吧。”
    其實朱元璋的想法也未必不好。隻需將六部下麵的各司,獨立出來。成為半獨立的司級部門。也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但是這就有一個權力製衡的問題了。
    這些新增的職權。是隸屬六部尚書好。還是獨立出來好。
    在權力製衡的關係上來考慮,那一個更容易為上位所掌控。
    這些就比較複雜了。何夕完全沒有思考。最少何夕的思考,根本不能朱元璋相比。朱元璋所製定的製度,能傳承六百多年,雖然有很多修補,但是大框架,沒有什麽變化。這足以說明一個問題了。
    在權力製衡的架構上,朱元璋是有出色的認識的。
    此刻朱元璋明白,何夕希望中樞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增設各方麵部門,來應對工業發展。但是該怎麽做,何夕給的方案太粗糙了。
    朱元璋說道:“你在這方麵,還有什麽想法 ?”
    何夕嘴唇微微一動,說道:“臣在這裏想得不深,也隻有這些了。”
    其實並沒有。
    如果說何夕最不喜歡這個世界的東西,那就是皇帝啊。
    不是朱元璋對何夕不好,也不是朱家對何夕不好。更不是何夕對朱元璋有什麽意見。而是何夕天然不想讓生殺大權在別人手中。
    這種政治環境,是何夕所不能忍受的。
    所以,他雖然與很多士大夫是敵人。但是內心之中,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希望,天子垂衣裳而治天下,即便不是讓皇帝君主立憲,成為吉祥物。最少也讓大明進入所謂的開明君主專製。
    何夕很欽佩朱元璋本人,但是對朱元璋統治之中太多專製成分。其實並不喜歡的。
    哪怕何夕即將成為朱元璋的女婿。
    因為沒有那一個人,願意每日戰戰兢兢活在隨時被人殺死的陰影之中。
    但是這些話,何夕想了想,終究沒有說。因為他不知道這有什麽後果。不過,並不妨礙他內心之中其實有準備了。
    不知不覺之間,何夕已經組建成熟起來。剛剛來到大明的天真稚嫩一點點地蛻變了。
    朱元璋說道:“那最後一個現代化是什麽?”
    何夕說道:“最後一個現代化,就是學術現代化。曾國藩說過一句話,做事以尋替手為先。也就是,不管什麽時候,都要先找到能繼承自己思想的人。因為人總就會死會老。所以,尋找能代替自己的人就尤為重要。”
    “學術現代化,在我看來,分三個方麵。”
    “第一,恢複六藝。其實六藝之中最重要的數學。所謂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禮不必提,而樂已經失傳。射雖然重要,但是未來火器普及。可以改為射擊,禦也可以改為騎馬或者駕車。書,也不用說了。唯獨數學。如果僅僅代表一種實用的數學。不過加減乘除。但如發揮來說,數學乃是科學之母。數學在科學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數學在六藝也有體現。臣就是以恢複六藝,進而推崇數學。讓數學成為天下顯學。將數學引入實際生產與科研之中,醞釀科學的產生。”
    “第二,整理國故。”
    “陛下,可知《永樂大典》?”
    朱元璋自然知道,點點頭說道:“自然知道。”
    何夕說道:“《永樂大典》固然重要。但是臣以為不夠。《永樂大典》僅僅是存往聖之絕學。卻沒有推陳出新。西方有一個學派,就是百科全書派。這些學者都是參與過百科全書的修訂。從而發揮出巨大的影響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實很多後人的思想,都在古代找到淵源。但是獨尊儒術,很多其他方麵的發展,就受到了限製。而且書籍的問題,很多思想也都在故紙堆中。後世科技發展了。才一一收集。比如有韋莊有一句詩。天街踏盡公卿骨,內庫燒成錦繡灰。可以說韋莊平生之至。但是臣敢肯定,陛下詢問身邊大學士們,是不知道。因為這是在後世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所發現的。”
    “世上早有失傳了。”
    “而元滅宋,更是不知道有多少書籍失傳。更是有多少學派不在。陛下,想要發展新思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複古求新。所以,以修大典為名,收集天下藏書。然後進行整理。將現代學術思想融入其中。推陳出新。”
    “這就是臣的整理國故。”
    其實整理國故這個想法,可不是何夕想到的。不過何夕最大財富,就是很多後世哲人的想法,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不知道是多少人智慧的結晶。
    “好。太好了。”朱元璋雙眼放光,一臉興奮幾乎按捺不住了。
    朱元璋聽了何夕這麽多想法。唯獨這個想法,最入朱元璋之心。原因很簡單。其他方麵的事情,都需要大動幹戈,很多事情一個做不好,甚至會引發叛亂。
    哪裏有何夕上嘴唇一碰下嘴唇那麽簡單。
    在朱元璋看來,屬於反複審視,從長計議的存在。
    唯獨,這一件事情,正好解決了朱元璋現在的問題。
    朱元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是君臣之間的不信任。
    朱元璋很明白,治國總要有一個主導思想,可以說是意識形態。朱元璋雖然雄才偉略,但畢竟不是大學問家。在這方麵,不能自己創造一套理論。
    這也是為什麽朱元璋對後世毛先生的理論,特別喜歡,要反複揣摩一樣。
    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君師一體的。
    朱元璋對這些文臣所秉承的思想,其實不喜歡的。正因為這種不喜歡,才有在士大夫看來,是正人君子的宋濂,宋訥,劉三吾,都是清廉死節之臣。乃是國之柱石。但是在朱元璋這裏不怎麽受待見。
    無他,道不同,不相為謀。
    彼此能看對眼,才怪。
    但是他之前,不知道自己要什麽?也更沒有能力創造一套理論。隻是忍著。他本來就準備妥協了。雖然不滿意,但也沒有選擇。而今毛先生的思想,給了朱元璋的選擇。但是朱元璋對毛先生的思想,也不是要滿意的。
    真不滿意,毛先生的思想之中,可沒有皇帝的位置。
    不過,無所謂,《資本論》這本書。是指出資本主義的弊端,但並妨礙資本家學習用來賺錢。
    隻是毛先生的思想,隻有在改造之後才能為他所用。
    但是如何改造。是朱元璋一直在想的事情。但是何夕名為整理國故,實際上偷梁換柱的想法,實在是妙計。
    別的不說,這個事情,放在朝廷之上,根本不用朱元璋推動。就能通過。因為這實在太符合,洪武年間的思潮了。
    什麽思潮,那就是複漢。
    朱元璋在很多方麵都在清理胡族遺風。恢複漢風。在服裝,禮儀,車架,武器。等等方麵都恢複漢唐之風。甚至在典章製度,也有明顯地效仿漢唐的風格。
    而何夕這個整理國故的思想,明顯契合而今的風潮。是拿出去就能用的事情。比起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要有用的多了。
    何夕說道:“陛下繆讚了。”
    朱元璋說道:“還有什麽?”
    何夕說道:“其實最後一點,就是教育了。隻是教育耗費太大了。估計需要百年之功。所以臣隻說一點,建立起完善的教育體係,從開始的蒙學,到縣學,府學,一直到國子監的學習體係。統一的教材。未來普及開來,不管做什麽事情,首在得人。唯有得人,才能做好事情。而人才是怎麽來的。自然是培養出來,如果大明有一天,沒有文盲。我大明的國力與而今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朱元璋聽了,也心向往之。
    其實朱元璋最注重掃盲了。洪武年間,建立了很多社學,就是農村的學校。但是朱元璋去世之後,這些社學慢慢都衰落了。
    無他,老百姓是最愚昧也是聰明。
    當然他們認為讀書沒有什麽出路的時候,自然不願意花錢認幾個字。至於為什麽會這樣?隻能說,寒門難出貴子,讀書無用論等想法,不是現在才有的。
    曆史從來相似,卻不是簡單的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