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馮勝的計劃
字數:4016 加入書籤
大明公務員第十一章馮勝的計劃第十一章馮勝的計劃
原本,大軍準備從大寧出發,以騎兵為主,奔襲納哈出。
這個計劃很簡單,也算是中規中矩。不過,中規中矩並不算缺點。而今大明強,而韃子弱。中規中矩,就代表最少不會大敗。隻要能打勝仗,不管什麽樣的作戰計劃,都是可行的。
隻是馮勝一直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納哈出逃走怎麽辦?
這些年大明與韃子交戰從來是這樣的,並不擔心韃子死戰,而擔心韃子望風而逃。這就成了問題了。原本的作戰計劃,要訣在快,快到韃子反應不過來。來不及逃走。
畢竟,納哈出二十萬眾,可不都是士卒。有相當一部分老弱。讓他來不及整體轉移。
但是又有一個問題,納哈出放棄老弱,僅僅帶著精銳逃走怎麽辦?
沒有辦法。
隻要納哈出死命要逃,這個計劃,就很成問題。
畢竟馮勝也沒有想到,他兵臨城下的時候,納哈出幹脆利落地投降了。畢竟大明這邊,知道蒙古內部分裂。也知道,元朝所謂皇帝大汗,已經不能控製各部了。但是具體情況,卻不知道。
完全不知道納哈出因為是木華黎的嫡係後代,在蒙古人之中有比較高的威望,又掌控幾十萬人馬。他已經威脅到黃金家族的存續。納哈出如果甘心放棄兵權,去元帝身邊當近臣,丞相,王爺。或許能化解這個危機。
但奈何納哈出能在元朝崩潰的情況下,帶領人聚集一方。還是有手腕與能力的。怎麽甘心將自己的生死,送到別人手中。
讓他如木華黎效忠成吉思汗一般,效忠而今的元主。簡直不可能。
自從元順帝逃到草原之上,元朝已經換了兩位皇帝,而今的這位元順帝的次子。接替兄長元朝自己人上諡號元昭宗的位置。
隻是比起元昭宗,他差太多了。
元昭宗在大都的時候,就看不慣乃父的昏庸,手下一幫人,與元順帝打擂台。隻是元昭宗的所作所為,意在興複,卻因為他們父子之間的內戰,卻給了朱元璋時間與機會。
朱元璋那麽容易掃平北方,也有他們父子內戰的關係。
不管怎麽說,元昭宗是能鎮得住場子,蒙古人自己上的諡號就說明了很多。雖然自從唐代以來,諡號多有阿諛之意,但是宣昭這樣的字眼,也不是順便用的。
這位連諡號都沒有元主,也就是成就藍玉大名捕魚兒之戰的戰利品,實在沒有多少存在感。
大抵納哈出自己盤算,他即便帶著殘兵敗卒去投奔元主,說不定被吞並了。甚至性命不保。即便保住了性命,跟隨元主,未來也沒有什麽指望,明人來勢洶洶,說不定,他過不了多久,還是會當俘虜的。
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投降大明朝。
大明這邊還是比較講信用的。或許能保全自己與子孫性命。
隻是大明派在草原上的細作。能獲取一些信息,但這種高層之間的微妙關係,唯有到了一定地位,才能揣摩得到。不是一些細作能夠夠得著的。
所以,馮勝設計了許多計劃,都沒有萬全之策。讓先行一步截斷納哈出的後路。
而在遼東的情況,讓馮勝有了靈感,他準備兩路出擊,一重一輕,一快一慢。一前一後。
主要大軍屯在大寧,從大寧出擊。而另外派遣一路大軍,無須太多,隻需三萬精騎,從遼東出發,躍進千裏,截斷納哈出的後路。
大寧軍人多勢眾,牽製納哈出主力。要大張旗鼓,緩進。而從遼東出發的精騎,就要馬不下鞍,用最快的速度截斷韃子後路。
如果原來的計劃,遼東的問題壓力不大,隻需提供一些糧草了。再有就是遼東軍出馬,打打下手就是。畢竟而今的遼東鎮在大明九邊,算是小弟弟,真正厲害是大同。宣府,北平諸軍,才是徐達經營的百戰精銳。
而這個新計劃,三萬精騎卻是太冒險了。
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為輕裝,能隨身帶著十幾日的幹糧就不錯了。一旦後援接濟不上。就會出問題。
而且這個時代,並不是後世,有無線電聯係。這種分進合擊的計劃,做好了,那就是輝煌的勝利。做不好,就成就了敵人,任你幾處來,我隻一路去的名聲。
雙方即便約定時間,一定有誤差的。
這個誤差,很可能是幾個時辰,或者幾天。
都有可能。
這個誤差很有可能斷送一支大軍的性命。
隻是馮勝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首先,馮勝確定一點,那就是即便出了問題,這三萬大軍,也不會出什麽大問題的。
馮勝不派一萬,不派兩萬,不派四萬,五萬。為什麽要派三萬。這個數字,是馮勝細細斟酌過的。第一,要考慮遼東道路通行能力。太多就承受不住了。而且人越多,也快不起來了。第二,要考慮手中的籌碼。他必須要讓正麵讓敵人不敢怠慢。分兵太多。很容易正麵兵力不足,好在大明而今在國力上全麵壓製韃子,不要說抽出三萬了。就是再抽出三萬。也不至於兵力出現缺口。
甚至而今馮勝要考慮的問題是,大軍正麵就那麽大。放不下那麽多人。糧草輜重運輸總量在那麽放著,大寧這邊能支撐多少大軍,也是有數的。
也就說,三萬大軍一點也不影響大寧這邊軍隊數量與質量。
甚至可以說,馮勝是另開辟了一處戰場。而不是分兵。
第二,馮勝確信,納哈出,不,就是王保保複起於地下,率領蒙古全部軍隊,也沒有一口氣吃下大明三萬精銳的地步。
而今的元朝,已經是一個破落戶。早已不如當今,甚至連王保保在世的時候也不如了。
如果說,從洪武四年之後,朱元璋減少了征戰,一心一意提升國力,休養生息。讓大明一步一個台階,國力越來越強盛,更不要說,何夕的到來,讓大明軍隊在兵器上有了一個飛躍。
如果在此之前,大明軍隊披甲率,並不是太高。也隻有主將親衛,已經最精銳的軍隊。才有資格披甲。就好像洪武前期,明軍馬匹不足,就用了將馬匹集中在一起,打造少部分但是極其精銳的明軍騎兵,與大量步卒,這一正一奇對抗蒙古騎兵一樣。甲胄的使用,也是打造精銳王牌軍隊。與大量普通的軍隊。
而其中精銳軍隊,就是京營。或者說京衛。
但是何夕到來之後,大明建軍的思路依然沒有改變。但是對精銳的標準變了。就好像南京城頭上,已經有幾百門大炮。很多新火器,已經在京衛之中嚐試列裝了。
解決了材料的問題,讓大明火器一下子推進到明末清初的水平並不是什麽難事。不過,很多細節,隻有大規模使用才知道哪裏有問題。是以而今火器更多在京衛,在南京普及。北方也有,但並沒有全部列裝。
但是甲胄,鋼-弩,鎖子甲。鐵胎弓等武器。還有騎兵用的騎兵弩,也就是鋼-弩小型款,還有連發功能。這些都裝備上了,三萬精騎,比之前四五騎兵戰鬥力都高。
須知,漠北之戰的時候,徐達麾下的騎兵也不過這個數目,當時王保保就吃不下這些騎兵,隻能引開,猛攻徐達步陣。而今蒙古四分五裂不說,連年戰事之下,大明尚能承受,即便如此,山西,北平,遼東都邊地的經濟發展,也很受影響。而蒙古人又能承受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