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各自東南西北流

字數:4313   加入書籤

A+A-




    大明公務員第三十一章各自東南西北流第三十一章各自東南西北流
    於是戴原禮在何夕指導下的新醫學,也漸漸傳播開來。顯微鏡等工具,也有一些流傳出來了。
    練子寧說道;“多謝老師。”
    何夕說道;“你早來找我,說不定事情找解決了。”
    練子寧說道;“弟子,總不能事事都麻煩老師。”
    何夕沉吟片刻,歎息一聲,說道:“我倒是想,讓你事事麻煩我,但是今後很可能不行了。你知道我而今想到一篇文章。你知道是那一篇嗎?”
    練子寧說道;“還請老師賜教。”
    何夕說道:“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練子寧一下陷入沉默之中了。
    文化人說事,不用說得那麽明白。這短短一句話,就有何夕陽無限意味在其中。這一篇乃是韓愈文章之中名篇,說是韓愈的一個朋友,董生是有大才的。但是不得誌於有司,去河北遊玩了,其實去投奔藩鎮勢力了。韓愈送行之餘,委婉地勸告,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依舊是大唐的正統已經在長安。他不應該去效忠藩鎮勢力。
    換到現在這個語境之中,就有很多意味了。
    有責問。這個董生沒有後台,所以不得誌於有司,但是我對你不夠好嗎?你為什麽還要“遊”河北。
    有勸告,藩王與藩鎮,其實有相通的地方,總就不是國家正統。國家正統在南京,你又不是沒有路子待在中原,你跟燕王做什麽?
    有擔心,而今藩王好像很好,但是將來的事情,誰知道。藩王會不會變成藩鎮一樣,成為國家之患。
    等等。
    言不盡,而意無窮。就看練子寧怎麽品味了。
    練子寧飽讀詩書,甚至在這方麵,比何夕還強,不可能不懂何夕的意思。他低聲一歎,說道;“老師,不是我有意投燕王。實在是,實在是-----”
    燕王是很有手段的一個人。他既然認準了練子寧是能幫助他建國立邦的大才。自然發起瘋狂的追求。
    比燕太子丹對荊軻的待遇,有增無減,比劉備對諸葛亮的恭敬,隻多不少。燕王本身也是很有人人格魅力的。否則靖難之役中,也沒有那麽多人願意在不利的情況下,跟隨燕王出生入死。
    練子寧哪裏抵擋得住這個樣的攻勢。
    再加上,此刻的練子寧也在低穀之中,最後結果,自然是感動得熱淚盈眶。君臣知遇了。
    不過,這些話練子寧卻不好給老師說,他話音一頓,說道:“老師的教誨,我時刻記在心中,人口與土地矛盾,也時時刻刻記在心上,在大寧,幾乎家家戶戶都生四五胎,雖然因為各種原因,活下來的不過兩三胎而已。但是按照這個規模。不出一兩百年,中原就承受不住這個人口規模。到時候再解決就遲了。大明封國於外。是老師的治標之策。但是海外塞外都是蠻荒之地,想要在那裏立足,太難了。這樣的事情,總不能僅僅讓宗室去做。如此老師在國內也是會有怨言的。我願意以身作則,向天下人證明。老師提出這個的國策,為國而不為己。為公而不為私。”
    “還請老師明鑒。”
    練子寧這一番話,雖然是練子寧地想出來的遁詞。但也言之有理。
    很多人是不會想十年之後的事情,更不要說想三十年後,五十年後,乃至於一百年後的事情。他們隻知道,而今的海外,大部分地方都是荒蕪之地,毒蛇出沒,煙瘴橫行。塞外,更是苦寒之地,滴水成冰。
    他們隻知道,出去會受苦。受罪,至於其他的事情,他們才不會多想的。
    何夕也明白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麽本來在朱元璋麵前說得好好的。但是真到了真格的時候,何夕必須一個人一個人的解決。
    練子寧願意投身於此,何夕也很欣慰。
    說實話,練子寧雖然不錯。但是並不是非他不可的。隻是何夕親自帶出來的。有感情而已。有國子監在,這樣的人才,會一批一批地湧現出來。如楊士奇就是其中一個。
    天下從來不缺少人才,隻是缺少機會而已。
    隻是何夕內心深處,還有一個擔心,卻不能說出來。那就是他擔心,他們師徒兩人最後會兵戎相見。原因無他,在這個曆史時空,燕王真不會起兵嗎?這真不好說。
    其實,何夕而今已經失去了對未來的把控了。
    有的隻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隻是練子寧是一個很機敏的人,何夕沒有說。但是練子寧也體會到何夕的情緒了。而且何夕想到的問題,練子寧也是反複思量很多次了。他說道;“請老師放心,學生束發以來,學的就是忠君之道。學生效忠的是大明燕王殿下,而不是燕王殿下。這一點,決計不會錯的。”
    何夕長歎一聲,說道;“燕王在陛下諸子之中,也算厲害角色,跟著他,做開國功臣,或許能綿延子孫。你的選擇談不上錯。好好做吧。”
    練子寧這才鬆了一口氣,說道;“多謝老師體諒。”
    何夕說道;“放心,今後不管發生了什麽事情,你我師徒之情不會變的。對了。你這一次路過遼東去看一看子澄。他也累壞了,整個人都瘦了一大圈。你們這一次見麵之後,下一次不知道什麽時候了。”
    練子寧似乎想起了黃子澄,嘴角微微一笑,說道;“是。”
    這就是人生。
    有些人,你以為彼此後一起走很長的路,其實一個路口過去,他已經不見了。有些人,你以為大家隻是臨時結伴,但是不知不覺之間,已經走過半生了。
    何夕對練子寧是寄予厚望的。但是奈何人各有誌。
    ------
    “如何?”燕王與練子寧離開長春堡。在路上並韁而行。燕王問道。
    練子寧說道:“死了封藩東北的心吧。老師根本沒有想過,讓你封在這裏。我估計,老師為你準備的封地,就在塞北。”
    何夕如果知道,他的親親好學生,與他抵足而談是真的。來打探消息也是真的。不知道作何感想了。不過練子寧自己並不覺得自己是背叛何夕,因為而今何夕與燕王之間,並沒有什麽利益衝突。甚至他估計,燕王之所以如此看重他,也未必沒有他是何夕弟子的原因。
    燕王長歎一聲,說道;“塞北。塞北。”
    燕王對塞北這個地方,越了解,就越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塞北絕對是王霸之姿。有塞北草原在,就有十幾萬鐵騎,十幾萬鐵騎,隻要訓練好,足以壓製漠南。
    如漢之匈奴,唐之突厥,宋之蒙古。
    但是他偏偏不可能南下進攻自己的母國。那麽塞北的情況,更多都是累贅了。苦寒之地,地不生五穀,人口有限。這讓他欣喜於漠北的軍事實力,但又痛苦於他非但不能用,反而很長時間,要安撫壓製這股勢力。
    因為這是大明封一個藩王在塞北的原因所在。
    豈能讓燕王不痛苦。
    對這一個地方,燕王是又愛又恨。
    練子寧說道;“大王不要擔心。塞外的事情不用太擔心,我這就去見我的好友黃子澄。遼東這裏或許比塞外暖和,但也是很冷的。恩師必有布置。我們學習一下就行了。”
    練子寧絲毫沒有覺得,抄何夕的作業有什麽不對的。身為學生,不正應該好好學習嗎?
    在他心中,這是理所當然的。
    燕王說道:“好。俺聽你的。這去見見你的好友黃子澄。”
    燕王心中暗道:“能將何夕拉過來是最好的。但是何夕是父皇的人。既然如此將何夕的弟子拉過也不錯,一個不行,再來一個。”
    黃子澄也入了燕王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