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聖旨到
字數:4289 加入書籤
大明公務員第四十八章聖旨到第四十八章聖旨到
之前大明為什麽要與殘元過不去。
一方麵是殘元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在實際上影響到了大明的安全。不得不打。
另外一方麵,就是正統性的問題。
不滅了前朝,本朝又怎麽能說是正統的。
但是後者這個問題,在何夕來到之後已經有了變化。
朱元璋站在更高的曆史角度,已經對大明所謂的正統性,不大感興趣了。何夕當年掀起否定前元正統的議論,這幾年,已經擴散到了大明很多地方。而且,何夕以修史為名義建立的明鑒堂。已經培養出不少史學人才了。
可以說,重修元史這一件事情,朱元璋從來沒有停過。
隻是第一次修元史,修得太糟糕了。而且前元脫脫修的遼,金,宋史一樣也好不到哪裏去。所以朱元璋醞釀著一次大修史,重述從唐之後,到明之前的所有曆史。
那麽什麽時候做這一件事情?
那要看,朱元璋什麽時候,大刀闊斧地改革。這兩件事情是連在一起的。
重述曆史敘事,本身就是爭奪話語權的一種。
既然正統性這個問題不存在。那前元就是純粹的軍事問題。從軍事上來看,前元已經殘了。不要說五年了,就是十年之內,也很難威脅到大明了。
大明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變法。讓大明改造成他從視頻之中看到那樣。
那麽遼東試點,就很重要。
其重要性,要超過北元。
滅高麗,就是遼東試點籌備人口。該怎麽做也不用說了。其實這一件事情,在朝廷之中,也有很多人都支持馮勝的想法。覺得好不容易將殘元打成這個樣子,就應該乘勝追擊,趁他病,要他命。
但是朱元璋的權威,無人能夠動搖。
朱元璋拍板的事情,誰也改變不了。
於是,就在馮勝與藍玉對弈的時候。外麵有人來報。卻見一個錦衣衛小校,風塵仆仆,進來之後,先行禮。然後將身後帶著一個類似裝書畫的圓筒打開,從中間取出聖旨,高舉過頭頂,麵南而立,大聲說道;“聖旨到。”
馮勝與藍玉立即起身行禮。
錦衣衛小校,先請馮勝與藍玉驗過聖旨的火漆,然後再打開,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海東小國高麗。不念朕恩,趁大軍北伐之際,犯我邊境,幸有忠義之臣,忘身於外,令跳梁小醜,不得西進一步,然天威不容玷汙。必征討不臣,以儆效尤。永昌侯藍玉,朕子侄也。拜征東將軍,節製遼東,山東軍權。遼東巡撫何夕,朕愛婿也,加征東將軍府長史,望兩人精誠合作。不負朕望,欽旨。”
錦衣衛小校朗聲讀完,立即雙手將聖旨奉上,說道:“兩位接旨吧。”
藍玉伸手接過。
馮勝冷哼一聲,說道:“你今天早就知道這個要來?”
藍玉說道:“我準備與國公多手談兩天。”
馮勝才不相信,隻是藍玉今日的舉動,算是從馮勝這裏搬回一句,但是將馮勝得罪慘了。今天藍玉得了麵子,但是馮勝今後很難與藍玉合作了。畢竟很多事情是人情世故,並不是勝負。
馮勝冷笑說道;“既然這一件事陛下委托給征東將軍,將軍盡管去做,我無不從命。想要調誰,一句話而已,不過我提醒一句,我之所以不想在遼東動兵,還是因為遼東百姓今年出了大力。從去年何夕到任,到現在,修繕遼東河道,修繕道路,押送糧草,開挖運河,這每一件事情,都是需要人力。但是,人力有時窮。”
“當然了,征東將軍,可以不聽,好自為之。”
說完馮勝拂袖而去。
馮勝心中固然憤怒,但更多是疑惑與不安。
疑惑是他想不明白。朝廷為什麽忽然做出這樣的決議。這也是他不安所在。
這一次被藍玉贏了麵子,其實無關緊要。有些人是年紀越大。就越想要麵子,因為他們活著就一張麵子而已。但是有些人,卻並不在乎這些。比如馮勝,他才不在乎什麽麵子。
他在乎是,這一次沒有判斷出,朝廷的走向。以至於在藍玉麵前丟了麵子。那下一次啊?
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到底他離開京師之後,南京出了什麽事情?
這才是他急切想知道的事情。
沒有了馮勝的阻撓。藍玉組建征東軍很快的。首先藍玉調了他本部人馬,先行從海道運輸到鴨綠江,防備鴨綠江來敵,最少在大軍次第到達之前,不能讓高麗人越過鴨綠江。
藍玉不等各部準備好,他自己先行一步,從海路轉遼河,再入渾河,直接到了沈陽要見何夕。
藍玉知道何夕在朱元璋心中分量,這些當初朱元璋與他說這一件事情時候,就已經說明。滅高麗一戰,戰事固然重要。但戰後的事情更重要。所以,高麗這一件事情上,軍事上以他為主,但是更多的事情,是以何夕為主的。
而且正如馮勝所言。這一戰的後勤就是遼東。
何夕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已經讓遼東上上下下都是何夕的人。不與何夕商量。很多事情是推進不了的。
所以,藍玉一決定下來,就急奔遼東,與何夕會商。
何夕聽了大吃一驚。下意識說道:“這麽快?”
藍玉說道:“怎麽,對高麗動手,不是你先開頭的嗎?”
何夕心中腹誹:“這個葉沈,我非要打他一百大板不可。”
這是不是何夕的本意,是被葉沈搞出來的。但是後麵的人對前線的事情,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們清楚人。一看奏報。首先看這個葉沈是誰的人?一查,啊,葉旺的兒子,給何夕當過親衛。是何夕的人。
那這一件事情定然是何夕指使的。何夕這樣做一定是看到戰機了。
於是藍玉相信何夕的判斷,興衝衝地與馮勝下棋去了。朱元璋相信何夕與藍玉的判斷,直接下聖旨了。
如果不是看在何夕的麵子上,聖旨之中,也不會單獨提一嘴葉沈的事情。
但是在何夕看來,這個時候,真不適合開戰。
原因很簡單。冬天不遠了。
遼東的冬天,不,高麗的冬天,也不是一個適合打仗的季節。不信的人,去看長津湖。那樣的冬天,出動大軍,不知道要凍死多少人的了。
今年三月出兵,交戰沒有多長時間,前後不過兩個月,加上修河的時候,也不過三個月,而今已經將八月中秋了。已經到了一層秋雨一層寒的時間了。而且東北的冬天來得早,十月估計就要下雪了。
滿打滿算不過一兩個月,五十到六十天。這短短一段時間,能做什麽?古代戰事節奏很慢的。
估計大軍能在鴨綠江畔集結,就已經不錯了。
但是藍玉這急匆匆的搞定一切,已經掛上了征東將軍的頭銜,一副馬上要動兵的節奏,何夕也不能說,這是一個意外事件。何夕心中轉了一個圈,淡淡地說道:“我沒有想過這麽快,我以為今年冬天朝廷能通過,就已經很快了。明年開春了正式動兵不遲。”
藍玉屈指一算,說道:“時間是有一些不夠。不過,這不是我們不動手的理由。總是要先打一打的。要給朝野上下一個交代。這也是我來的原因。打仗有些時候,固然是急不得的。但是有些事情,也要為後方打。我的意思你明白嗎?”
何夕自然明白,就是所謂的政治仗嗎?朱元璋力排眾議下令出兵,前線總要有一些勝仗,讓朱元璋臉上有光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