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百年之憂
字數:4419 加入書籤
大明公務員第八十九章百年之憂第八十九章百年之憂
朱元璋對朱棣的反應,既在預料之內,也在情理之中。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雖然說何夕到來,改變了很多。但是一個人的本性卻是很難改變的。太子是這樣,燕王也是這樣。太子本性寬仁崇儒,雖然他本身不是腐儒,也有鐵腕手段。但是對於以儒家治理天下,並沒有動搖。
而朱棣也是一樣的。
朱棣雖然有對皇位的野心。但是哪一個皇子沒有對皇位的野心?而朱棣更喜歡在戰場上奔馳,提大軍縱橫草原。是解決不了大明的問題的。
一個念頭忽然湧上朱元璋的心頭:“如果何夕是自己兒子就好了。”
不得不說,在很多現代思想改造之下,朱元璋的思想與這個時代的人,大為不同,反而與何夕有更多的共同點。這也是朱元璋才能如此。尋常人卻未必真能將這麽多的知識消化了。
一來,朱元璋是底層出身,骨子裏與士大夫不同。反而能與後世很多思想相通。二來,就是朱元璋真正開始學習,是在二十歲之後。可以說,朱元璋是在錯過最好的學習時間之後,才開始學習的。
這自然有壞處。沒有基礎,會讓朱元璋學什麽都很吃力。但是朱元璋卻克服了這一點。實際上,朱元璋學得相當不錯。雖然儒學一些高深精妙之處,不大明白。對於數學與財政方麵,也有確實。但是大明整體框架都是朱元璋定下來,沿用明清兩代。單單這一點,就不能說朱元璋沒有學問。
後世所提倡的終身學習,朱元璋早就在實踐了。
而從頭學習這些現代知識,對朱元璋來說,很吃力。但是對朱元璋來說,未必有四書五經吃力。畢竟,後世很多東西,都寫得很明白。讓人想不明白的。隻有邏輯上的聯係。知識的關聯。但是微言大義可不是這樣的。程朱理學支離之病,就是很多觀點散落在典籍之中,沒有一個係統。必須自己有悟性,才能聯係在一起。
能做到這一點,就算讀明白了。做不到這一點的。不過是死讀書而已。
而後世的書籍,大多都不會這麽難為人。不過,寫明白之後,能不能看懂,卻是另外的事情了。
朱元璋這幾年研究下來,對後世一些東西,還不明白。但已經深刻地相信一點,那就是社會發展一定是滾滾向前了。所以大明不能走老路。新路怎麽走?
朱元璋不知道。
但是太子代表傳統王朝的治理體係,是不行的。燕王更是連這一點都沒有想明白。
能解決這個問題的,隻有何夕。
隻是朱元璋不可能將大明王朝傳給外姓。一來他過不了自己那一關。他畢竟是一個古人。他想得更多是朱家王朝世代傳承。二來,他也過不了天下那一關。
當一個道理被天下人認可的時候,那就是真理。在大明,這個真理就是朱家天下。不說別的,如果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兒子,他能不能打下南京都是兩可之見,即便打下南京,殺了建文帝,也不是結束,而是另外一場的大戰的開始。
朱元璋內心糾結無比。
朱元璋很清楚,改變天下,是一個大工程。並不是他剩餘的壽命能夠完成的。甚至何夕一輩子也未必能做完。這種事情一定要找好備手。否則,他現在做的所有事情,等他死後都會被推翻。
那麽他做的還有什麽意義?
甚至有些自討苦吃。
有時候,朱元璋也想過,要不就別折騰了。
適可而止。再整頓一下土地上的問題。開海通商,海外封國。等幾項大政定下來。大明延續百年國祚,決計是沒有問題的。將來的事情,讓後來人解決便是了。
但是朱元璋想來想去,依舊忍不住。
人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追求。尋常百姓,求得不過溫飽。更上一點的。不過是想出人頭地,在朱元璋這個層次。他追求已經並不是尋常皇帝的好大喜功了。
而是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所以,何夕帶來的很多東西,對他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致命的誘惑力。
忽然一騎飛來,在幾十米之外,翻身下馬,手中拿著急件,快步奔跑而來,在五步之外,跪倒在地,將急件雙手舉過頭頂。燕王上前拿下來,雙手呈給朱元璋。
朱元璋打開一看。心中一動,說道:“起駕,去遼東。”
燕王說道:“可是高麗那邊有什麽事情?”
朱元璋搖搖頭地說道:“高麗那邊沒有什麽大事,不過是藍玉想要釣魚。卻是另外一件大事。你也跟著吧。”
藍玉在高麗戰場的小動作。朱元璋看得明明白白的。隻是沒有提點而已。他對日本本來就有心思。不管是不給後世子孫留下隱患,還是為了日本的金銀。日本早已在朱元璋內心之中,從不征之國,變成了必征之國。
隻是朝廷做事,定然要名正言順。所以藍玉做的。朱元璋而今就應該不知道。等什麽時候知道了。自然要龍顏大怒,怎麽懲罰藍玉,看需要。不過,天朝威嚴為重。既然木已成舟。就隻能繼續打下去了。
順便,朱元璋也可以將之前什麽不征之國給去掉。重定內外藩國。製定一套新的國際秩序,不僅僅用來規範其他屬國,也要規範未來大量的朱姓藩國。
不過,這一切都比不上,美洲高產作物重要。
不管到了什麽時候,糧食從來是重中之重。
------
朱元璋這一次去遼東。並沒有走陸路。而是走海路。
這也是朱元璋深思熟慮的結果。
帝王一舉一動,都有深意。
雖然這幾年海運興起。但是對於天下百姓來說,還是覺得海上危險。但是對於大明這些個時代的交通來說。海運其實並不危險,甚至相當安全。因為海運雖然有大自然的危險。但是隻要找對有信譽的船東,一般不會出什麽問題的。
話又說回來了。
在古代出門,最大的風險是大自然的風險嗎?不是,是人的風險。
海上固然是海盜倭寇的風險。但是實際上,隨著大明船隻越來越多。船隻越來越大。大明海防一些禁令,對於那些後台很硬的商號,根本不頂用。別的不說,就拿靖海商號來說,他們船上從來是有火炮的。隻是口徑不大而已。但是對於尋常海盜綽綽有餘的。畢竟,而今能夠大規模生產火炮的地方,也隻有太平鐵廠。將來或許有遼東鐵廠。但是都是官辦的。
海盜是摸不到的。
而且一般海船出港,也不是一艘,是十幾艘,幾十艘結伴而行。海盜的風險很低。但是陸上就不一樣了。每天不過百裏,每一站都有預見黑店的風險。每到一地也要打點關係。不是現代才有車匪路霸的。
古代的隻會更多。不會少。
這也是朝廷這幾年剿匪厲害。這種攔路搶劫得沒有技術含量的生意,做的人多了。更多是黑白通吃。弄死你,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報官,官府也查不出來那種。
對於大家豪門,陸路是比海道安全。但是對於小門小戶的生意人。海道卻比陸路安全,而且成本低很多。甚至大明上下這種畏懼海洋的風氣,朱元璋以陰謀論的角度懷疑過,是不是有人操縱。隻是沒有證據而已。
當然了,去南洋這樣混亂的地方,是另說了。那是因為南洋這地方本來就亂。而不是海道危險。
朱元璋既然要開海,將海洋政策,作為基本國策之一。他自然要以身作則。他其實來北方,就想過從海道而來。隻是,海道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一上船,消息斷絕。他就完全失去對大明控製。
十天半個月,可不是短時間。風險太大了。
所以朱元璋選擇從塘沽到牛莊。並算遠的航道。而且渤海比起真正的大海,不過是一個小池塘而已。
他也是以身作則。
隻是他的想法,不會被很多人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