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唐大的際遇

字數:4392   加入書籤

A+A-




    大明公務員第四十八章唐大的際遇第四十八章唐大的際遇
    唐大跟隨著大隊人馬,將無數輛鹽車押送到營口。
    路程倒也不遠。但是唐大卻有一些不願意。因為他的妹妹。
    唐大因為家庭背景與製鹽有關,故而在遼東分配到了鹽場之中。而且因為遼東漢人少,高麗人多。唐大雖然年輕,但是也被安排成一個小頭目。管著幾個高麗人。
    這些人愚蠢之極,連話都不好說。剛剛開始,雙方都是連說帶比劃的。但是時間長了,大家也都懂對方地話了。甚至唐大也懂了一些高麗土話。
    畢竟,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產物,而不是相反。
    在這一點上,何夕有些過濾了。如果必須學會語言才能交流,那麽世界上第一批翻譯,是從哪裏來地。
    唐大等人情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長期合作溝通之下,雙方理解的詞匯量還都很少。但是並不妨礙雙方地交流。就好像我與我家貓主子一樣,貓主子也不會說話。但我能從貓主子,不同的叫聲之中,判斷他是渴了餓了想出門了,還是發情了。
    原則上移民安頓,都是以小家庭為主。大家族一定要拆分的。而小家庭是不會動的。
    高麗大家族,有了一算一個,都拆分幹淨了。但是小家庭,都不會動的。畢竟,家庭也是這個時代必然,有家人才有牽掛,才好管理。而且家庭本身也是一個互助的組織。
    最少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之前,大多數人還是需要的。
    唐大與她妹妹唐小妹就被安置鹽場。先在鹽場周圍建了一座茅草房。隻有幾平方大小。隻有他與他妹妹。好在朝廷管口糧。每天吃飯的時候,讓她妹妹一並去打飯。小孩子不用幹活的。
    當時唐小妹就利用這個時間,去大海上揀一些吃的。到了晚上,他們簡單的煮一下,充饑而已。其實這樣的做法,這海鮮也不好吃。不過能填飽肚子比什麽都強。
    這也算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有他們這個簡陋的風一吹就跑的小家。唐大頓時覺得,幾個月之前,在山東逃荒的事情,似乎已經是上輩子的事情了。
    他又看了看鹽車上的鹽。
    這鹽都是用筐裝的。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也算是何夕的失誤。
    當海鹽生產出幾十斤的時候,還能用麻袋裝,或者說其他的容具,但是這幾個月,幾乎每天都要出上一大批鹽,具體多少,唐大根本想不到。也算不清楚。
    隻知道,是很多很多。這個時候,鹽的儲備,與存放,運輸,都成了問題。
    還好鐵鉉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想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用筐。將一些小樹枝,或者藤條,編製固定在一起,雖然有一些縫隙,但是足夠裝住大多少的鹽。再加一個蓋子,就再也沒有別的了。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製造簡單。婦孺都能做。成本低。原材料也不複雜。大木,或許值錢,但是這些小樹枝,藤條什麽的。都不值錢的。
    當然了,鐵鉉也值得這種急就章辦法,有很多的問題,別的不說,不放水。一旦淋雨,這鹽立即就化了。但是那又如何?在古代放水的辦法,最好就是油紙,在筐裏麵鋪一層油紙,不敢說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最少能解決一定的問題。
    但是問題是油紙從什麽地方來的?
    造紙廠最少還沒有產油紙。
    就算現在開始造,想要有大量的存貨,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隻能用這個辦法。
    至於麵對這種情況的解決辦法。就是多裝一些。反正在鹽場,就鹽多。
    唐大並不知道這些問題,他邊推著鹽車,內心之中一邊盤算著,走路之餘,時不時摸著自己口袋之中的糧票。這是他這幾個月的報酬,他準備趁著這一次去牛莊。好好賣些東西。
    他要給妹妹買一身新衣服。給妹妹賣新簪子。等等。隻是他不知道他手中糧票,夠不夠。
    其實,唐大並不知道。他們的報酬發放,也是因為何夕知道大米到了之後,才決定的。對於很多遼東百姓來說,讓何夕輾轉反側的糧食危機,這些人都沒有印象。
    根本不知道之前,有一個多麽危險的時刻。
    何夕之前,並沒有向第一批山東饑民發放糧票,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節省開支。壓縮成本。
    但是而今危機既然已經過去了。何夕就要補上。才有了唐大拿到他第一次的勞動報酬。而唐大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拿到糧票的時候,根本不敢相信。不敢相信,給朝廷幹活,還發錢,更不敢相信,一個小小的紙片,居然還值錢。
    這是唐大這個山東大漢,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情。
    他知道糧票可以換糧食之後,立即在他們最近的一處兌換點。換了糧食。十斤糧食,他扛著走了一夜,才帶到家中,第二天還要正常上工。一夜沒有睡的唐大,根本不覺得困,反而是精神異常亢奮。
    在吃飯的時候,他故意少吃了一些。到了晚上,回到家中,妹妹抓了一些海鮮吃了一頓米飯。這米很奇怪,比他們見過的米要長一點。不過,這不重要。能吃就行了。
    他們吃得自己的飯,想起了父母淒慘地死去。一時間淚如雨下。
    這樣的日子,父母沒有辦法看見了。
    即便而今,唐大想起這一點,依然雙眼有些濕潤。
    很快營口到了。
    他們沒有進營口城,就在城外不遠地方,將鹽車停了下來。這裏排著長長的隊伍。等著前麵的人卸貨。
    本來,各地商人是準備將鹽直接裝船的。但是看了鹽場簡陋的幾乎沒有的包裝。頓時不知道說什麽好了。在海上行舟,很少能不遇見風雨的。這樣的情況,一旦海上遇見風雨,豈不是就嗚呼哀哉了。
    但是在鹽的價格上,遼東方麵做出了讓步。他們也不好再說什麽。畢竟鹽是真鹽,看上去比淮鹽還精細一點。一行人商議之後,一起去找楊震。楊震最後形成了一個方案。
    那就楊震在營口城外劃出一片土地,建立一個木材加工場。
    不造別的。就造木箱。用的不是什麽好木頭的。遼東別的不說,就是木頭多。打造一個木箱,根本不值錢,一箱能裝上幾十斤鹽。將鹽全部裝成箱才能裝船。
    有人或許說了,為什麽不用麻袋。
    因為不能與紡織廠爭奪原材料。
    麻料細細加工過後,成為彩麻布。能值一錢銀子,而麻布,根本賣不上價格。或許今後麻料多了。價格低了。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但是現在,所有飛紡織原材料都必須向紡織廠傾斜。
    所以在遼東這個地方,麻袋要比木箱貴的。
    至於將來是什麽樣子,就不知道了。
    而這裏這個木材加工廠,其實也就是未來的營口造船廠。畢竟在這個時代造船廠,本質上就是一個木材加工廠而已。
    唐大等了好一陣子,才算是將他的鹽搞完了。
    隨即,他決定入營口城。
    其實而今的營口並沒有什麽城牆。更沒有什麽城內與城外。因為營口發展太快了。何夕還來不及做什麽規劃,營口已經突破了何夕的規劃,這讓何夕很沒有辦法。
    甚至蔓延到遼河兩岸,形成了一個西城,一個東城的規模。
    將來營口會變成什麽樣子,誰也不知道。
    而唐大根本不知道,這裏幾乎是這幾年才發展起來的。當他進入營口,頓時覺得,這是他從小到大,見識過最繁華的城池,沒有之一。讓他都看花了眼,不知道該買什麽了。
    這個時候忽然響起鑼鼓聲。唐大立即靠邊站,他知道,這是有大官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