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問題

字數:3549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四十六章問題
    一句話。何夕決定加強教育這一件事情,有百分之一萬正確,隻是有些遲了。
    何夕說道:“你有什麽想法?”
    黃子澄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要不,有些工程先放一放?”
    何夕堅定的說道:“不行。”
    這一點是何夕堅決不允許的。因為什麽時候,是條件滿足?隻要有借口,任何時間條件都不可能滿足的,很多事情隻要做下去。就會有結果。不做,永遠是沒有結果的。
    黃子澄歎息一聲,說道:“學生明白。這些事情我都交代給楊大人了。讓楊大人說吧。”
    何夕看向了楊士奇。
    楊士奇說道:“而今遼東共發行銀票,三千六百萬兩。我收回有一千零六十七萬兩。除此之外,還發行了糧票,煤票。等幾十種票據。總體數據很細碎,我在這裏不多說了。我有一個提議。這些票據能不能廢除?”
    何夕說道:“為什麽?”
    楊士奇說道:“總體上來說。這些票據對應的物資都是充足的。甚至是多餘的。而今計算分配票據也需要大量的人手,整個遼東都在缺人。這一批人手調出來,可以放在其餘方麵。比如銀號中。哪裏是最缺人的。”
    何夕沉思片刻,說道:“可以。不過糧票先不能動,其他的票據次第撤銷吧。”
    這些票據,也是何夕為了渡過難關,而臨時製定的。本質上就是對物資的管控。但是隨著南京輸血,這種嚴厲的物資管控已經不需要了。甚至反而浪費人手。
    不過糧食問題,還是非常重要的。最少現在是萬萬不能放鬆的。
    楊士奇說道:“這一次日本戰場戰利品也送過來了,共計有黃金三十萬兩,白銀一百九十萬兩。這其中有一部分是佐渡開采的。更多是九州大名報效,更有遼東很多物資流入日本,其中一柄長刀,能買十兩。與日本的武士刀等價。”
    “十兩。”此言一出,下麵的人都議論紛紛。
    從質量上來說,一柄明軍製式鋼刀,是遠比武士刀要好的。這種好並不是在鋒利上,而是在堅固上。如果論鋒利,大明製式軍刀,並沒有武士刀鋒利。但是兩刀互砍,武士刀定然崩刃。
    其實,大明並不是沒有非常鋒利的寶劍寶刀。
    但是遼東不怎麽產?太平鐵廠在這方麵遠在遼東之上。原因也很簡單。太平鐵廠距離南京近,南京有這方麵的要求,且不說別的,就是朱元璋賞賜給下麵將領的寶刀寶劍,總是要像樣子吧。
    工匠們自然是精益求精。
    更不要說有了這麽好的鋼材,造出超越日本人的刀,也很正常的。
    而遼東不一樣。
    製式長刀,最重要的是壓低成本。一柄長刀需要那麽鋒利嗎?想鋒利其實也行,自己打磨就好了。遼東鐵廠為了降低成本,根本沒有給長刀開鋒,讓將士們自己去開鋒。
    畢竟少了開鋒,就是少一道工序。少一道工序,就少成本。
    是以大規模生產之後,一柄鋼刀,能壓低在三五百文錢的地步。這還是對外銷售的價格,給軍隊的價格更低。至於成本就更低了。
    正是這個驚人的利潤。讓很多人本能的忘記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忘記問,這樣給日本人賣武器,會不會到了足利義滿的手中。
    畢竟而今的足利義滿損失慘重,已經退回本州島,正要重整旗鼓,要東山再起的。而足利家還是有本錢的。前文也說過,足利義滿時期,是足利家最強盛的時候。甚至足利義滿死後,有太上天皇的諡號。這也說明了足利義滿的強勢。
    而今九州陷落,對足利家最大的打擊是聲望上。
    足利義滿雖然損失了一些人手。但是對整個足利家來說,並不算什麽。
    而且此刻足利義滿是對各種兵器需求最多的。而大明對九州的控製,其實很薄弱。傅友德僅僅控製住一些核心地帶。戰略要地,而大部分地方,都是日本倒戈大名自己管理的。
    不過,這些日本大名要改名為中國土司了。
    對於土司,傅友德也是很有經驗的。
    這種局麵之下,何夕敢肯定,肯定有人做這種轉口生意。
    何夕心中一動,問道:“銀號存銀有多少?”
    楊士奇說道:“加上這些銀子,大概有一千萬兩上下。”說到這裏,楊士奇也不盡感歎道:“日本真是盛產金銀。”
    此刻的遼東銀號,已經履行了一些銀行的責任了。最少已經有人原因將銀子放在銀號之中,拿銀票來用。這最大的原因,就是日本市場的開拓。對於日本來說,九州陷落是一件,天塌地陷,從來沒有過的大事。對何夕來說,九州陷落之後,對日本種種攻略,已經達成目的了。
    何夕打日本做什麽?
    並不是要日本的土地,日本的土地也沒有什麽好要的。而是要日本的金銀與市場。二者之間,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而九州大名,不,九州土司這些帶路黨的出現,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之前,中日高麗貿易,其實是被幾個大名壟斷。大多少人不能越過他們直接進入日本貿易,這些幾個大名,就是大內家,大友家,島津家,還有幕後的足利家。
    而今這一戰,大友家為首的北九州大名們,飛灰湮滅。不複存在。足利家聲望大跌。
    即便硬實力消弱不多,但是軟實力卻大打折扣。幾乎不可能控製住日本其他大名了。畢竟日本海岸線如此漫長,其實隻要有心,到處都可以交易。之前日本市場的封閉,更多是心理上的原因,而不是地理上的原因。
    之前也說過,日本上層其實很封閉的。
    如島津家,幾百年前的島津家,幾百年後依然是島津家。變化不大。
    九州大名即便搖身一變成為了中國的土司,他們與日本上層社會之間的聯係,就會斬斷嗎?自然是不可能的。中國商人,直接將貨物銷售給日本,是萬萬不行。畢竟,兩國還在打仗。而九州的日本人出麵,卻是完全可以的。
    此刻何夕才知道,為什麽需要買辦。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