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蒸汽機的進度

字數:4438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五十五章蒸汽機的進度
    片刻之間,乾清宮已經遙遙在望了。
    太子似乎忽然想到了什麽,問道:“對了。你知道父皇叫你來談什麽嗎?”
    何夕說道:“不知道。”
    太子看了何夕一眼,饒有意味地說道:“不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
    ——
    何夕早已將遼東工廠名目寫成一個小冊子。
    這裏麵有所有遼東所有工廠都列在其中,更有一些詳細的介紹。以及何夕對這些工廠上需要注意的東西。
    而今這個冊子,在朱元璋的麵前。朱元璋細細翻閱,想起什麽不明白的地方,讓何夕解說。而太子在一側相陪。
    好一陣子,朱元璋看完了之後,將冊子合上,說道:“不錯,區區數年,你做的也有一些根基。而今大明鋼鐵產量,已經十倍於之前。你覺得而今大明與明治維新的日本相比如何?”
    何夕說道:“這——”
    這讓何夕不知道該怎麽說。
    大明的體量如此之大,單單是一個太平鐵廠的產量,已經超過了原本大明的鋼鐵產量。而沈陽鐵廠為了支撐兩處戰場。支持造船業,乃至各種機械,在技術上沒有瓶頸的時候,堆積資金,就能增加產量。十幾萬噸的鋼鐵產量,已經是日本甲午戰爭前後的鋼鐵產量了。
    當然了,鋼鐵與鋼鐵是不一樣的。
    大明鋼鐵比例,與日本鋼鐵比例,還有大明時代鋼鐵,與日本那個時候的鋼鐵根本不是一回事。不過從數據上,看上去好像是一樣的。
    這就是大國與小國的差距。
    大明的工業化還不算開始,甚至還有很多技術都是可以說是土法。但是即便如此,鋼鐵數據上,就升得很快。
    朱元璋說道:“罷了,我也知道。我也知道,這裏麵還差了很多。水泥已經開始量產了。那蒸汽機怎麽樣?”
    朱元璋對工業化,或者說對現代科學體係,其實一知半解,不過對於一些關鍵節點。還是很清楚的。
    何夕說道:“蒸汽機還有一些問題。不過請陛下放心。今明兩年,一定會造出來的。”
    朱元璋說道:“我知道,你想一步到位,但是有時間欲速則不達。有些時候,不要想得太完美。能用就用吧。這不是你的說法,在使用之中完善就是了。”
    何夕一愣,說道:“臣明白。”
    何夕並沒有給朱元璋講解蒸汽機研發進度。
    是的。嚴格地說,蒸汽機已經造出來了。隻是,這蒸汽機在何夕一點用處都沒有。這蒸汽機,不,應該說蒸汽車間,有鍋爐,冷凝器,杠杆等部件構成的。氣密性不強,功率也不高。用馬力來算。雖然說,這個馬力與西方的馬力未必是一個馬力。畢竟,馬種事不一樣的。遼東馬與英國馬是不一樣的。
    但是誤差應該不大。
    這個占地幾十米寬大車間。有多少馬力?
    五馬力到十馬力。
    這馬力還有沒有某些小電驢的功率高。
    如果體積小一些。還能用在一些地方。而今有什麽用嗎?除卻提水澆地。幾乎沒有什麽用處。
    不,其實有一個用處。
    那就是作為水車配件使用。
    大明對水力的使用是很成熟的,使用水車可以適應各種場景,不管是用水力推動水錘。還是用水力推動車床,或者用水力推動磨場。等等。反正大部大部分可以想象的水力使用空間,幾乎都可以使用。
    特別是,河西已經成功地製造出齒輪與軸承,還有一些機械部件。讓使用水力更加輕便。
    隻是水力使用也有問題。想要用穩定的水流是很難的。而且使用水力侵占河道,這個問題在宋朝有很明顯了。宋朝開封城汴河兩岸都是使用水力機械,都堵塞了河道。
    而今有了蒸汽機。就可以這樣,在高處修建一個大大的水池,然後讓水池放水推動水車。然水車推動水力機械作工。然後從高處流下來的水沉積在低處,讓蒸汽機將水提到高處。
    完成一個循環。
    從此讓水力使用空間大大擴展開來。
    這固然能讓大明的生產力有一個很大的進步。
    但問題是,別的穿越者,甚至越過了蒸汽機,直接將搞電氣革命了。而何夕搞了數年,弄出這個樣子。何夕很不滿意。在何夕看來,這種蒸汽機與水車的聯合作業,不過是一個過渡時期的代替手段。
    雖然說,將龐大的蒸汽機做小,功率做大。提升蒸汽的壓力,搞高壓蒸汽,其中有很多技術瓶頸。但是好歹,何夕也是知道大概方向的。雖然很多技術細節不知道。
    但是何夕覺得他下定決心,努力幾年,更加實用的蒸汽機,或許就會出來。
    能不能裝上車輛上不知道。但是直接用蒸汽驅動機器,省卻水車這個中間體。卻是可以的。
    隻是,朱元璋的心有些急。而且何夕發現,或許他這一次匯報,是有些多餘的。反正遼東的很多東西,朱元璋都是知道的。
    不過,既然朱元璋這樣說了,那麽推廣蒸汽機就成為必然了。
    至於將來的更新換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朱元璋說道:“遼東的事情先放一放。這幾日,你將南京的情況搞清楚了嗎?”
    何夕說道:“臣略知一二。”
    朱元璋說道:“解縉與丁顯之爭,你有什麽想法?”
    何夕心中繞過十萬個心思,沉吟說道:“陛下,臣以為朝廷決策,自然要重視輿情,理不辨不明,不教而誅謂之虐。但是,道理已經說明白了。朝廷自然要有所決斷,讓天下人知朝廷大政所在。拖延日久,會讓天下百姓,不知所措,為奇談怪論所惑。”
    朱元璋說道:“不錯。民主集中嗎?先民主了。現在就要集中了。天下輿情,不可為他人所掌控。報紙之設,正為此事。而今是要有所決斷了。朝廷要下場了。隻是該如何決斷?這就是我叫你回來的原因。你有什麽想法?”
    何夕心中暗道:“果然如此。”
    何夕內心之中,已經有一些預感了。現在正好驗證了。他何夕就是朱元璋對付士大夫的一把刀,平日放在一邊細細養著,但是該用的時候,決計不會不用。
    或者,這就是朱元璋的兵法之道。所謂愛兵如子,用兵如泥,平日的時候愛護得勝過親子,但是真到了關鍵時候,那就是不問傷亡,隻問結果。
    在戰場是如此,在官場上也是如此。
    或者朱元璋本質上就是一個兵家,這也是為什麽朱元璋在為政手段,有些粗糙。如果用兵家的角度來看,卻是殺伐果斷了。
    此刻的何夕才真正的理解了朱元璋,也對朱元璋去魅了。
    何夕剛剛到大明的時候,朱元璋在他眼中是有光環的。因為這樣大人物,哪怕是曆史上大人物,是何夕從來沒有見過的。而且朱元璋的人品,境界,手段,等等各方麵,是遠遠超過了何夕。
    何夕對朱元璋,那簡直是高山仰止。這樣的情況,讓朱元璋在何夕的眼中高大之極。
    隻是而今卻不一樣了,數年以來,何夕一直在成長。這麽多年,何夕早已不是吳下阿蒙。他現在或許比不上朱元璋。但是在很多地方上,能夠平視朱元璋了。
    何夕也沒有什麽負麵情緒,將自己早就盤算過的答案,和盤托出,說道:“以臣之見,是時候為開海之策正名了。當年開海,是臣先行,其實並沒有朝廷之命,後來的海關什麽的。都是朝廷根據海上形勢做出的調整。但是朝廷做事,不能僅僅因形勢而變化,更是需要名正言順。當時時機不成熟,現在時機成熟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