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風起

字數:4360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五十九章風起
    朱元璋說道:“可以,你這半年就不要出去了。將這一件事情辦好就行了。”
    何夕暗中歡喜,說道:“是。”
    朱元璋說道:“挽之,標兒,我的身體我自己知道,人生自古誰無死,我早晚有那麽一天。這麽多年生生死死我都看慣了。唯一有掛念的,一是大明江山,二是身後之名,身後之名,是虛無縹緲之極,誰也控製不了。我隻想大明江山能夠興旺發達。”
    “也不枉我人間走一遭了。”
    朱元璋說道:“標兒,我知道你在變法這一件事情上,有很多擔心與猶豫,隻是挽之的到來,是上蒼對我們的提點。天賜不取,反受其咎。很多事情一旦開始,就回不到過去了。順勢而為,尚有餘地。逆勢而為,卻很難有好下場。標兒,你要想清楚。”
    何夕聽了朱元璋的話。
    不得不承認,朱元璋的見識比一般人要強。
    有些事情何夕是現在才想明白的。而朱元璋似乎早就想明白了。
    工業體係,決計不僅僅幾座工廠那麽簡單,工廠生產模式運行方式一出現,必然影響到政治方麵,這是攔不住,擋不了的。甚至而今將何夕殺了,將遼東工業體係給摧毀了,甚至以焚書坑儒的方式,燒毀一些先進的思想與模式,也是擋不住的。
    因為,人都會本能地追逐利益。
    何夕在遼東做下的事情,已經是現實了。不可能抹去的。
    即便朱元璋能擋住一時,也不可能擋住後世的人的研究。
    這一件事情,工業化與工業化的配套資本主義以及一切變化,既然開始了。就不會停止。
    而且朱元璋也會做這樣的事情。
    因噎廢食,也不是朱元璋的性格。
    隻是不知道,太子朱標能不能理解了。何夕也感覺到,同樣看了現代一些書籍,但是太子對現代體係的理解,是遠遠不及朱元璋的。
    朱元璋轉過頭,對著何夕說道:“挽之。”
    何夕立即回答道:“兒臣在。”
    何夕挽之這個字,很少有人叫,何夕都有一點遺忘了。
    朱元璋說道:“你是天下大才,變法這一件事情,非你莫屬。我也知道此事非數年可以克定的。我年歲已老,隻能開一個頭,剩下的事情,就要你們做。標兒,你與挽之兩人精誠合作。這天下現在是我的,將來是你們的。”
    大餅隨之而來。
    雖然說,天下很多人都將何夕目之為未來的丞相,但是很多人私下的揣測。與朱元璋的承認,其中分量完全不一樣。
    推何夕出去當刀,自然要畫好大餅。
    不過,何夕早就不是當初的何夕,也不是朱元璋麾下的尋常臣子。這些事情,他看得真切,想得明白。對這個大餅,毫無感覺。無他,這種畫餅如果是別人給的,十有八九是要落空的。
    但是自己要爭取,卻又可能拿到。
    何夕說道:“臣謝過陛下。定為大明江山千秋萬代,殫精竭慮,死而後已。”
    ——
    何夕從朱元璋那邊回來,在自己府上,靠著太師椅上,斜倚著頭,用一隻手揉著自己的額頭,說道:“情況就是這樣,大家說說該怎麽辦?”
    姚廣孝,蘇伯衡,解縉,黃子澄,宋麟,等幾個人。都算是何夕的圈子裏的人智囊了。
    這一件事情,關係太大了。
    何夕自然要集思廣益。
    姚廣孝起身,說道:“陛下,不虧為開國之主,這氣魄,讓人驚歎。”
    蘇伯衡皺眉說道:“此事,太過了。”
    解縉眉頭一挑,雙眼之中充滿了興奮。甚至有幾分躍躍欲試之感。
    而宋麟眉頭緊皺,低頭不語。他沒有聽明白其中的要害。雖然他直接感受,這是一場大風波。但是這一場風波到底從何而來,因何而起,就不知道了。
    何夕雖然給他們說了朱元璋要做的事情,但是其中含義與影響卻沒有說。畢竟何夕是他們的上司,而不是老師。他需要的是下麵人給他出主要,而不是給他講解清楚這些事情。
    不過,有些事情不必說出來,這些人都能明白的。
    姚廣孝骨子裏有一種唯恐天下不亂的性子。他對朱元璋這種大手筆,大氣魄感到驚歎,並不覺得有什麽不妥當的地方。
    而蘇伯衡,本質上是一個文士。雖然遺傳於蘇氏兄弟的一肚子不合時宜,讓他與顯學理學一脈有一些疏遠。但這無礙於他士大夫的本質,甚至可以說是名門之後。
    他對朱元璋這種大刀闊斧的動作,先是驚歎,後是恐懼與不安。
    而解縉卻不一樣。
    解縉有才,但是輕佻。
    他此刻想的沒有那麽多,而是快速向上爬。為了向上爬,不介意做一些險事,比如在京師為何夕出頭,與丁顯打擂台。這一件事情是有風險的。解縉是知道的。很有可能被遠竄。
    但是這一件事情,也是有收益的。
    名聲大噪不說,這名聲也是政治本錢。更重要的是,在何夕集團之中地位大大提升。如果沒有這一件事情,今日哪裏有他解縉的地位。
    而今也是如此,解縉自然看出這一件事情的收益與風險。但是,風險是之後的,收益是眼前的。王安石變法,一大派新法官員急速升遷。而今也是同樣的。朱元璋既然已經確定這一件事情,那麽大明朝未來的方向也是確定了。
    解縉自然能夠憑風而起。
    什麽?你說如果變法失敗了怎麽辦?
    抱歉,對於下位者是沒有選擇的。解縉早就是何夕的人,他不可能改換門庭。而等解縉成為上位者,成為朝廷大員之後,才有選擇跳船的機會。對於解縉來說,最重要的是成為朝廷大員。而變法,是他最快成為朝廷大員的機會。
    至於宋麟。抱歉。
    人的資質,有三六九等之分。
    姚廣孝,蘇伯衡,解縉,都是在青史上流過一筆的人物。姚廣孝與解縉就不用說了。蘇伯衡的文章也是一時之選,宋濂也曾說過,在他之後,蘇伯衡的文章當在天下第一之列。
    而宋麟,更多是承宋訥餘蔭。才有今日的地位。
    說宋麟沒有才華與能力,這是不對的。
    宋麟在國子監祭酒的任上,其實做得也很好。否則,朱元璋也不會讓宋麟長期在這個位置上,即便宋麟是何夕的人。但是也僅此而已。
    在天下最聰明人的交鋒之中,宋麟是跟不上節拍的。
    何夕說道:“大家說說吧。姚先生,你覺得而今該如何下手。”
    姚廣孝說道:“將大明律給改了,這事情並不難,但是將這一件事情給做成。卻是千難萬難。但是細細思量,卻與陛下行政一脈相承。陛下開國以來,行事以均平為要。打擊豪強。這也是明主一貫作為。天下大權,在官與民,這裏的民,不是百姓,而是大族之手。隻是陛下打擊天下豪強,均平天下。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陛下多次限製官府權力。不許官員輕易下鄉擾民。但是征收賦稅,征召民役,都是需要人辦的。官府才幾個人。而今以大戶為糧長,這糧長雖然不是官員,但是手中卻有權力。而且這些糧長大戶都是一些什麽人,其實與士大夫,大族族長是高度重合的。時間一長,那就是皇權不下鄉。大明朝廷安民治民治法,就是不治小民,而治鄉紳。而陛下這一改,直接將大明法度建立在百姓身上,與大明財政根植在自耕農身上,相一致,可謂大魄力。大手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