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死而無憾

字數:4892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七十章死而無憾
    劉三吾說出了太子內心深處的擔心。
    其實,這一點太子早就知道。甚至比劉三吾了解更深。
    在太子看來,朱元璋的想要的,就是一個不破不立的過程。但問題是破容易,立就不容易了。
    因為價值觀等原因,何夕是對變法堅定的堅持。朱元璋更是有強大,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的自信。朱元璋不是不知道,這樣做是要出亂子的。隻是這些亂子,朱元璋根本沒有怕過。
    說一句不客氣的話,即便朱元璋開國以來,看似太平。但是私下很多動蕩都沒有平靜過。隻是有些人看不見而已。
    隻是太子朱標可不一樣了。
    在朱標看來,雖然不是穩定壓倒一切。但貿貿然大動幹戈,也不是一件好事。
    更重要的是,朱標並不覺得,天下士紳與天下百姓支持這一件事情。
    天下士紳就不用說了。為什麽天下百姓不支持這一件事情?
    因為天下百姓的日子過得太好了。
    沒錯,是太好了。
    好與壞,是有標準的。
    在何夕看來,天下百姓是在生存線掙紮。百分之八十百姓,用現代的標準,都能算得上絕對貧困。恩格係數在百分之七八十那種。這日子,在何夕看來,那是沒有辦法過的,掙紮在苦海之中。所以,何夕想要拯救天下百姓,讓天下百姓過得更好。
    但問題是,何夕始終不了解百姓。
    比起,幾十年前,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易子而食,折骨為炊的日子,能吃上飯,已經是太美好的日子了。
    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
    這一句話太正確了。
    因為底層百姓的本錢太低了。任何一些改變,都有可能讓百姓淪落入深淵,賣兒賣女,依舊活不下去。
    所以,他們本能拒絕任何改變。
    哪怕這種改變,有百分之八十的幾率是好的。因為他們無法承受那百分之二十的壞的。而任何改變,誰也不可能給出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
    就話語權來說,天下士紳話語權,是遠遠大於百姓。就意願來說,即便是對天下百姓有利的改革,天下百姓也很難表達出支持的意願。除非讓他們活不下去了。才會用腳投票。
    一旦開始變法,隻有用朱元璋的威望,讓天下禁聲。否則全部是反對之聲。
    所以,太子將希望寄托於勳貴集團。
    寄托於兵權。
    畢竟,這年頭,武器的批判才是最重要的。任何矛盾到最後都是軍事矛盾。隻要刀把子在手,有些亂子也是能平定下去。
    今日朱標忽然發現,刀把子不穩定了。
    他知道,朱元璋在一天,什麽事情都不會發生。但是朱元璋終究會不在的。他終究要登基的,到那個時候怎麽辦?他可未必能拿捏住這些老將們。如果他們反對。這局麵,朱標不敢想象。
    太子深吸幾口氣,忽然苦笑說道:“劉先生,孤能做什麽?什麽也做不了。陛下心意已決。”
    說實話,太子並不是沒有頂撞過朱元璋。
    隻是情況不一樣了。
    太子很清楚自己與父皇之間的關係,大不如前了。
    這個時候反對,就是讓父皇在變法與兒子之間選一個人。更具體地說,是從天下大業,與兒女情長之間選一個。
    太子怎麽敢賭陛下,朱元璋會選兒女情長。
    他可是朱元璋啊?
    太子在變法之中,擔心為了帝位不穩。又怎麽會不擔心,因為在這一件事情上與朱元璋作對,現在的儲位就不穩嗎?
    劉三吾見太子如此,忽然展顏一笑,說道:“殿下有愛民之心就夠了。”
    劉三吾高興的就是太子的態度。
    因為劉三吾看到了希望。
    在劉三吾看來,眼前局麵,已經惡劣到了極致。天下方才穩定二十多年,即便是二十多年中,也沒有停止作戰。但是大部分百姓好歹能稱得上安居樂業。
    而今,皇帝生出了這樣的想法,幾乎是重新埋下了天下分崩離析的隱患。
    很簡單。
    前文說過,一個地域龐大,科技,落後,從京師到地方消息傳遞就要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帝國,該怎麽樣維持統一?這個問題,儒家給出的答案。那就是共同的道德。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用相同的價值觀將所有人凝聚起來。
    皇帝必須維係這個價值觀。
    兵馬能強橫一時,唯有思想的力量。才能將幅員遼闊的帝國凝聚在一起。
    而今變法,就是在這個根基上下刀子。
    自掘根基。
    如此一來,天下安定與否就是維係在朱元璋一人身上了。因為隻有朱元璋強大的威望,才能壓服天下各方。
    這樣做是有前車之鑒的。
    祖龍死而秦亡至矣。
    這是劉三吾最憂慮的事情。
    而今劉三吾發現太子與他的想法相近,那就是說,將來有撥亂反正的一天。這就夠了。
    劉三吾心中暗道:“吾死而無憾。”
    ------
    乾清宮之中。
    朱元璋看著何夕的手稿,微微皺眉,說道:“太粗略了。特別是很多流程,都沒有寫。朝廷各部你沒有什麽想法嗎?”
    古代的法律與現代法律在概念上,在延伸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就要想行政體係,這方麵的規定在古代屬於典章製度一方麵,而行政體係在現代屬於行政法體係。
    朱元璋很明白一件事情。
    那就是現在的秘書監內閣五軍都督府六部九卿的體係,是不適應將來的大明的。
    故而,而朱元璋不是沒有想過自創立一套新體係。
    隻是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一個人的能力是有極限的。朱元璋也有自己的極限。
    朱元璋創立的大明體係,被明清兩朝沿用了數百年。但是朱元璋建立的體係,不過是在中國古代行政體係之中,總結歸納而來,創新的地方自然是有的。而且不少。但是創新的地方未必是好的。
    不管怎麽說,朱元璋在這方麵是有依據,有參照,還有很多儒家士大夫提供意見作為參考。
    但是未來工業化的大明,需要什麽樣的典章體製,朱元璋有模糊的感覺。但是他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從什麽地方,開始著手。也不知道,該從什麽地方出發。
    畢竟,朱元璋並沒有真正地在未來生活過。他對未來的看法,都來源於何夕。
    如果朱元璋再年輕十幾歲,朱元璋或許自信自己能搞出這一套東西出來。但是他老了,能讀懂工業時代的一些邏輯,已經是超出很多人了。再根據這些理論,創建適合大明的社會新製度。
    這實在不是朱元璋可以做到的。
    何夕說道:“陛下,事情要一步步的來。臣以為大明律應該專注於律法,至於行政體係不在這一次變革之中。”
    朱元璋皺眉,說道:“那有什麽用處?如果僅僅改一改律法條文,有什麽用處?”
    朱元璋看得很明白。
    劉三吾,蘇伯衡等人能看出的問題,朱元璋豈能看不出來。他看得比很多人都明白,他其實知道,而今時機算不上成熟。但是朱元璋更知道,他等不到時機成熟,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想要將新的生產模式推廣到整個大明,需要多少年?
    朱元璋並不知道。
    但是他知道,他等不了這一天。既然在他有生之年,時機都不可能成熟。那無所謂什麽時候開始。反正生產關係也可以反作用於生產力。蘇聯都可以成立,大明的新法為什麽不能推行成功。
    畢竟看似是新法,其實是有過成熟的經驗與明確的目標的。這一點勝過了蘇聯太多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