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朱元璋的失望
字數:5813 加入書籤
第一百七十九章朱元璋的失望
朱元璋淡然問道:“太子派納哈出給何夕下命令,保全劉三吾的性命。”
“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太監說道。
朱元璋淡然說道:“知道了。”
這個小太監緩緩退下,夾雜在一眾太監之中,沒有任何起眼的地方。
朱元璋眼簾微微垂下來,心中暗道:“太子,你讓我失望了。”
天下能瞞得過朱元璋的事情很多,南京能瞞得過的朱元璋的事情就少了。而皇宮之中,能瞞得過朱元璋的事情,恐怕就沒有了。
如果朱元璋做不到這一點,根本就活不到現在。
太子自己覺得做得隱蔽,其實他不知道,在他下命令的一瞬間,就已經有消息往乾清宮傳了。隻是有些慢而已。
太子讓朱元璋失望的地方,就是太子不支持變法也就罷了。居然要站在變法的反麵。
這讓朱元璋非常惱火。
知子莫若父,朱元璋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什麽樣的人嗎?不知道他內心深處的抵製嗎?這些都知道。正因為知道,朱元璋才決定將這些事情都走了。好讓朱標接受一個幹幹淨淨的新世界。
至於讓太子為變法這一件事情收官,那不是很正常的。
而且即便,太子不做這一件事情,就不做其他的事情了。
以前朱元璋有為子孫將所有事情都做了,子子孫孫傳承基業就好了。而今學習過一些唯物主義哲學之後,朱元璋明確一件事情,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化本身。
更明白,未來的工業化時代,雖然繁華,而社會流動與變化,是農業社會的百倍千倍。一個皇帝再以靜態的目光看問題,是絕對要出問題的。
從今日開始,未來幾十年,不上百年,都是一個變化劇烈的大時代。
他其實,並不在乎太子怎麽想?看的是太子怎麽做。
為什麽?因為,朱元璋對太子有著絕對的寬容之心。太子現在不懂,沒有關係,你看著就行了,很多事情將來總是會懂的。而做出反對行為,卻是萬萬不允許的。
因為,太子本身的班底,就有很多需要清理的對象。天下間,有太多太多反對新法之人。太子一旦做出這樣的事情,將自己的心思泄露出去,一定會遭到很多人擁護。
這讓新法與舊法之爭,演變成了太子與皇帝之爭。
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
隻是他即便不想看見,今日這局麵,似乎就要向這個方向傾斜了。
這如何不讓朱元璋失望。
一瞬間,朱元璋下定了決心,劉三吾必須死。
即便不為了變法這一件事情,單單為了離間天家父子。就夠了。
不過,這戲台已經搭建好了。豈能不上台了。
朱元璋再次整理衣服,走了出了大殿。
------
嗚嗚嗚,無數號角之聲響起,叮叮當當的雅樂,也隨風而動,數千錦衣衛,一個個身高七尺,相貌端正。臉上沒有一絲瑕疵,身穿錦衣,手持儀仗,簇擁著朱元璋的鑾駕,來到了奉天門下。
朱元璋下了鑾駕,緩緩走到了龍椅之上,坐了下來。
龍椅與其說是椅子,不如說是塌,一張短塌,人坐上去之後,四麵不靠,隻能正襟危坐。
朱元璋使了一個顏色。立即有太監出列,手持聖旨朗聲宣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曆經百戰,乃有天下,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朕修大明律再三,依然玉壁微瑕,朕令三品以上官員,上奏言此事,朕今日臨朝,令有司暢所欲言,論大明律利弊事,欽旨。”
朱元璋這一道聖旨,並不奇怪,甚至在很多人預料之中。
一時間按照官員大小順序,下麵官員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從大明律之中選出這樣那樣的問題。
畢竟,或許官員們還不知道所謂變法到底怎麽變,但是大明律修訂,都是已經確定了。他們一律支持修訂大明律,也要給出理由。
何夕倒是聽了他們的理由。
第一量刑過重,第二刑罰過多。
總之,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減刑,不管是減少量刑,合並罪名數目。
畢竟,大明律對官員犯罪這一塊,太狠了。簡直一點餘地都不留。豈能不讓這些人膽戰心驚之極。
然後,就是法外加刑。
這一點也是官員苦惱之極。不過沒有人敢多說。
無他,法外加刑的人是誰?是朱元璋。
要這樣做的人,豈不是要消弱朱元璋的君權,朱元璋是何等人?怎麽會同意?既然不能同意。這方麵如果說了,到底會有什麽下場,還真不好說。
何夕站在大臣之中,聽著陳腔濫調,卻沒有一點昏昏欲睡的感覺。而是目光看著站在自己不遠的劉三吾,還有大臣之中,那些素有清名的人。看看有沒有誰忽然跳起來。
出現在他預料之外的變化。
很顯然是沒有的。
隻是朱元璋有些聽煩了。他忽然用手指敲了敲龍椅前麵的案幾,一時間數千平的廣場之上,沒有一個人敢大聲呼吸,隻要風呼呼的掛在旗幟之上,才一點聲響。
朱元璋淡然說道:“今日,沒有反對修訂大明律是吧?”
之前朱元璋,辦事何嚐如此拖泥帶水。要下麵人每人發表意見,京師三品以上官員,也有一兩百個,其中更有一些超品的勳爵之類的。一個個說,不知道耗費多少時間。
於是,朱元璋直接問了。
下麵人鴉雀無聲。
朱元璋也不說話,一抬手,立即有太監又宣讀一封聖旨。
這一封聖旨,誰要下麵人推舉修訂大明律的人選。
劉三吾見狀,大聲說道:“陛下,老臣願意自薦。”
朱元璋眼睛微微一縮,眼睛之中流露出一絲,溫柔的殺意,他說道:“好。還有誰願意自薦?”
何夕說道;“臣願意自薦。”
朱元璋等了一會兒,卻見廣場之上鴉雀無聲,沒有人說話。
畢竟這才是大明洪武年間官場的常態,說人人自危,每日出門都不知道回家的時候頭顱還在不身上,是有些過分了。但是在朱元璋的威勢之下,大多數人都謹慎小心,循規蹈矩。卻是事實。
這個時候,沒有多少人有勇氣,插手這一件事情。
更不要說,他們也不習慣朱元璋的變化。
之前,很多大事,朱元璋都是一言以決,那麽好像今日,居然問下麵人的意見?他們敢有什麽意見?
朱元璋說道:“劉三吾,你覺得你們兩人之中,誰更適合做這一件事情。”
劉三吾說道:“老臣比較適合。”
朱元璋好像很感興起的說道:“為何?”
劉三吾說道:“何夕資曆淺薄,多在外地任職,沒有在中樞任職過,大明律修訂。乃是天下大事,豈能任用此人?當用儒臣主之。”
朱元璋說道:“那你準備怎麽修訂?”
劉三吾微微一頓,說道:“減刑修省,與民休息。”
朱元璋說道:“朕定下的賦稅高嗎?”
劉三吾說道:“不高。”
如果僅僅按官方賦稅來說,明清的賦稅都談不上高。隻是中後期,有太多的附加稅,而今還是沒有的。
朱元璋說道:“天下徭役都很重嗎?”
劉三吾說道:“北方徭役要重一些。南方的徭役要少一些,即便上也不算重。”
朱元璋說道:“既然,賦稅不重,徭役也不重,何以言天下百姓不再休養生息?”
劉三吾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麽說了。
天下情況,是要跟誰比的。
朱元璋治理天下二十年,大明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也算是進入了治世之中。
讓劉三吾否定大明的情況,睜著眼睛說,天下百姓困苦之極。更要說,這種困苦之極的情況,是因為朝廷的賦稅與徭役。他是說不出口的。
當然了,大明百姓並不是都活的很好的。但是之所以出現很多問題,大抵是三個原因,第一是地理環境,窮山惡水出刁民,這也是很正常的。第二,就是當地權貴的壓迫,第三,就是貪官汙吏。
第三種數量上並不多。
畢竟朱元璋殺官,那是殺得刀都卷刃了。
與朝廷關係並不是太大。反而與這一次新法要打擊的一些群體關係相當大。他在這些地方不敢亂說。
朱元璋說道:“劉老夫子,回答朕的話。”
朱元璋就是要一步步的將劉三吾給逼死,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意殺人。殺人也是要找原因的,或者說借口。朱元璋就是一步步逼著劉三吾說出一些話來。可以扣上大不敬等帽子。
隻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又出意外了。
“父皇,”太子出列說道:“兒臣以為,劉老夫子年紀大了,精力不行,此番奏對,又進退失據,並非主持此事的人選。”
朱元璋看了一眼太子,眸子之中淡然如水,說道:“好。”
隻是這眸子之中,似乎沒有一絲感情了。
朱元璋說道:“何夕,你來說說,你的想法吧。”
何夕深吸一口氣,說道:“臣謝陛下厚愛,臣以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此事當開誠布公,與天下人共謀之。”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