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未有期
字數:4766 加入書籤
第四章未有期
何夕說道:“臣一直以為,工業革命與社會改造相互配合,先從一地然後推行天下。最為方便。而遼東最為合適。”
朱元璋說道:“鳳陽不行嗎?”
何夕一愣,說道:“這-------”
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朱元璋的想法卻很簡單。
或許何夕並不沒有多少想法。但是朱元璋必須要考慮政治上的變遷。
而今淮西集團秉政,雖然說朱元璋想辦法將淮西集團分拆為好幾個派係,各自為戰。但淮西人,或者說是兩淮人還是在大明朝廷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甚至朱元璋對淮西老兄弟,比對別人多一些信任。
明朝前期,江西人在朝廷上很吃香,號稱滿朝半江西,不就是江西最先落到朱元璋手中,算是從龍有功。為江西人在朝廷上的崛起打下基礎。而朱元璋可以肯定,如果按何夕的辦法來。未來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朝廷上將是遼東人的天下。
這是必然的。
隻是朱元璋對這樣的政治格局,是有一些想法的。
因為遼東地區從來不是大明朝的基本盤,更不要說而今遼東很多人口是高麗人。今後將會有很多高麗人成為大明高官,這讓朱元璋有一些不滿。
而煤鐵兩項資源,遼東是最好的。但是在整個大明而論,卻不是僅僅有遼東才有發展工業的根基的。比如鳳陽,朱元璋的鳳陽老家北邊的徐州,在漢代就有冶鐵礦。在宋代更是冶鐵重鎮。
以徐州為根基,兼顧鳳陽,通淮河入海。難道真不行嗎?
不過,朱元璋很快就放棄了。
不是不行,而是黃河。
今年黃河又決口,雖然沒有波及鳳陽。但是將來定然有這麽一天。黃河一日不能搞定,就不能將真金白銀,投入鳳陽。
朱元璋說道:“算了。不過,遼東太偏了。這一點你也要好好考慮。”
何夕說道:“是。”
至於何夕什麽時候能回遼東,卻不知道了。
何夕走在乾清宮外麵的走廊上,輕輕歎了一口氣。
他這麽想回遼東。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原因是太子的關愛。
去年,太子就巡視遼東,並看了遼東所有的工廠,所有機密與非機密的東西,太子都看了一個遍。對遼東官員,特別是能有建立工廠經驗的官員,真是關懷備至。
屢屢加封。
雖然不能升遷,都升了官職,加了俸祿,甚至封妻蔭子。
這讓何夕很有危機感。
太子這分明是在掏何夕的老巢。
但是何夕沒有辦法。
太子有太多優勢了。誠然,何夕手下的官員,一個個都與何夕關係密切。都是何夕派係中的人。利益相關。但是他們僅僅是與何夕關係親近而已。他們依然是大明的官員。而不是何夕的私人。
這一點是不可能改變的。
太子有大義名分,從何夕這裏投靠太子,並不會有什麽道德的譴責。甚至何夕也沒有什麽約束力。而且很多人都覺得,何夕與太子關係不錯。
最少現在,何夕與太子之間的矛盾,還隱藏在水麵之下。
時間長了,遼東就真不是何夕的了。
而失去了遼東根基之外,何夕在朝廷上的力量就大大降低了。
這也是何夕最為憂心的想法。
隻是越是這個時候,何夕就越要坦蕩,甚至主動寫信給手下人。讓他們完全配合太子。內心之中再著急也要忍得住。
何夕看著紅牆金瓦的紫禁城,心中暗道:“太子啊,太子,你想做什麽?你對我就這麽不放心嗎?”
------
如果說太子對何夕不放心,那是過了。
太子不過是作為上位者的本能而已。
那就是對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有備份。不能讓下麵的人給拿捏了。如果有一件事情,缺了某個人就不行。這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而且太子與朱元璋對未來的分歧,僅僅是一件事情要做的程度問題,而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
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那就是太子想要搞的是洋務運動,朱元璋想做的是戊戌變法。
但是不管怎麽樣,太子都知道,工業化,或者這些已經建立成的工廠,都是非常重要的。決計不能讓一個人壟斷。就好像,朱元璋也不能容忍大明軍隊被一個派係壟斷一樣。
太子此刻正與沐英規劃,新北京城的地圖。
太子說道:“大哥,你對遼東那些工廠有什麽想法?”
沐英回想他在遼東看到的種種,忽然歎息一聲,說道:“這才幾年,天下好像變得我不認識一樣了。”
何夕推行工業化的模式,其實是從軍器局開始的。點點滴滴開始,才有了第一個火種,那就是太平鐵廠。隻是太平鐵廠距離南京很遠,一般人看不到。而且太平鐵廠直接供應軍隊。很多人僅僅感受到軍隊武器成本大大降低。
之前每一副鎧甲都是寶貝,而今用一件扔一件都不心疼。
而當沐英看到,數以千計的工人,分工協作,一起工作的時候,就好像看見一支軍隊,用不可阻擋的腳步滾滾而來。
沐英沒有足夠的學識,來判斷這樣的生產模式有什麽影響。但是他卻知道,這些工廠的重要性。甚至他敏銳的感受到,今後誰能控製住這些工廠,誰能有更強大的戰鬥力。
之前判斷一個國家戰力的時候,要綜合這個國家有多少人。有多少糧食。有多少武器。而今就要算有多少工廠了。
太子說道:“何夕天下大才,隻是有些地方上他沒有想清楚。遼東太過偏遠了,這些工廠必須控製在朝廷手中,從而製衡天下。遼東太遠了。父皇為什麽設立北京?很多原因就是這裏。”
沐英點點頭,說道;“殿下所言極是,這些工廠不放在朝廷眼皮底下,我也不放心。”
太子說道:“所以,我想抽調遼東的人馬,在北京城附近建立工廠。而北京城不能在元大都舊址上,而是向東。方麵利用遵化之煤鐵,便東南之海運。”
太子在北京這一段時間也沒有閑著,他詳細的考察了北京的煤鐵資源。覺得北京之煤鐵資源,並不比遼東差。他想要將北京修建成為一個重工業城市。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想法。
後世北京要去工業化。但是而今,北京如果能生產全天下八成上的鋼鐵。隻要控製了北京城,那麽總領天下,就沒有什麽阻礙了。
太子也感受到了海運的重要,也想讓大明都城靠海一些。
其實在元代的時候,運河是直接能通大都城中的。隻是而今多年沒有修繕,當年的運河已經不在了。但是如果將都城東移幾十裏,就能連通運河。
從而讓京師的運輸條件,更加便利。
當然了,這樣做並不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有二。
第一,北京的地質條件。
北京看上去是平地,實際上是兩條河的分水嶺地帶。地勢比較高的。一般不會有水患。但是越往東,地勢越低,水患的可能就越大,而天津城更是屢屢被淹。
舍去大都原址,就要重新選一塊不被淹沒的土地。這有些困難。
第二,就是軍事上的得力條件。
北京選址,三麵靠山。易守難攻。但是如果往東移了。就進入平原地帶了。
距離北邊,與西邊的山就有一些遠了。
當然了,這個距離是根據不同的軍事環境而論的。在古代軍事條件,一兩百裏的局麵,足夠敵人大兵馬展開。北京失去了依靠。
隻是,這些問題。在太子看來都不是問題。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