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論功行賞
字數:4513 加入書籤
第十四章論功行賞
沐英說道:“殿下,臣相信殿下,臣以為陛下也是會相信殿下的。”
太子卻擺擺手,一瞬間好像抽掉筋骨之態。太子此刻已經能接受現實了。隻是他現在毫無辦法,根本不知道該怎麽辦?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麽?甚至內心之中,也有幾分自暴自棄的心態。
太子一擺手,說道:“為二弟收斂,稟報陛下。”
太子緩緩地閉上眼睛。
他真想睡一覺,一覺睡過去。醒來這一切都恢複正常,那就再好不過了。
------
北京的事情,一時半會兒還傳不到南京。
此刻的何夕已經在做最後的準備了。
離開南京的準備。
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自然要將自己的人好好安排一下。
何夕先見了解縉。
在操縱輿論這一件事情上,何夕是主導,但是具體實行的是解縉。不得不說,解縉在這上麵是非常非常有天分的。很多文章寫得,何夕都覺得驚歎。
是那種,何夕再活兩輩子也不可能勝過的那種。
而今論功行賞,何夕對解縉說道:“大紳,京城的事情多虧了你。而今我就要去遼東了。你有什麽想法?可以跟我提提?”
解縉說道:“大人,我追隨大人,一心為了天下著想,為天下百姓著想,一些微末之功,算不得什麽。也沒有什麽想法。聽大人安排。”
何夕自然知道,解縉是一個功利心很強的人,如果追隨何夕是為國為民,這固然是有一點的。但是更多恐怕是功利之心。不過,功利之心也好。反正能為自己所用就行。
解縉也隻是口中說說而已。如果何夕真什麽都不給的。不僅僅讓解縉失望,甚至從而生出怨念,站在自己的對立麵。
甚至還影響何夕在官場之中的口碑。
很多官員本身是沒有立場的。他們的立場僅僅是升官發財,一個能帶領他們升官發財的上司,一個出手大方的上司,才是他們所想要的。
何夕說道:“秘書監是國家要的,而且這大半年,你也看到官報與民間報紙的作用,我舉薦你為秘書郎,負責官報等事務。今後在秘書監學者著點,各種報刊也要拿捏準了。決計不可失控,等有些事情,拿捏不準的,一定要快速報給我。”
解縉聽了何夕的話,大喜過望,簡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歡喜。
解縉之前是誰?不過國子監一個監生而已,沒有官職在身,而秘書監是什麽地方?是天下要害之地,即便是秘書監之中一個七品秘書郎,放到外麵,能當欽差大臣來用。
這不是升官,這是平步青雲,一步登天。
解縉一下子到了大明權力的核心,更為解縉打開無限的進步空間。
解縉豈能不高興。
解縉說道:“請大人放心,我在秘書監一日,朝廷上下所有動靜,都在大人目中。至於各方報刊,也不會出差錯的。決計全部是推行新法,否定舊法的。”
何夕說道:“好。我就要去遼東了。你覺得我在京師做什麽安排比較好?”
這對解縉是一個考驗。
何夕其實重用解縉,也是無可奈何。之前何夕在京師的布置,其實就是一個耳目的作用,其他的並不需要太多,在朝廷上保持存在便是了。
但是時過境遷,局麵不同。
何夕雖然離開京師,並不代表他要放棄京師。京師終究是最後的戰場。之前,何夕僅僅要在朝廷上保持存在。而今何夕要在朝廷上分一杯羹,才能維持住變法形態。最少不能讓京師形勢完全倒向其他人。
當然了,朱元璋在一天,京師局麵就不會翻轉,但是何夕不可能事事依賴朱元璋。
隻是何夕根本沒有人能操持京師大事。
何夕要的這個人,有能力,有敏銳的政治嗅覺。有心機,有手腕。
何夕在京師的人手,沒有這樣的人。宋麟,國子監祭酒也算是何夕手中少有的一個重臣。但是宋麟之所以有今日,是因為父親宋訥的餘蔭,而宋麟本人不能說沒有才華。但僅僅能做國子監祭酒,更上一層就不行了。
蘇伯衡,就更不用說了。而今一心編纂史書。本身與何夕的關係已經遠了一些。更不要說蘇伯衡本身也是文學之才,政壇上的事情,蘇伯衡是不行的。
至於黃子澄?何夕倒是想讓黃子澄抗大梁,隻是何夕發現黃子澄正道有餘,詭道不足。
黃子澄專門做一件事情,是能執行好的。但是,獨擋一麵,有些欠缺。當然了,何夕今日詢問,倒不是一定是解縉,不過想試試解縉的斤兩。
看看解縉的表現。
解縉沉思片刻,說道:“大人,下官以為刑部這個位置,是一定要拿下來的。大人推行新法,執行是最重要的。而刑部就是關鍵。刑部尚書如果心中有私,很多事情都不好辦。有很多事情,陛下也不好插手。隻要拿下刑部尚書,不敢說,進可攻,算是退可守。”
何夕說道:“刑部尚書。不錯,隻是這個位置怎麽拿下來啊?”
何夕覺得,解縉說的對。
不管律法再嚴密也要執行。當然了,何夕也知道,而今新大明律很多地方,都不能實行,但是有些事情卻是可以實行的。其中權衡利弊,就要看刑部尚書的心思,往那邊偏了。
如果刑部尚書有意使壞,對新法損害會有很大。
問題是,刑部尚書很重要,但是怎麽拿下刑部尚書更重要。
解縉說道:“殿下忘記了一個吧。”
何夕說道:“誰?”
解縉說道:“工部侍郎張度。”
工部侍郎張度就負責太平鐵廠的官員,而今已經加銜到工部侍郎的,從工部侍郎到刑部尚書固然是躍遷,算是躍了兩級。但問題是,這個時代武貴文賤。文官升遷還沒有那麽多繁文縟節。
而不是明後期,六部轉遷,都有規定的。有前後,六部也要分一個上下。而今從侍郎到尚書,也不過一階而已。
有何夕支撐,朱元璋點頭,這都不是問題。
何夕說道:“張度,不算是我們的人?”
解縉說道:“大人,以為張度是誰的人?”
何夕一愣,沉思起來了。張度是誰的人?這個問題?何夕居然一時間想不起來。這也不怪何夕,比起勳貴那邊,根據同鄉舊部原則。談不上涇渭分明,但也有端倪。但是文官那邊就比較模糊了。
之所以模糊,是因為朱元璋之前興起數案,對文官進行清洗。
文官之間很多關節,都被隱瞞在大案之中了。而且張度這個人,好像也沒有什麽靠山,如果說有靠山,也不會一直沒有升遷。
何夕也明白了解縉的想法。
三品以上大員,都不可能立即培養出來的,最少是出仕十幾年才能到這個位置,何夕從頭培養自然是來不及的。隻能拉攏那些根底比較淺大員,為自己所用。
何夕說道:“你的意思是,拉攏張度?”
解縉說道:“以我看來,張度在少府之中,黃師兄其實很尷尬的。不如拉攏張度為我所用,調出少府來。也算是一個助力。”
何夕說道:“不錯。”何夕倒也沒有想到,張度的位置與黃子澄的關係。
張度資格老,在太平鐵廠時間長。已經將太平鐵廠經營成一個獨立王國了,黃子澄資曆淺,黃子澄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張度就已經出來做官了,黃子澄強壓張度不舒服,不拿下張度。黃子澄的威信也不存在。
這一招也算是兩難自解。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