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見朱雄英

字數:4710   加入書籤

A+A-




    第二十七章見朱雄英
    為什麽會賠錢?
    一方麵其實是後發工業國的窘境,他們所生產的東西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限。還承擔了大量從發達工業國遷徙產業帶來的成本。另外一方麵,其實也就是封建管理製度,不足以管理現代工業。
    這裏有各種原因,什麽官僚了,什麽私心了,腐敗啊。或者管理能力的邊際效應了。都可以解釋。
    而最為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將這些工廠轉給私人。倒不是說私人沒有這些問題,而是私人得有這些問題,自己就被市場淘汰了。而且何夕就從管理龐大生產體係,變成隻需規範市場體係,減輕了太多的工作量。
    而且這種工作量並不是何夕自己的。
    如果是何夕自己的,大不了學朱元璋,隻要不死,就往死裏加班便是了。這也沒有什麽。
    但問題是,這個工作量是增加給整個大明官僚體係的。
    即便而今,在遼東工廠體係之中工作的官僚,已經相當不少了。
    龐大的官僚體係,低效的工廠體係,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會帶來什麽?何夕自然清楚。
    是。因為技術的問題,何夕現在看見的其實僅僅是很簡單的市場問題。隻需要有新的市場,很快就解決了。但問題是將來怎麽辦?
    何夕悠悠一歎,以他的本意,其實並不想拋棄國有製度。畢竟在何夕內心之中模板,並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社會主義,他想要大明朝廷不管內部結構是什麽樣的。都必須是一個強力政府。
    畢竟如果中國這麽龐大的帝國,有了一個鬆散政府,將來遇見的問題,隻會更多,不會更少,至於何夕所想的參與大航海時代爭鋒之中。那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而一個強力的政府,不掌握大量的生產資料也是不可相信的。
    其中分寸在什麽地方?
    何夕隻覺得頭大,到了這種非常細節的內容。何夕隻能依靠後世一些經濟思想來辦事。不可能照搬後世很多經驗。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不管是現代都是這樣的。大明也是這樣的。
    隻是何夕內心之中卻隱隱約約,有一個聲音在問:“我能成為中國改革的設計師?”
    能不能,已經不重要了。
    不管是何夕自願與否,時代都將這個擔子壓在他身上了。
    ——
    這畢竟是長久之計。
    不急於一時。倒是有一件事情,何夕必須要做。
    不是別的事情,那就是去見朱雄英。
    隻是何夕再見朱雄英的時候。
    何夕幾乎不認識朱雄英了。
    朱雄英換了一身很簡單的棉布衣服,站在講台之下,下麵密密麻麻有幾十個學生,窗戶外麵也有幾十個學生趴在窗台上認真聽課。
    因為這個時代建築都是土木結構,跨度有限,當然了,那種非常大的殿宇,並不是不能修建,比如皇宮的三大殿,隻是成本非常高,最高的成本都是在尋找合適的梁柱。
    而那種支撐這麽大殿宇的大木,非數百年才能生長出來硬木不可。那真是砍一棵少一棵。
    而營口大學堂,自然沒有那麽多奢侈的材料。故而,營口大學堂的教室,一般是單獨三五間的建築,就好像鄉間祠堂廟宇一般。能有幾十個人就不錯。
    這裏裏外外有百餘人的場麵。
    可見朱雄英在這裏受歡迎程度。
    何夕也站在外麵細細聽。
    朱雄英雖然年不足二十,臉上的絨毛稚氣尚存,但是麵對下麵這麽多比自己年紀還大的學生,根本沒有一絲緊張,頗有大將風度,揮灑自如。他身後的黑板上,寫了很多名字。
    什麽四民月令,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桑輯要等等。
    何夕也認出來了,這是一些農書的名字。
    而朱雄英並沒有發現何夕到來了。依舊在上麵侃侃而談,說道:“本朝以來,朝廷尤其重視耕作,其中最大的創舉,就是陛下強製推行種棉花。不要小看這個政策,沒有這個政策,就沒有遼東的繁華。你們知道遼東的冬天是何等的寒冷,如果沒有棉衣與火炕,你們冬天能過去嗎?這正是陛下聖明之至。”
    朱雄英說的內容,下麵最有體會。
    前文說,朱雄英的學生之中,有很多比他年紀大的,其實這一句話,不完全對,應該說朱雄英的學生之中,有一半以上都比朱雄英年紀大。而且這些人都不是傳統的讀書人出身。
    他們是自學也好,機緣巧合之下,識得一些字。不用從句讀學起,就直接被塞進了營口大學堂中了。
    都是窮苦百姓出身。
    看似潦草,其實無奈。
    遼東局麵,即便加上高麗移民才兩百萬上下,按人口結構來算,這些人中十五歲至二十五歲的人數才多少。有能力讀書的才多少?營口學堂雖然人不多,但好歹也要一兩千人吧。
    否則怎麽說是一所大學?
    這樣來,自然放寬限製。不過將來定然不會是這個樣子了。
    這些人大多都是窮苦出身,知道遼東的寒冬是什麽樣子的。深有體會。
    “而今朝廷更是愛惜百姓,橫渡萬裏海波,為天下百姓求取良種。”隨即朱雄英一聲招呼,有學生立即從門口拎過來一個袋子。
    朱雄英從袋子裏拿出來玉米,紅薯,馬鈴薯還有南瓜等等糧食蔬菜,一一給學生們講解。隨著遠處叮叮當當的聲音響起,下課了。
    是有人專門敲鐵鍾。
    朱雄英隨即收集桌子上的東西,說道;“這些種子班長收起來,分發給每一個人,這也是你們今年的作業之一,好好種植,研究合適的種植辦法。”
    這個問題其實遼東,北京,南京,江南,陝西,很多地方都在研究。
    不過研究方式都是老農試種。此刻還沒有推廣開來,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很難搞到手的。但是對於朱雄英來說,根本就是舉手之勞。
    朱雄英將這些種子分下去之後,隨即說道:“現在下課。”
    還不等朱雄英說完,下麵無數人衝了上去,向朱雄英提問。朱雄英坐下來,翻開一個冊子,隨即掏出一根鉛筆,熟練的放在耳朵後麵,開始一個個回答問題,遇見回答不來的,用鉛筆記在冊子上。然後繼續放在耳後。
    這裏每一個動作都是有經驗教訓的。
    比如用鉛筆不用毛筆,將鉛筆放在耳朵後麵,而不是其他地方。
    之所以用鉛筆不用毛筆,就是因為來問的人太多了。
    有很多問題是不用記的,但是毛筆長時間不用,筆頭就由幹枯,而如果放在桌上硯台,很容易被學生撞了,不管是硯台翻了,還是墨灑出來了,都不好收場。
    而將鉛筆放在耳朵後麵,更是他經曆了一不小心,將鉛筆掉在地麵上,而在無數腳掌下麵找鉛筆的經曆,真是太難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朱雄英也是營口大學堂的明星講師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因為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農學的爆熱。
    雖然說,營口大學堂分設各科。但是實際上,對於農學並不是太重視的。這也是士大夫一貫作風,看似重農,其實對於農學本身,根本不怎麽在乎。也很少有人專門研究。大多是個人的興趣愛好而已。
    而對於百姓,特別是下層百姓來說。能多收三五鬥,就意味著能多吃幾頓飽飯。
    雙方對農學的重視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一開始,朱雄英隻是協助講一些農業機械。但是很多學生想學習農學本身。但是營口大學堂之中,也找不出來合適的老師。於是有人覺得讓朱雄英暫代一下。
    朱雄英也就同意了。
    於是朱雄英正式成為營口大學堂的老師,官職九品。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