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葛天工的際遇
字數:4548 加入書籤
第三十四章葛天工的際遇
“好。”何夕說道:“這一件事情就算揭過了。”
何夕真的完全相信葛天工的話嗎?
其實未必相信。
畢竟眼神固然是心靈之窗,能表達出很多東西,但是人會騙人,人的眼神也會騙人。而每一個政客,都是很厲害的演技派。何夕見過太多,睜著眼睛說瞎話的人。那種,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人。
那種表演之中的信念感,是影帝級別的。
何夕從來不會輕易相信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能理解朱元璋的多疑。
有時候懷疑與否,並不是取決於這個人可信與不可信,而在於可否承受相信後背叛的結果。
何夕而今就不是太在乎葛天工的話是真是假。因為何夕本身就沒有想過怎麽處罰葛天工。沒有想過較真,不管葛天工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何夕就當他是真的。
還不等葛天工高興,何夕的話,就好像追命一般跟了過來,說道:“不過,你的官職也不可能恢複了。這些人都是你的人。即便你沒有參與進去,就沒有責任了?”
葛天工一愣,臉上的歡喜頓時凝聚住了。
這就是給葛天工的教訓,葛天工多在意官職,何夕是知道的。
這個時代,是實實在在的官本位,說什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其實並不是,而是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有什麽比做官還高,那大抵是做大官了。
葛天工有些失魂落魄,看著何夕,簡直不敢相信這個事實。他內心之中,一絲幽怨暗暗生出,暗道:“還不如直接處罰我。”
葛天工有氣無力地說道:“謝老師。”
何夕說道:“好了。別一副死人臉,我給你找了出路,營造北京城的事情你知道吧?”
葛天工忽然想到了什麽,心中忽然生出了一絲希望,說道:“知道。”
何夕說道:“這一件事情我主持,而營造北京城以及其附屬工程。需要大量的工匠。我給你寫一封書信,你直接過去就行了。有我的書信在沒有人會難為你。但是隻能從底層的工頭做起,等北京城所有工程完工之後,也是要招收一批工匠管理這些設施的。所以------”
葛天工大喜過望,說道:“多謝老師。多謝老師。”
葛天工在何夕身邊這麽多年,不是白混的。從施工的組織能力,科學原理,技術細節,研發能力,等等都鍛煉出來了。他現在的能力,放在後世,固然不起眼。但是與那些不怎麽識字,用的口口相傳,所謂祖傳手藝的工匠相比,那就有些太欺負人了。
如果正常且公平的環境下,葛天工從下麵脫穎而出,決計不是什麽問題。
而工部之中一些具體的執行機構的小官,向來是有從工匠之中挑選的習慣。當然了,大多是小官。但是對於葛天工來說,隻要是官就行,他不挑食的。
何夕歎息一聲,說道:“我本來要與你討論一些技術的問題。結果,出了這一檔子事情。”
葛天工說道:“都是弟子的過錯。惹老師煩心了。”
何夕說道:“不說這些了。今後這樣的事情,萬萬不能再有了。我不會給你下一次機會。下一次也未必有這麽好的機會了。”
葛天工如何保證就不提了。
接下來何夕切入正題之中。
何夕問他留下的一些項目,特別是蒸汽機項目的進展。
進入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後,葛天工變得自信起來,侃侃而談。說得很清楚,幾大問題一直困擾著項目組。
第一就是材料問題。
蒸汽機在運行之中,對各部分機械結構要求是不一樣的。從一開始,打造一台蒸汽機並不難。難的是讓這一台蒸汽機運行起來。而不是三天兩頭的壞。
但是這一切都反應到鋼鐵材質上了。
雖然說何夕改良的鋼鐵生產方式,讓大量的,廉價的鋼成為可能。但問題是,這些鋼生產過程,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如果用這些鋼用來打造冷兵器,乃至打造火炮,隻要設計合適,並沒有什麽問題。但是打造能快速運轉的機器,也就是蒸汽機,也就有問題了。
就不說,那種幾萬轉發動機,單單讓蒸汽機帶動轉輪,每分鍾幾百轉,這種耗損對鋼鐵來說,也成問題。
也不能說,無法造出合格的鋼材。
而是不穩定,是論批次而論的。
某一批次可以。但是某一批次就不行了。明明是同樣的操作步驟,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火候,乃至同一產地的原材料。可偏偏,生產出來的卻不一樣。
何夕對這個情況也沒有辦法。
何夕倒是有猜想,比如火候。現在沒有測溫的儀器,對溫度的判斷,要靠經驗,要看火焰的顏色。這種辦法太粗糙了。或許火焰高上幾度,低上幾度,結果截然不同。
但問題是,何夕有辦法解決嗎?
沒有辦法。
何夕造不出來能測了幾千度高溫的溫度計。
這個問題在二十世紀都沒有完全解決了。更何況現在的何夕了。
何夕心中暗道:“如此看來,也隻有先推行提水式蒸汽機了。”不過,何夕心中忽然有一個想法,說道:“你手下的工匠,誰能代替你?還有,你覺得,你手下的工匠是想當官?還是想研究技術?”
葛天工沉吟了片刻,說道:“老師從技術上來說,我的幾個副手都相差不大。任老師安排便是了。至於他們想做什麽?自然是想當官了。”
葛天工語氣之中,那叫一個理所當然,不假思索。
似乎是在反問,為什麽有人會不想當官?他是傻子嗎?
何夕心中暗道:“是我的錯。”
何夕為了提高技術人員的地位,也是為了臨時尋找足夠的技術人才,將一些能力不錯的工匠轉為官員,負責管理工廠。也都有了官身,雖然是小官。
但是他實在是小看了這時代的人對於當官的渴望。
這是要遠遠超過國人對於公務員的追捧。
葛天工並不是個例,是普遍現象。
對於工匠來說,繼續研究下去,能得到不少好處,有金銀,有官身。但是他們的官身,更類似於名譽上的。當了官還是做工匠的事情。而轉為工廠的管理者就不然了。
他們是真的官員,在自己管轄範圍之內,生殺予奪。帶來了明麵的好處與潛在的好處,實在太大了。如此一來,科學技術也成為,八股一樣的敲門磚。當成為官員之後,就扔到一邊了。
甚至這種篩選機製,讓技術最高的工匠都會轉為官員,而不是繼續研究下去。就好像是儒學研究好的大儒,一個一個都想當官一樣。
何夕心中的一些疑惑也解開了。
在遼東剛剛開始建設的時候,很多技術,何夕一指點就能打通。但是而今一兩年各方麵技術都停滯在一些細節問題上了。
何夕對於處理這些問題自然是沒有經驗的。隻能依靠他們。而這些一心想要當官。甚至自己都未必看得起自己的技術,又能有多大的動力去鑽研啊?
“工匠僅僅是工匠。真正推動發展的是科學家。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何夕心中暗道。
隻是人才,任何時候都稀缺的。
何夕又麵臨一個難題,如何培養科學家。
是的,何夕又是辦學,又是開宗立派的。但是實際上這些學生,大多都能充當官僚,而不是科學家。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都已經固化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齊家治國平天下。哪裏有心思放在研究自然上麵?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