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長春現狀

字數:4608   加入書籤

A+A-




    第三十六章長春現狀
    何夕本來想去一下三河口。但是被張玉給攔下來了。
    而今的長春都司,五衛十二城。占據了。長白山以西鬆花江沿岸的土地,當然了,這一片土地相當之大,五衛十二城散在上麵,不過是星星點點。
    如果不是彼此之間都能通過水路聯係,根本形成不了一個整體。
    更不要說,很多建築都是臨時的。
    很多關鍵所謂城池,而今僅僅是一些木製結構,如果在日本,大概算是城池,但是在中國也不過是臨時營地。更不要說,整個長春都司的兵力都很緊張。
    數萬兵力分在各地駐守,還有一支機動兵力在燕王手中。
    張玉駐守長春衛,是整個長春都司後勤重地,所有糧草都是從這裏運輸到各衛所的。故而張玉不敢輕易離開。而蒙古人一直在虎視眈眈。大小摩擦不斷。
    大戰固然是沒有。
    一方麵韃子已經沒有能力與底蘊組織更大規模的戰事。另外一方麵,燕王蓄勢待發,先給韃子一個狠的。在此之前,也無意於韃子大戰。更多精力放在夯實長春衛的根基。
    修建城池,開辟荒地,儲備糧食。
    雖然戰事並不激烈,但是風險還是存在的。
    張玉算了一下手中的兵力。要讓何夕萬無一失,最少要有三千人護送。因為隻有三千人護送之下,即便韃子大軍包圍之下,三千士卒也能僵持很長時間。
    直到援兵到達。
    但是張玉手中有嗎?
    沒有。三千士卒。放在大明,並不算什麽重兵,但是在長春都司緊巴巴的兵力之下,是很難協調的。所以張玉不敢將何夕置於這種風險之中。
    何夕在長春都司境內出了問題,對燕王,對張玉都是很頭疼的問題。
    所以張玉是萬萬不肯何夕冒險。
    何夕也沒有強求。
    不必要的風險還是不需要了。
    長春五衛,長春衛,龍安衛,賓州衛,肇州衛,開元衛。這五個衛所,沿著鬆花江分布。分布人員也大有不同。
    長春衛就是以長春堡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周圍沿著河建立大小數個城堡。龍安衛則在長春以北,順流而下幾十裏外,到了賓州衛,有數條河流從賓州衛匯入鬆花江之中。賓州衛也算是水運的樞紐,最東的一個城堡,已經建立在長白山下,順著河流將長白山的木料運輸到賓州城下。也正是如此。
    賓州衛,肇州衛,開元衛這三個衛所都是用大木修建的木城。
    順流而下,運輸木料方便。也便於快速修建城池。
    肇州衛最核心的城池,就是三河口。鬆花江分北源與南源。南源從長白山發源,一路流過東北平原,匯集數條支流。而北源就是嫩江。
    而肇州衛就是北源與南源交匯的地方。
    也是距離韃子最近的地方,從這裏地方向西北方向,距離韃子王廷已經不遠了。
    自然也是軍事壓力最大的地方。
    而最後的開元衛,在肇州衛正東。地理位置與哈爾濱相距不遠。而開元衛與其他四個衛所最大的不同。
    第一兵力稀少,隻有數千人馬。沒有額外的加強。
    第二,幅員遼闊。沒錯。
    燕王大手一揮,以開元衛代替了元朝的遼陽行省開元路。
    納哈出在元朝的時候的爵位,就是開元王。他的開元王就是指,遼陽行省開元路。開元路下轄地方廣大。後世黑龍江全部,吉林一部分,再加上大半個外東北,都是開元路所轄。
    與大明奴兒幹都司很多地方都有重合。
    不過,與奴兒幹都司一樣。這些地方,元朝也沒有進行有效的統治,有太多的各種部落,是一種名義上的統治而已。而今燕王即便將手伸到這裏,也不可能改變這一切。
    故而開元衛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打仗。而是做生意,做買賣。交朋友。讓各地部落脫元從明。
    這一件事情,並不是太難。
    這裏麵也有楊震的作用。
    何夕在南京的時候,楊震可沒有閑著。
    從黑龍江逆流而上,與不少部落做生意,還建立了不少的商棧。在燕王正式開辟長春都司之後,楊震更是派了不少人跟隨燕王北上。甚至為燕王提供了不少資金上的支持。
    燕王也投桃報李,給予楊震很多支持。
    當然了,何夕也知道,這背後很多事情是做給何夕看的。
    而今的玄洋社已經成為東北第一大商號,在皮毛生意上,是關外第一。但是並不僅僅涉足皮毛生意,可以說隻要各地部落想要的東西,玄洋社都能提供,甚至在很多地方,被當地部落當成了大明關外代表。
    就在開元衛,有玄洋社最大的分號。
    這也是燕王打通了整個東北流域,從遼河到鬆花江,從鬆花江到黑龍江出海。全流域已經沒有地方在蒙古的統治之下了。當然了,很多地方也不在大明的統治之下。
    每一次行商,都要雇傭大量的人員護衛。但最少已經可以走了。
    而這一切都增加了長春衛的繁華。
    無他,整個長春都司就是一條線,沿著水路分布,而長春衛就是這個線頭。下麵鋪得越大,對長春衛的需求也就越大。雖然今年長春都司已經有一些地方收獲了一些糧食。
    但是比起整個長春都司的消耗。
    也是杯水車薪。
    甚至可以這樣說,從現在來看。整個長春都司的軍事行動,獲利最大的不是大明朝廷,而是玄洋社。
    本來隻能通過海路經營的玄洋社,可以河海並進,再加上資本與背景加持。還有先發優勢。玄洋社蓬勃發展。日益興盛。當然了也少不了楊震的才華了。
    前文說過人才是培養出來的。
    楊震這個人,或許在曆史被宋訥打死了,也或者被驅除國子監,泯然眾人矣。一輩子不過在鄉間廝混。但是在何夕手下,經曆開海狂潮,在商業上狂飆猛進。參與上層政治,更是何夕在遼東很多事情上的經濟助手,他這數年做的事情,是他上輩子從來沒有經曆過,也不敢想象的。
    楊震在商業上或許不算是奇才。但是如果依靠政治,經濟等各方麵優勢,開拓市場,打造出一套商業體係,他做的已經是第二次了。輕車熟路,遊刃有餘。
    不要小看,關外皮毛藥材生意的利潤。
    要知道,努爾哈赤崛起之前,與女真各部落打仗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壟斷關外的商業利益。也正是有些利潤,才讓努爾哈赤聚集了最初的班底。
    而今外東北自然比不上努爾哈赤當時,但份額也相當不少。何夕估計玄洋社整體規模超過百萬兩了。
    政治紅利,技術優勢,新興市場,加在一起,賺錢就是這麽容易。
    這一件事情,何夕如果不是來到長春,根本不知道。
    無他,他當年將靖海商號的全部利潤給轉出去了。在這一件事情上,安慶公主很不滿意。故而這一次玄洋社的生意,他並不怎麽過問,再加上何夕在南京的時候,忙得很。也沒有時間管。
    而且玄洋社走燕王門路,根本不需要他何某人,安慶公主給他四哥寫封書信的事情了。
    雖然說燕王給玄洋社背書,但是同時燕王在一片荒蕪的東北建立起長春都司,也是需要很多支持的。但是燕王在商業力量上有所欠缺,玄洋社也幫了燕王很大的忙。
    但是不管怎麽說,何夕都必須承認,他得了燕王的好處了。這個人情,他不能當作不知道。
    何夕心中暗道:“看來這一次燕王的忙,我不能不幫啊。卻不知道,燕王要做得什麽程度。”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