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寶鈔兌換
字數:4495 加入書籤
第一百二十二章寶鈔兌換
而何夕主政過的遼東,也保持了這種寬鬆的政策。唯一的問題是,工廠利潤歸何夕支配,沒有劉璟的份,而今劉璟有錢了,因為政策慣性,這一筆錢,對劉璟如何花沒有規定。
當然了,劉璟作為誠意伯次子,自己是不缺錢,貪汙什麽的,自然不會有的。但是他看見了何夕是如何大刀闊斧地花錢,如果大刀闊斧地賺錢,已經一係列新財政政策。劉璟豈能沒有感覺?
之前沒有錢,而今有了錢,自然要大幹一場。
劉璟細細琢磨之後,決定開辟鴨綠江兩岸的土地。為大明增加更多的耕地,安置更多從日本,高麗征調過來的人手,讓他們成為大明的百姓。為大明繳納賦稅。
劉璟對何夕留下的將遼東建設成為大明糧倉這個想法,是很非常支持的。
一直在執行之中。
有了這一筆錢,隻會更加努力做一點。並秉承何夕與藍玉定下的,抽高麗與日本的血建設遼東的一貫政策。
何夕說道:“第二件事情,那就是對銀票進行一次係統的改革了。”
楊士奇說道:“而今真的可以嗎?是不是太快了。”
楊士奇對何夕很多做法,感到吃驚之極,何夕做事情,大進大出。之前的朝廷花上幾十萬兩,都是大錢,而今到了何夕手中,動則數千萬兩之多。簡直不是一個數量級。
這也罷了。
按理說,這麽多錢拿到手中,最少要安穩一段時間。萬萬沒有想到,何夕根本不等這些錢全部落實。就開始下一個大動作了。
即便楊士奇能跟得上何夕的思路,但也覺得太快了。
何夕說道:“錢這東西,不過是紙,即便是因金銀抵押,也不過一張有抵押的紙。花出去的才是錢,壓手裏隻是紙。”
說實話,何夕對大明貨幣總體感覺,隻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失控。
沒錯失控。
何夕僅僅知道,他總共發行了五千多萬兩銀票。已經現在銀行存款,貸款數。隻是何夕要求,但是大部分公司,其實並不願意在銀行交易,除非是對公的時候,也就是承接政府工程的時候,才必須一切都體現在銀行之中。
但是這幾個數據,以及手中物價總表,如何判斷貨幣政策正確與否?何夕隻覺得,這題超綱。
所以,何夕的做法已經很保守了。可不敢與美聯儲相比。
但是他最簡便的貨幣嚐試告訴他,他這樣回收如此巨量的貨幣,是會出問題的。
當然了,不回收也會有問題。北京與遼東這一小片土地承接如此數量的貨幣,自然會出問題。
不是何夕要大進大出。而今是有些時候,他必須做出調整。
怎麽樣的調整,那就是一直準備的兌換寶鈔的計劃。之前已經計算過寶鈔總量了。而今一千五百萬兩的銀票,是足以兌換所有寶鈔,更重要的是,寶鈔流通遍布大明各地。
雖然以大城市為多。但是整體上流通廣泛多了。
銀票代替寶鈔之後,何夕發行的銀票,就不僅僅是在北京遼東,已經海外一些地方流通,將會在大明大多數地方流通,也包括了江南。如此一來,何夕在北京遼東建設工業體係的花費,就轉嫁給大明買單了。
可以說兌換寶鈔的過程,就是一個將銀票推廣到整個大明的過程。這也是何夕第一次將一項政策,推廣到全國各地了。
甚至,何夕覺得,他其實是可以酌情再加印一些鈔票的。
反正而今對這一項權利,大明上下,都沒有法律可以限製何夕。隻有何夕上奏朱元璋批注就行了。
這也是為什麽何夕覺得手中的錢是紙。
之前,他也知道這個理論。但是理論僅僅是理論而已。他自己實踐一次,才有更深刻的體悟,隻要能維持住貨幣價值,理論上可以無限量提供貨幣。
當然了,這是理論上。
甚至何夕也不得不承認,大明在國際上,其實比後世中國要強勢多了。最少,何夕印的銀票,流通南洋各地,幾乎沒有什麽阻礙。大家唯一的感覺,就是銀票不大適合南洋的氣候,容易潮濕爛掉。
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麽問題了。
也是剛剛開始的時候,南洋承接了何夕印刷大量銀票,才讓貨幣體係渡過了最危險的時候,而今就好多了。
楊士奇說道:“兌換寶鈔這一件事情,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南洋,蘇州,鬆江,福州。廣州都有支行了。隻是還沒有多少生意。但是貨幣其他改革,還需要大人您拿注意。”
何夕對貨幣其他方麵的改革,注意有三項,第一增加輔幣,鑄造銅錢。
這一件事情,朱元璋其實也在做,畢竟從蘇祿運輸過來的銅,也是要用掉的。
這也是何夕發現的一個問題,就貨幣來說,銀票最小麵額,是一兩,甚至一兩的銀票都不是太多的。但是對於百姓日常生活來說,一兩太大了。之前的輔幣市場,是有大量銅錢,寶鈔,碎銀子填充的。
而銀票其實不適合日常很多場合的使用。
就好像南洋很多人覺得銀票容易爛掉。
這也是事實。
即便後世的鈔票,用的時間長了,還容易爛掉的。更不要說這個時代印刷技術,造紙技術都不如後世。當然了,這並不是說造不出,質量非常高的紙張。
請不要低估中國頂級工匠的能力。
如果用絲絹為材料造紙,定能造出質量非常高的紙張。但是那樣成本太高。
銀票是大規模印刷的。
何夕想來想去,隻能尊重現實,尊重這個時代的客戶使用習慣,那就是讓百姓使用更多使用硬幣,也就是銅錢,還有小額銀元。大規模使用的時候,才用銀票。
當然了,這個大額,也就是一元,也就是一兩。
一兩以上全部用銀票了。
第二,就是對銀票的改革,何夕決定將銀票改成銀元。今後,沒有一兩銀票,隻有一元紙幣了。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為質量問題。雖然不能用絲絹造紙,但是何夕也準備,改進鈔票紙張,加入棉花,麻,已經小部分蠶繭。用來造出更好的紙張。在質量與價格上做出平衡。
另外,也就是為了統一貨幣。讓碎銀子退出流通領域,讓天下貨幣都變得統一起來。更便於大明內外商業交流。
何夕說道:“下麵沒有方案嗎?”
楊士奇說道:“下麵準備了好幾個方案。我與鐵鉉碰了頭,覺得都不錯。”
何夕說道:“我就不看,直接送到京師。讓陛下過目便是了。這一件事情,終究需要陛下定奪的。”
何夕心中有一絲絲擔心,不知道,朱元璋心思如何。
是不是,會一如既往的支持他。
南京終究是政治中心,即便何夕在北京做下多大的事業,也要看南京的臉色。
而且何夕很清楚的認識到,這一件事情,並不是沒有受損的地方。何夕僅僅是引進了銀行,引進的現代金融體係,並不是說中國古代就沒有金融體係了。
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的當鋪,金銀鋪,都是做這個的。
當鋪,做的是當東西,可以說抵押貸款,金銀鋪就是貨幣兌換。這裏麵都是很賺錢的,可以說,非地頭蛇不能做的事情,這些權力大多都在是當地士紳手中掌握著。
要知道,中國地主階級剝削百姓的手段。從來不是單一的,不僅僅有直接剝削,還有間接的,也就是用金融方式剝削,也就是高利貸。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