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太子薨逝

字數:4867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三十三章太子薨逝
    進入冬天之後,太子的情況越發不好,昏迷的時間多,清醒的時間少。
    忽然有一日,太子猛地清醒過來。精神頭很好。問身邊的人說道:“而今什麽時候了?”
    身邊的人說道:“正月十五了。”
    太子一愣,說道:“正月十五?已經過年了。”
    身邊的人說道:“正是。今日是洪武二十五年。”
    太子喃喃地說道:“洪武二十五年。”太子忽然想起了,曆史上他就是死在洪武二十五年。他抬頭看著頭頂的明黃色的床幔。口中說道:“天意,天意。”
    有一種冥冥中的東西,從太子的眸子之中消失了。
    從此,太子再也沒有清醒過來,直到薨逝。
    人總想將最好的東西給自己的兒子,朱元璋手中沾滿鮮血,做過太多有違本心的事情。捫心自問,朱元璋自己也談不上是好人。正因為如此,朱元璋本心之中,想將兒子培養成為好人。
    所以,太子的老師乃是這個時代最有名的大儒,也是道德君子,人品是挑不出錯的。
    太子在他們的培養之下,首先是一個好人。
    然後是一個仁君。
    如果說,沒有何夕。朱標能夠有足夠的壽命來接朱元璋的班,以一代創業,二代守業規劃,朱標不失漢文帝。而曆史上明成祖那一番折騰,反而不是守業之君該做的事情。但是何夕的到來,讓情況複雜化了。本來,朱標要麵對的問題,不過是大明江山穩固繼承,也就是大一統帝國的二代難題。但是何夕帶來的很多從來沒有看見的新問題。新局麵。
    本來,大明內部就很撕裂的。
    在大明之前,北方淪落於蠻夷數百年。甚至很多北方人的文化認同都出了問題。他們不覺得身為漢人效忠蠻夷有什麽錯的。這種文化上的撕裂,又增加了經濟上的分裂。內部思想的矛盾。
    這樣的複雜局麵,已經到了不用雷霆手段,已經不能處理的地步。
    而今被朱元璋強大的威望鎮壓著。
    而朱元璋鎮壓的時間越長,在朱元璋死後爆發的也就越厲害。
    這樣的局麵,不是太子可以處理的。
    太子作為一個好人,卻未必能成為一個好皇帝。因為好皇帝本身與一個道德君子是矛盾的。
    曆史上太子到底是因為什麽急症而死的並不清楚。但現在的太子,是內外交加,自己逼死了自己。
    ------
    “什麽太子薨逝?陛下召見諸王國公入京。”何夕大吃一驚。對這一件事情,如果說何夕完全沒有心理準備,那是假的。畢竟,太子身體不好,已經兩三年了。安慶公主也私下告訴何夕了。
    但是何夕依然震撼非常。
    因為,太子之死,何夕對未來的判斷完全不一樣了。
    甚至何夕甚至一度,對未來失去了判斷。
    大明走向何方?
    未來的大明繼承人是誰?
    變法如何進行下去?
    朱元璋會如何選擇?朱元璋的心意是否有所改變?
    無數事情,在何夕腦海之中轉動。
    何夕深吸一口氣,開始分析情況。
    太子一去,朱元璋可能的選擇,是傳孫,與傳子。
    傳孫,則朱英雄,傳子,則朱棣。
    在何夕想來,應該別的選擇了。
    如果傳位朱英雄的話,對何夕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而如果傳位於朱棣的話,對何夕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何夕與朱英雄與師徒之情,關係相當不錯了。而朱棣的話,就麻煩了。
    朱棣在政治上的傾向,何夕沒有觀察出來多少,但是有一點,何夕必須明白。燕王朱棣其實已經有自己的班底,自己的文武群臣,內外臣僚,燕王的班子,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文官稍弱,武將方麵,也是相當不錯的。
    雖然說,拿靖難勳貴與開國勳貴相比,自然是大大不如了。但問題是,燕王朱棣作為一個藩王,麾下能有這麽多將才,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如果朱棣登基的話,何夕能不能在大明決策層之中站穩腳跟?
    何夕並沒有多少把握。
    雖然說,何夕與燕王之間,有很多合作,彼此之間,關係也不錯。但是合作關係,與君臣關係是不一樣的。朱棣可沒有朱雄英那麽容易改變思想。
    甚至可以說,朱棣的思想三觀早就定型了。
    何夕也很難改變。
    未來與朱棣相處,何夕真正能成為朱棣的親信嗎?
    何夕不知道。
    所以,何夕內心之中已經確定,他此去京師,要用盡一切辦法,將朱雄英推上儲君之位。而且何夕並不覺得自己沒有機會,因為何夕很明顯的感受到了朱元璋心思不定。
    否則說,朱元璋就不會下令讓諸王回京。
    這就說明,朱元璋在傳子與傳孫之間,徘徊不定。
    何夕還有機會。
    ------
    太原城中。
    晉王知道太子薨逝的消息,先是一愣,隨即哈哈大笑,說道:“天命在我。天命在我。”
    晉王身邊的隨從也都大聲說道:“恭喜殿下,賀喜殿下。”
    晉王之所以如此,他是太子之下,最年長的皇子。正因為如此,晉王覺得,皇位非他莫屬。什麽?你說傳位皇孫,晉王根本沒有想過,誰不知道天下初定,國賴長君。
    這個時候,怎麽能讓小娃娃上啊?
    晉王的能力雖然比不上太子與燕王,但是最基本的政治敏感度還是有的。對大明而今的局麵,也是有自己的判斷。
    他不覺得這樣的局麵,朱元璋會讓給小孩子來。
    隻是晉王聽了身邊人恭維之聲,他臉色忽然一冷,抽出長劍,猛地一劍刺身邊隨從身上,說道:“你安敢離間天家骨肉,太子乃孤之兄長。而今太子薨逝,孤何喜之有。”
    隨即拔出長劍,鮮血噴濺而出。噴了晉王一臉。
    晉王放下長劍,臉上的表現很奇怪,努力做出了十分悲憫的表情,但是卻忍不住嘴角一勾,又想笑,這種又要哭,又想笑,而且身上沾染鮮血的樣子,要多古怪,有多古怪。
    他不是不高興。
    而是他已經轉進到奪嫡狀態。
    他即便是再高興,也是裝成好弟弟,好兒子,甚至他準備將在場的人都滅口,也絕後患。不能讓他們看到自己失態的樣子。
    他要全身心的投入奪嫡之中。
    ------
    燕王得知太子薨逝,他需要回京的時候。
    手一鬆,訃告飄落在雪上。
    在鬆嫩平原上的燕國,已經是大雪冰封的樣子。但是此刻,已經有一座城池雛形了。
    這一段時間,燕王很少關注國內的消息,一心一意都放在鬆嫩平原上屯耕,而練子寧籌備多年,此刻更是能一展伸手,在練子寧的主持之下,燕王製定的燕國製度,是效仿成吉思汗與衛所製度,以千戶為單位。將蒙古百姓分別隸屬軍隊,每一個千戶既是軍事單位,也是行政單位,更是生產單位。
    每千戶大概有數千人之多。在燕王點兵的時候,需要提供一千人的兵馬。同時也要為燕王提供賦稅。
    之所以能做到這些,也是練子寧推廣的農業改革,還有鬆嫩平原肥沃的土地,每一個千戶都亦耕亦牧,種植以燕麥,玉米,小麥等作物為首,還種植苜蓿。用以積累牧草。再加上青儲技術的推廣。雖然僅僅一年,但讓燕王的聲勢,已經不下於當年蒙古大汗在的時候了。
    畢竟,燕王有著大明朝廷的支持。有著源源不斷,廉價的物資,燕王所有的牛羊等物產,也有大明這個大市場。種種條件可比元廷好太多了。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