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決戰準備
字數:4376 加入書籤
第一百一十五章準備決戰
朱允炆與朱雄英兩人誰才是正統?
各有各的說法。朱允炆的正統本來就有瑕疵。
這個理由一開始還能激勵著人們上戰場,但是時間一長,就不行了。
無他,大明朝廷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根深蒂固。畢竟對很多地方的百姓,大明不過才二十多年,很多老人還記得前朝是什麽樣子的。
大明皇室內部問題,兄弟爭位,讓他們打生打死。誰願意啊?
更不要忘記,元末戰爭才過去二十多年。戰爭到底是怎麽樣的人,很多還記得的。明朝到底還在國家上升期,大部分百姓都有自己的出路。能越活越好。
這種情況下,可以概括為民心思定。當然不願意打了。
而齊德內心深處對大明朝廷的忠誠,甚至在對朱允炆的忠誠之上。他知道如果大明南北對立形成,那就不是一年兩年的征戰,是,連綿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戰爭。
這對天下人來說,是一場的災難。
固然天下一定要定於一。要他投降北京,是萬萬不行的。畢竟這違背他做人的信念。但是如果僵持下去,也是敗亡,拚一把,或許還能勝利。
敗了也不是滅亡早一點。
在齊德內心之中,未必不是不行的。
更不要說,方孝孺的覆滅,讓南京北京在政策上,有很強的趨同性。讓很多堅持反對變法的人,也改變了想法。
除卻皇帝不一樣,在其他方麵兩邊幾乎向一個方向發展。
這種情況下,再打下去也沒有什麽意義。
南北之戰,有兩個大矛盾。第一是皇位之爭,第二就是變法之爭。而今變法之爭,其實已經沒有了。皇位之爭,對更多人來說,也很沒有意義。
丁顯見齊德如此,他內心之中第一個想法,就是好像沒有說答應他吧。隻是敷衍道:「好。」
-------
曹國公府。
姚廣孝對李景隆說道:「我要走了。」
李景隆本來不知道姚廣孝這一次要見他是什麽意思。聽姚廣孝忽然說要走,微微皺眉說道:「之前可是有約定的。你不能離開曹國公府的。」
他想起姚廣孝這一段時間給他的幫助。
姚廣孝這一段時候充當李景隆的智囊,指導李景隆在新鈔發行之中,大撈一筆,足足賺近千萬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在此之前,曹國公府下麵的所有家產,大抵也就是這個數字了。
李景隆對姚廣孝很感激。
李景隆說道:「如果姚先生覺得在府中悶了,可以去我的別院散心。但是卻不能出現在在南京其他地方。畢竟錦衣衛也不都是無能之輩。」
姚廣孝說道:「我知道。不過,我不是要去散心。而是要回北京。」
「回北京?」李景隆大吃一驚,說道:「回北京做什麽?何首輔不是派先生你在南京主持大局?怎麽忽然要走了。是何首輔有什麽命令嗎?」
「不是。」姚廣孝說道:「是這裏已經不需要我了。我有更大的事情要準備。」
李景隆說道:「更大的事情?什麽事情?」
姚廣孝說道:「決戰,天下分崩數年,已經夠久了,是要定於一了。」
姚廣孝此言一出,李景隆頓時一驚。一瞬間他的思路從生意場上轉換到戰場。這一段時間,李景隆並沒有怎麽關注戰場。
無他,賺錢的事情太上癮了。更不要說,他與姚廣孝的關係,即便是北京打下南京了,他也沒有什麽事情。照樣是榮華富貴。
既然如此,又何必在意啊?
隻是,決戰這一件事情,還是讓李景隆震驚。他畢竟是將門出身。對戰爭很感興趣,更不要說這南北決戰,是一場誰也逃脫不了的大旋渦。
李景隆也同樣擺脫不了。
李景隆說道:「決戰,這個時候?合適嗎?」
姚廣孝說道:「火候差不多了。我家大人是一個謹慎人。特別是在戰事上麵,自從河間之戰後,多次進攻,但實際上都是局麵進攻,留有分寸,從來沒有那一次存在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這也是符合當時的情況了。河間之戰後,雖然我軍大勝,但是本質上南強北弱的局麵,並沒有改變。」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西北之戰,讓我軍在有兩大好處。第一個好處,就是騎兵,南京的騎兵可以畫上句號了。因為他們沒有馬匹了。養馬地全部在我手了。」
李景隆聽了渾身一凜,心中暗道:「可不是嗎?」
北京的騎兵在數量上是南京之上,但是質量上,雙方相差不大。在榆林之戰上,也是用人命將南軍騎兵給壓下去了。
北京的養馬地就在西北,不說甘肅山丹衛的馬場,西寧的馬場,就是隴西很多地方都是上好的馬場。
一時間,或許影響不大。但是戰馬是消耗品,一場大戰下來,折損最多的就是戰馬,隻要打上幾仗,南軍的騎兵就沒有戰馬了。
雖然火器時代到來,對騎兵影響很大。但是騎兵的速度優勢,在這個時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反騎兵作戰,依舊是步兵的必需科目。在機槍成熟之前,這樣的事情,是不會改變的。
一方有騎兵,一方沒有騎兵,沒有騎兵那一方,將會有巨大的戰略被動。
很多人居然沒有想到這一點。
「第二個好處,」姚廣孝繼續說道:「南軍兵力枯竭了。我方進攻,南軍防守,而這麽長的防線,處處需要兵,根本不知道處處周全。」
李景隆說道:「不錯。是這個道理,隻是這兩個方麵就確定要決戰?是不是太草率了。」
姚廣孝說道:「這僅僅是戰場上的問題,我說說戰場外的。第一,南京府庫支撐不了多久了。」
李景隆說道:「我看現在朝廷出手很大方啊。」
姚廣孝說道:「那是回光返照。其實,發鈔是有技巧的,即便不知道怎麽做,看看史書之中南宋是怎麽做的。南宋最少維係了十幾屆交子。如果丁顯能大公無私,將新鈔維係更多年,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新鈔先天不足,丁顯心思不正。這裏麵的問題太多了。能維持兩三年就是老天開眼了。而且老天開眼不看眼,我這麽多年的布置,如果不能讓他崩盤。就是我姚廣孝無能。」
對於這個,李景隆是相信的。無他,丁顯為了想讓新鈔推行,是用了很多辦法,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讓大明權貴參與其中,無形之中,弱化了朝廷在這一件事情的話語權。
而姚廣孝雖然沒有親自出麵的,但是在幕後全程參與進去。甚至可以說,丁顯如此平順的發行新鈔,他要謝大功臣不是別人,是姚廣孝。
當然了,也不是姚廣孝一個人的功勞。姚廣孝從北京找了很多人做智囊團的。是北京銀行業十幾年培養精英人才給丁顯出謀劃策。
丁顯如果做不好,那才是有問題的。
但是何夕出這麽大力氣,姚廣孝如此大費周章。可不是來當雷鋒的。李景隆都不知道,姚廣孝在發新鈔這一件事情上埋下了多少陷阱與暗手。
如果丁顯大公無私,一些問題,丁顯是會處置的。但是丁顯不是,丁顯也想在這個體係之中埋下一些自己能夠動用的手段。
於是,南京發新鈔這一件事情做得與南宋相比也好不到什麽地方。
不過,這如果與朱元
璋的寶鈔相比,估計也不算是一個貶義詞了。畢竟寶鈔根本沒有頂層設計,與這個根本沒有辦法相比。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