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出頭鳥

字數:5552   加入書籤

A+A-




    第三十二章出頭鳥
    解縉其實明白這個困境,如果他不補充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不要說更進一步了。就是今後想要保留大明內閣的位置,都不是太好辦的事情。
    所以,他才下定決心,要應天府尹之位,好好的錘煉一下自己。
    而今看來,解縉下定的決心是對的。
    畢竟,朱雄英即便再信任解縉,如果解縉不證明自己的能力,也不可能將內閣首輔的位置讓解縉接管。
    「你們說,何夕到底在做什麽啊?」沐春捏著酒杯轉了一圈說到。
    「管他他想做什麽?」李景隆微醺說道:「我今後,也就是富貴閑人了。管那麽多做什麽?」
    沐春見李景隆喝的醉醺醺的。就知道,李景隆不是一個能商量事情的人。
    隻能微微搖頭,自己琢磨起來了。
    李景隆之所以這個樣子,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李景隆覺得,他做出這麽多事情,為大明朝廷撥亂反正,做出那麽多的貢獻,而今勝利了,卻沒有給唐寅論功行賞。
    沒有任他什麽重要官職,僅僅是加了俸祿,給了其他一些不疼不癢的榮譽性的官職,這對李景隆來說,實在太不公平了。
    李景隆對何夕是有怨言的。
    隻是沐春卻覺得,這一件事情,何夕做的也有道理。
    李景隆在南北之戰之中,有功沒有?自然是有的,自然要獎賞,但是怎麽獎賞卻是問題?
    曹國公的爵位已經到頂了。而且曹國公的爵位是傳承下來的,而不是李景隆自己拿下的爵位,更不要說,即便李景隆在南北之戰之中立下再多的功勞,也比不上他父親李文忠在開國之戰的功勞。
    所以,遷曹國公換一個大國國公,作為賞賜就不大可行了。
    讓李景隆出來當官?
    這一件事情,何夕也不覺得可以。
    李景隆這個人在軍事上的能力,也就一般般。
    這個一般般是指何夕還沒有軍事改革的情況下,畢竟曆史上大明第一戰神。而今何夕進行了一係列軍事改革之後,估計李景隆更不知道軍隊指揮是什麽回事了?
    所以,放李景隆去軍中,是萬萬不行的。那是會害死人的。
    讓李景隆專任文官,除非直入內閣大學士。否則很難體現李景隆的地位。
    至於給錢。李景隆在摧毀南京新鈔這一件事情上,不遺餘力。本意卻不是為了朝廷效力,而是賺錢。這個行動是一個賺錢的買賣。
    因為在這一場金融風暴之中弄潮,李景隆應該是天下最有錢的幾個人之中的一個。
    給錢根本沒有什麽用處。
    其實何夕暗示過,給曹國公一脈海外封地。但是李景隆可沒有那種開拓精神,自己去海外開辟自己的領地,自然不願意。
    何夕也隻好放棄,畢竟如果當事人不願意,那麽封地,豈不是流放啊?
    何夕能做的也僅僅是給一些俸祿。俸祿多少,並不僅僅代表錢,還代表了等級,公爵之高興,除卻國名大小之外,就是俸祿高低了。
    再有就是一些榮譽的加銜了。甚至追封都不行,因為前曹國公,也就是李文忠當年,已經被朱元璋加封了好幾代了。
    已經足足夠了。
    何夕對李景隆不好安排。所以李景隆隻能去當富貴閑人。這讓李景隆很鬱悶,他費那麽大的力氣參與這一件事情做什麽啊?
    似乎,不管參與不參與,朝廷對他們的態度也都是差不多的。
    這個時候,李景隆才覺得當初徐達不想參與的先見之明。他們這樣的人家,該有的都有了。沒
    有的一般情況,就是永遠不會有的。或者,是皇帝也沒有辦法的事情。
    參與奪嫡之事,風險大不說,回報並不算高。
    最好不要參與其中。
    沐春其實也是這個想法。隻是,被馮家給硬生生的逼到了這個位置上。沐春而今想想,還是覺得憤憤不已。因為馮家一脈的國公之位,是踩著他們沐家上來的。
    如果大家都不出頭,其實也不會有那麽麻煩,而今馮誠搞這一出,似乎給自己標榜了功臣的標簽,而沐春沐家一脈,在馮家一脈的敘事之中,就變成了敵人了。
    更是讓朝廷有了一個不好印象。
    沐春豈能不鬱悶。
    不過,隨即他下定了決心。
    他將他籌備很久的章程拿來出來,就是在雲南的時候,就開始醞釀的征南論,要大舉討伐緬甸的章程。
    這一封奏疏,沐春從雲南回南京的時候,就是想投上去的,但是他還是決定放一放。畢竟而今大明的政治生態,是定國是會,他有些看不懂。
    但是而今,他是看懂了。
    何夕想讓定國是會成為上承下達,乃至於中樞監督地方的一個渠道。不管將來,這會變成什麽樣子。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
    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有何夕保駕護航。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或許真能拿出來商議的。
    於是沐春的心動了。
    他不僅僅想繼承父親的意願,繼續南征,為大明開疆擴土。還有兩個小心思。
    第一個小心思,給馮誠難看,他這一封奏疏,如果通過的話,雲南軍一定會成為主力,而今還在雲南的馮誠首當其衝。對馮誠來說,是福是禍,很不好說的。
    緬甸到底山高林密,是很難突破的。
    第二個小心思,就是他想一個南征的機會,因為在叢林之中,原本的各種火器戰術,都需要新的調整。這一點上,就需要原來在叢林之中,打了老仗的人,也就是他們沐家。
    馮誠在這方麵,其實並沒有什麽經驗。即便朝廷的醫學發展很快,對很多熱帶病有很好的效果,但是馮誠真要成長成為叢林戰專家,恐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但是大明朝廷是不會有時間,讓一個人刷經驗的。
    這種情況下,啟用當地熟悉的將領,帶來熟悉叢林征戰的士卒,才有可能成功。
    他就有可能回到雲南。
    整個大明,沐家父子兩代人對這個地方的了解,沒有誰能比得上的。
    沐春思來想去,下定決心之後。也不理會沉迷在酒中的李景隆,立即走了。
    沐春作為一個將領動作是很快的。
    很快這一封征南書,通過流程來到了蜀王手中,蜀王看過之後,也是大為一驚。這一封上書,與之前的不一樣。
    孔家是有幾分突然襲擊的意味。但是這一封奏疏,卻是規規矩矩的走形式,從下麵一層層送上來的。
    而且,奏疏的內容分量也很重。
    關係到西南邊陲的安定。
    蜀王不敢怠慢,自然送到了何夕的手中。
    何夕讀過之後,陷入沉思之中。
    從自然地理上來說,沐春說的對。其實中國內地聯係雲南的途徑太過艱難了。雲貴的崇山峻嶺,根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夠通過的。反而向西南方向,東南方向,卻有好幾條河流衝決出來的通道。雖然說,這裏的河流有很多斷崖瀑布,難以行船,但是依靠河流開辟通道,卻是很容易的。
    甚至有人假設,在雲南建立一個大帝國,他最佳的發展方向,其實並不是中國方向,而是緬甸方向。就地理位置上來看。
    大明不拿下麓川。麓川始終威脅著雲南腹地的安危,但是拿下麓川地區之後,兵鋒距離緬甸都城已經不遠了。
    緬甸方麵就會感到鋒芒在背。
    緬甸都城也就是阿瓦,後世的曼德勒附近,所以,直接滅了緬甸諸國,打開西海門戶,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否則的話,雲南的很多土司,都會鞭長莫及,一一丟失的。
    這個解決辦法,讓何夕覺得很霸氣。
    而且沐春的想法,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要知道,大明的雲南,可不是後世的雲南,要比後世的雲南大得多,明初的雲南,大於明後期的雲南,明後期的雲南,又大於清代的雲南。而清代的雲南,又大於後世的雲南。
    可以說,中國在雲南方向的經營,在明初之後,就是一個逐漸丟失的情況。
    原因很簡單,大明對雲南支持不足,中原朝廷距離雲南太遠了,他們對雲南的要求其實就不生事就行了。
    而外雲南的很多土司已經深入到緬甸中部山區了。與緬甸麵對麵。而且山川地理相連,從氣候來說,緬甸的熱帶雨林對於中原人,並不是什麽好去處。但是對於當地人來說,其實都一樣的。
    他們都適應了。
    這種情況下,被蠶食,被反退,甚至被打進雲南,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直接打到海邊形成一個完整的版圖,山川地理為我所用,這種穩固邊疆的辦法,的確隻有明初的將領才會如此霸氣。
    隻是,何夕不能隻看口嗨,而今大明的國力比曆史上強大太多了。但是要不要發動這樣的遠征,還是要綜合很多因素的。
    比如,朝廷內部的情況,還對西南方向投入產出比,最重要的是錢的問題。
    有錢英雄漢,沒錢漢子難。朝廷也是這樣的。而今朝廷的赤字已經夠多了。在雲南打一場大仗,消耗可就海裏去了。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