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器物棚,真坑

字數:4359   加入書籤

A+A-




    外頭的考官各個抄著手,他們望向製木、製竹兩個器物棚的笑容,咋看咋奇怪。


    此時的王葛已經完全驅逐了浮躁,沉浸於雙手的勾、擰、折、編等動作中。看似密集、淩亂的燈心草莖,實則有非常有序的編織手法,每幾個步驟為一組,始終在重複。


    右手將一根草莖對著她身體方位折,左手摁住……


    下根草莖呈直角的角度,折向左手邊方位……


    左手攥起一根後,把最鄰近一根撥遠……


    每重複幾組後,必須將亂了的草莖整理一番,有被壓彎的,捋直,然後繼續重複。每個菱形都是實心的,也就她中指指甲的一半大,菱形與菱形交叉後,形成鏤空,鏤空的大小與菱形一致。


    熏籠的一圈算下來,要幾十個小菱形,她就這樣重複對折、挑起、壓住、撥順……百餘遍、數百餘遍……


    天黑了。


    製作區的每根木樁上都吊起了燈籠,巡吏明顯增多。他們推來了一輛輛噴水櫃,動靜太大,王葛暫停編織,看到噴水櫃的製式後,狐疑不已。


    是這個時代早發明了此物?還是根據她以前製的唧筒演變的?若是後種可能,那這個時代的匠師簡直太有才了!下次再演變,會不會升級為猛火油櫃?


    不過猛火油櫃的密封是一大難題。


    此處不再吵後,她開始給熏籠收口,收口往上,是最難的花瓣狀編織。


    器物棚外,已經有考生在往回跑了,各個心裏焦急:準匠師考試這一項,比匠工考時難太多了!


    外頭可沒照明之燭,隻能借月色,一個個跑的氣喘籲籲。若不是怕哪裏躲著巡吏,他們非得罵幾句發泄怒火。


    這幾人都是走完了製木器物棚,一個模子也沒選,趕緊跑回起點,改去草編棚或製竹棚。不是他們挑,都比試到這個環節了,誰傻啊?可實在是……就說第一個模子吧,是水車的“葉板”,太簡單是吧?葉板是一百片捆綁的。也就是說,此為組合模,得製一百片。


    那肯定不能選。


    第二個也是組合模,還是用在水車上的,是連接葉板的“木鏈骨”,十個鏈骨為一組。


    鏈骨可比葉板費事多了。繼續放棄。


    第三組模子……量器組合,合具、升具、鬥具,均為榫卯結構。


    第四組模子最可惡!矯直箭竿用的“木端子”,五十個!


    然後他們直到走了一半,才終於看到了單個模子……一個精凋細琢的大雁。隻有三天考試時間,全用來凋大雁嗎?


    不行,得再快點走,換竹器棚。


    竹器棚剛好也走出考生了。


    “哈呼、哈呼、哈呼、哈呼……”此人兩步切換為跑,跑的真快,沒多會兒超過了木器棚出來的一個考生。


    哈呼、哈呼……又超一個。這考生體力真強,一邊跑還能顧得上抹淚呢。他是上個考項成績最優的,被安排第一個進器物棚,他想著自己最擅長製竹、然後是製木,肯定要選最擅長的。


    【推薦下,野果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裏下載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唉,哪知道竹棚裏的模子幾乎全是組合模!


    如今想來,真該選第一組模子的……一組算籌,二百七十一根。


    當時他都沒思考就過去了,第二組模子……兩組算籌。他要是選,是不是傻?


    第三組模子……三組算籌。


    “啊!啊!”不回想了,越想越窩囊,他原地狠跺兩下腳,痛哭兩聲,繼續跑。從棚裏出來時,休息區已經在烹晚食,聞味像是肉羹哩。“啊呀!啊呀!”再跺兩下腳……氣煞人也!


    草編器物棚。


    王葛已製作完畢,將模子、器物全端給匠吏。


    匠吏先報模器名稱:“菱紋針線籠。”


    王葛……原來不是薰籠,是放針線的?裏麵墊上好看的帛布,確實是十分美而雅的針線籠。


    匠吏先驗外觀,底部起編時是否為四根草莖一組,再數一共幾圈菱紋,數對後,隔幾圈數具體的菱紋數量,最後是收口。


    “過所竹牌。”


    王葛已經解下來了,趕緊遞給對方。


    “考生通過。”匠吏記住她籍地、姓名。


    王葛接回竹牌,揖了一禮,繼續前行。下個器物架、下下個都空了,然後看到的是一大盤稻草繩。這是最原始、最粗糙的兩股製式的稻草繩。地上的材料除了幾捆稻草,別無其它,她見繩上全是撅出的稻草毛刺,趕緊舉手。


    巡吏就在丈外。“考生何事?”


    “我想問彷製此繩的最低標準,是整體粗細相差不大即可?還是我每次往裏加稻草的根數,必須跟此繩每段距離裏的稻草根數完全一樣?”


    “整體粗細不超過一分距,即算通過。”


    王葛的手立即扶到草繩上,因為第一個進此器物棚的考生通過了察驗,已經走過來。


    冬!


    揚名鼓槌響。


    “瓿知鄉,王葛,過。”


    冬!


    “縣邑南巷裏,盧……過。”


    盧姓考生很快就走遠了。


    王葛越發慶幸自己當機立斷。前方的模子要麽也難製、要麽早被選走了。她把草繩、材料都抱到製作區,還是選最靠近燈籠的位置。這時已能聞到飯香,看來休息區不遠了。不急,先搓草繩,大不了不吃。


    不過真的好香啊,莫非是肉羹?


    王葛先解開一捆稻草,拿出幾株往鼻子上一摁,好了,聞不到肉羹味了。


    兩股製式的稻草繩,別看粗糙,用處極多。凡是家裏種稻的農戶,基本都會用稻草搓繩。三株稻草為一股,每株的葉片相差一至二葉。合於手掌中順時針搓,注意,可不是隻用掌心搓,而是掌心(從接近手腕的位置)至手指並用。搓一截、揀三株稻草合進來。合的時候也得注意,一定要將合的位置懟齊。


    刺喇喇……


    刺喇喇……


    每一搓,都是這種動靜。


    搓一尺長後,她用一株稻草將首端捆了幾圈,掖緊,防止鬆散。搓了三尺後,用膝蓋夾住繩子,如此才能每搓一截、將這截拽到身體後頭。如果堆在身前,草繩就會在地麵和她掌心間支棱著,影響搓的速度和質量。


    刺喇喇……


    刺喇喇……


    她的手早在這些年的窮困生活、日複一日的各種草編練習中磨礪出來了。先是紮出數不清的小口,迎著光亮看,有時瞧的她自己都毛骨悚然。後來長了繭子、又搓破,傷口好了、再長繭子。


    慢慢的,她的雙手變成了這樣,不止骨節粗,還布滿了細小溝壑,掌紋裏黑黢黢的,在飛流峰的溫泉裏泡都泡不幹淨。


    可是這又怎樣呢?這些黑紋、粗糙,就是草編匠人的勳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