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一葷一素一點心,一道曆史一刻痕

字數:6224   加入書籤

A+A-




    何浣溪語氣不疾不徐,仿佛一道清風拂過,清脆悅耳的聲音落入人們的心裏。
    “一葷一素一點心,小小的菜品凝聚著中華民族上千年來的智慧,來曆悠久,背後更是有鮮為人知的典故。別看菜品普通尋常,但它們最早的曆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
    “一道菜品,就是一道傳承,一個曆史。它們之所以能夠走進千家萬戶,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富足美好的時代,現在請隨我一起走進它們的曆史。”
    何浣溪淺淺地喝了一口茶。
    放下茶杯時,杯底與飯桌碰撞,發出清脆的“噠”聲,頗有種拍案驚奇之感。
    可不驚奇嗎?
    就連網友都沒想到,這尋常的一葷一素一點心,在何浣溪的嘴裏,居然還有這麽一個“大身世”!
    “提起這道紅燒茄子,就不得不說一下茄子的由來。據說,原產印.度的茄子,狀如雞蛋,由東漢時期傳入到我國。在公元533年至544年間的《齊民要術》中,就有介紹怎麽種植茄子的方法。這說明在南北朝之前,茄子就已經從印.度引進過來,並開始種植了。”
    “茄子有很多別名,落蘇、紫菜、昆侖瓜都是它,其中我要跟大家講的是昆侖瓜,就連隋煬帝楊廣,也把這紫色茄子稱為‘昆侖紫瓜’……”
    “紅燒茄子,是一道地方名菜,此菜是素菜中的精細者,屬於浙菜係或東北菜,作為一道家常菜,它營養價值豐富,味道鹹鮮。最重要的一點是,容易上手。”
    何浣溪莞爾一笑,“想要擺脫‘廚房殺手’這個稱號的新人們,可以嚐試一下做紅燒茄子,應該會有驚喜。不管味道怎麽樣,起碼煮熟了就能吃,怎麽折騰都不會中毒。”
    【哈哈哈,感覺是為我準備的!】
    【今天我在學校裏吃的就是這道紅燒茄子!】
    【茄子真的很好,肉質飽滿,會做的廚師能把跟茄子有關的齋菜,做地跟吃肉一樣,我最喜歡吃蒜蓉烤茄子!】
    【茄子有一道菜色叫做的茄子煲啊,不知道你們吃過沒有,我經常吃。這道菜也叫做肉末茄子煲,但我媽不喜歡放肉末,喜歡放鹹魚,也是一道好吃的風味!】
    一道看似尋常又不尋常的紅燒茄子,被何浣溪介紹的高大上了起來,也引起了網友們天南地北的“攀比”。
    彈幕裏,網友各抒己見,將自己認為用茄子做出來的美味佳肴給說出來。
    這些菜品在他們心目中都是排名第一的。
    緊隨其後,何浣溪又介紹起了“東坡肉”。
    “東坡肉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發明的一道美食,而蘇軾號稱東坡居士,所以當地老百姓親切地將這道菜稱為東坡肉。”
    “相信這道菜由來的曆史典故,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元佑五年,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值梅雨時節,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是蘇軾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杭州的老百姓為了感謝蘇軾,過年的時候,紛紛抬豬擔酒來給蘇軾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狀,燒得紅酥軟爛,拿去分給老百姓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於是人們親切地將這道菜稱為東坡肉。”
    何浣溪話語一轉:“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曆史典故,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典故,但你們可知,蘇軾製作的東坡肉,其實早有來曆。在最先開始,這道菜不叫做東坡肉,而叫作‘回贈肉’。”
    【沒有聽過啊!】
    【為什麽會叫回贈肉,難道是因為這道菜被蘇軾送回去給老百姓吃,所以叫做回贈肉嗎?】
    【雖然沒有聽過回贈肉的故事,但我覺得蘇軾肯定很早就知道怎麽煮東坡肉了,總不可能村民將豬送過來之後,他忽然靈光一閃,想出來的吧?】
    何浣溪抽空看了眼手機,主要是看彈幕。
    她道:“已經有人猜出回贈肉的意思了,沒錯,回贈肉就是蘇軾回贈給老百姓從而得名。相傳在熙寧十年,蘇軾赴任徐州知州,當地大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身先士卒率領禁軍營親自抗洪,跟全城老百姓一同築堤保城!”
    “這一抗洪,就奮戰了七十多個晝夜,終於保住了徐州城,百姓們無不歡呼,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百姓共存亡的好知州,於是贈送豬肉。”
    “蘇軾指點家人把豬肉燒製成了紅燒肉,回贈給參加抗洪的老百姓,引為一樁美談,於是稱這道菜為回贈肉。”
    何浣溪輕酌了口茶水,慢慢道:“後來在元豐三年時,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自己開荒種地,把此地稱為‘東坡居士’,又親自動手將烹飪紅燒肉的經驗寫進了《食豬肉詩》中,但在當時並沒有多少名氣。”
    她風趣幽默地攤手,“接下來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後來蘇軾重新返回杭州任知州,帶領老百姓抗洪,這一次,‘東坡肉’舉世聞名。”
    【我是徐州人,主播說的是真的,城裏還有專門的蘇軾故居呢!我們這兒都不叫“東坡肉”,叫“回贈肉”,這是我們徐州的“東坡四珍”之一!】
    【蘇軾跟洪水真有緣分,兩次都抗洪,兩次都得老百姓贈肉。】
    【小籠包又有什麽曆史典故,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了!】
    何浣溪做吃播,跟其他主播真刀真槍擼起袖子吃不一樣。
    其他主播走的路子,那叫“現身說法”。
    何浣溪走的路子,那叫“隔山打牛”!
    看似是在做吃播,其實是在講故事。
    另一方麵,她在講故事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展示菜品。
    不得不說,節目組為了這次直播,可謂是煞費苦心、別出心裁了。
    飯堂很普通,但細節處處不普通。
    做吃播,最重要的是打光與鏡頭。
    節目組大手筆地直接運用攝像頭3D環繞技術,打光也特意讓每個飯桌頭頂都有一豎燈光,可以讓主播用遙控器調節角度,確保光能打在飯菜上。
    何浣溪的直播間裏。
    色彩靚麗飽滿的美食,仿佛還咕嚕咕嚕地冒著熱氣。
    溫柔的主播用輕柔的嗓音,將菜品背後的故事緩緩訴說。
    不知道其他網友是什麽感覺,反正待在這裏的網友,都感覺自己餓了!
    【越看,越聽,越餓!】
    【食欲大增啊,明明主播沒有動口,但我就是被帶起了食欲!】
    【現在就下單一份紅燒茄子和東坡肉!】
    何浣溪的直播間,原本從排名第五掉到了排名第十。
    但隨著她的講解,人氣又緩緩來到了第五位,已經跟第四位非常接近了。
    看其他主播的吃播,很俗,接地氣。
    但看何浣溪的吃播,給人感覺很高雅,很美好。
    一道平平無奇的菜品,原來也有如此高光的時刻。
    正如何浣溪開頭所說的那樣——
    一道菜,便是一道傳承。
    何浣溪淺酌了幾口茶,潤了潤嗓子,悠悠講解著“小籠包”的曆史典故。
    “小籠包,別稱小籠饅頭,是我國著名的漢族傳統麵點小吃,最早出現於清代同治年間的江蘇省常州府一帶。它的曆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類似的“灌湯包子”流傳至今,產品具有皮薄透明、鹵汁豐富、蟹香撲鼻、肥而不膩等特點……”
    說完了它的曆史由來,也追溯完了小籠包的前世今生。
    何浣溪的重點,放在了現代的趣聞裏。
    她眼裏浮起一抹流光,恍如一汪動人春水,“提起小籠包的海外出口,不得不提的就是西班牙。”
    “剛開始,我國有移民在西班牙經營華國餐館時,小籠包在西班牙菜單上的名字叫做‘中心加肉的華國麵包’,美味可口,很受歡迎。”
    “後來,隨著大量移民進入西班牙,華國餐館越開越多,小籠包便成了每家華國餐館必備的主力食品之一。那時候,小籠包被寫成了‘小龍’,西班牙菜單上的注釋更絕,叫做‘加華國龍肉的小麵包’。”
    “再後來,餐館大膽進行改革,直接變成了:華國的龍麵包。”
    “漸漸地,小籠包不再是小籠包,而是變成了小龍包,馳名國外,聞名四海,無疑成為了小吃中的出名食品。”
    【小籠包在國外居然這麽受歡迎,完全想象不到啊!】
    【厲害了,平平無奇的小籠包居然是加了龍肉的麵包!】
    【哈哈哈,翻譯鬧出來的笑話,竟然成為了經典。】
    【主播會說話就多說點,想要在聽多一點,感覺好自豪!】
    【小籠包真的隨處可見,隻是我沒想到它居然這麽火……】
    不知不覺間,何浣溪的直播間熱度擠入了前三,排在第三名!
    許多主播一直有在觀察榜單,發現榜單的變化後,忍不住朝著何浣溪的方向看去。
    她們無比納悶:也不見何浣溪賣力地吃啊,為什麽那麽多人去她的直播間?
    有的主播距離何浣溪比較近,本來做吃播好好的,到了後頭都沒吃了,豎起個耳朵來,悄悄地聽故事。
    主播明小桃就坐在何浣溪隔壁,小聲讚歎道:“原來小籠包有這樣的典故啊,我從小就喜歡吃小籠包,我是吃龍肉長大的!”
    【主播暴露了,做好你的吃播,別偷聽!】
    【就是就是!】
    明小桃眼睛一轉,小聲地說:“噓,你們別出聲,免得被節目組認為我在劃水,我明明吃得很認真,隻是何主播說話的聲音太好聽了,把我心神都給吸引住了!”
    靠著蹭何浣溪的熱度,明小桃的直播間也漸漸開始熱鬧起來了。
    網友們互相跳來跳去,口口相傳。
    不一會兒,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個主播成了何浣溪的迷妹。
    自己的吃播都顧不上,隻想要聽何浣溪講故事。
    網友們好奇之餘,紛紛前來打卡。
    這一波,讓明小桃的直播間熱度也上升了幾名,處於中上層。
    羅晶晶所在的直播間裏。
    她看見何浣溪的熱度已經上升到第二名了,有可能威脅到她第一名的位置。
    她眼眸微垂,看著滿屏的彈幕,剛好有個彈幕劃過——
    【你們看了何浣溪的直播間嗎,她講故事好好聽!】
    羅晶晶眨著大眼睛,裝作好奇地問:“何浣溪主播嗎,她不怎麽跟其他人溝通,原來這麽會說故事嗎?”
    這一句看似無心的話,卻被許多網友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