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麻黃拾珍

字數:8145   加入書籤

A+A-




    1.龔子夫經驗大汗、痹證用大劑麻黃取效
    麻黃發汗、麻黃根止汗之說,幾乎盡人皆知,“有汗不可用麻黃”,亦成為戒條。而大汗用重劑麻黃取效者亦有之。龔子夫老中醫曾錄江西名老中醫姚荷生一醫案,感觸頗多。姚氏於抗戰期間曾遇一四十餘歲病人,男性,常近酒色,炎暑外出經商,中途步行,雙足灼熱難忍,於清溪中欣然洗濯,頃刻間腳痿不能任地,遂抬回家中,延姚診治。見其榻前堆置毛巾甚多,頻頻拭汗,尤以下肢為甚,但雙足不冷,亦不惡風,口微渴,脈尺沉、稍欠流利。
    姚老根據季節、病史判斷其屬於《內經所謂“濕熱不攘”“著則生痿躄”者無疑。但據大汗、脈尺沉以及病人的生活史,當兼有腎虛。以苓桂術甘湯合二妙散化氣行濕兼清熱而不礙正虛之法,自以為考慮周全,私心竊慰。誰知病人連服6劑,僅汗出稍減,足痿毫無起色。病人焦急難耐,欲請“草藥郎中”診治,但此醫常以猛藥治療頑疾,又未敢輕易領教,故而拜托姚老主持判定。姚老自忖無能速效,半出虛心,半出好奇,不得不於另室窺之。
    未幾,草醫果來,一見未及問病,即指病人腳曰:“你這是冒暑趕路,驟投冷水得的。”姚歎其診斷之神,聞其不但確有把握治愈,並刻期3天下床行走,更覺得有觀其處方之必要。見其藥用滿紙,幾達二十餘味,反複玩味,似不出麻黃)杏仁)苡仁)甘草)法。另草藥外敷未見寫處方。病人見處方後,對麻黃用至2兩深有顧慮。
    草醫有所察覺而申言:“照本意要用4兩,你們害怕,今用2兩絕不可少。”為此,病人堅稱姚老如不做主,絕不進服。姚老根據現場見聞,再三考慮,該草醫既然認識本病的發病原因,用藥又無原則性錯誤,況大汗用麻黃《千金方早有先例,但恐萬一大汗亡陽,囑其預備參末,以防不測。
    病人聞之,認為有備無患,立即進藥,與此同時也敷了草藥。服藥後大汗頓減,下床行走,一如預言。姚老歎服之餘,隻有暫時歸功於無法探詢之外敷草藥。
    誰知不久,氣候更加炎熱,居室主人之姨妹,素業冒暑營生,突遇暴雨,兩腳痿廢,其子背負登門求診於姚老。亦見其汗出淋漓。侖促之間,乃授前例而用之麻杏苡甘湯合三妙散麻黃連根節用量僅24克)一劑,翌晨病人即能步行複診,取效之速,超出前例。細思本例與前例比較,起病為短,但並未使用外敷草藥,可見原以為歸功於外敷草藥,其實未必盡然。現在雖時隔四十餘年,姚老對此仍念念不忘。
    汗出有虛實之分、閉脫之異,凡表虛自汗、陽虛自汗、陰虛盜汗以及一切脫證的自汗,麻黃當在禁例。上述兩個病例,凡遇暴熱暴冷使人體經絡、腠理驟然閉阻,以致邪正相搏過甚,內閉已極以致汗出淋漓,這種汗勢出之較猛,通過大劑麻黃使經絡腠理之閉阻得以疏通,從而汗出自止。或許有人問,閉證多無汗,何以反汗出?龔老認為閉證有輕重緩急之分,如屬驟因劇烈刺激者多為重閉證。物極必反,內閉過其,正邪相搏,故反汗出。因此,辨證必須明病機,才能達到審證求因、審因論治的目的。
    指月按:大凡暴冷暴熱會導致身體百脈閉塞,疼痛加重,所以這時速用麻黃,既走足太陽膀胱經,又善入肺,肺主治節,膀胱主表。這樣打開皮毛肌表,與天地相通應,痹痛自安。故病人服藥後,無汗者汗會出,汗多者尿量也會增大。用這種發表通裏之法,治療腰痛,堪稱一絕。
    所以民間有草醫郎中治療急性腰扭傷或腰腳痹痛,行走不利,但用西藥安乃近加中成藥安胎丸,或者用感康加六味地黃丸,更或者用退熱散加腎著湯,皆能應手取效。這裏雖然沒有用麻黃,但用發汗之理來解除身體痹痛的思路卻是一致的。因為風寒濕為百病之因,痰飲、瘀血乃病理轉歸,故《藥性論曰,麻黃善治頑痹,以其能開腠理。
    《儒門事親載,諸風寒之邪,結搏皮膚之間,藏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腫癢拘攣,可汗而出之。故臨床常以麻黃為君與桂枝、秦艽、威靈仙、薏苡仁等藥為伍,用於風濕痹證、類風濕關節炎及坐骨神經痛,常獲汗出痛減之效。此乃取麻黃疏通透達,使肌表經絡之風寒濕隨汗而解矣。
    2.雷仕卓經驗
    曾親見一處方,方中麻黃生用量達50克,詢其曰該方為祖上所傳,專治風寒濕痹,麻黃一藥用量曾達100克之多,聞者咋舌,然其方確乎神效。
    魏某,男,52歲。主訴下肢痿軟,無力行走,多拄杖勉而行之,時感疼痛,尤以陰雨天為甚,病程纏綿達2年之久。該醫者遂擬一方:麻黃50克,桂枝50克,血竭5克,白芷10克,製川烏、草烏各10克,川牛膝10克,熟地黃10克,製乳香、沒藥各10克,黃芩10克,當歸10克,威靈仙10克。每日1劑,研末吞服,早、晚各一次,服藥10餘劑後,病人即愈。現隨訪近一年,行走如常,疼痛全無,且工作多個月了。
    麻黃生用發汗力強,醫家一向慎之,然本方中麻黃不具發表的作用,而具溫經通絡、祛風除濕的作用。《外科證治全生集有“麻黃得熟地則通絡而無發表之功”之論,《金匱要略中也載“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其諸多方中也常入麻黃,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疼痛,可明顯提高止痛作用。就此方而論,麻黃性溫能通,辛能散寒,故具溫通經絡、祛風散寒之功,對風濕痹阻所致疼痛,行之有效。
    總之,方中不拘古法,大膽新奇,用麻黃50克,合用熟地黃10克,使麻黃失去發表之功,獨奏活血通絡、祛風除濕之效。諸藥合用,直達病所,共建奇效。
    指月按:麻黃得熟地黃,一個順其性,一個養其真,這樣麻黃陽動,有熟地陰柔以助之,熟地滋潤有麻黃通達以敷布之。可謂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陰得陽生,則泉源不絕。二者祛風邪能養陰液,通經絡而不耗正氣,可謂相得益彰。故曰,熟地得麻黃,則補血而不膩膈,麻黃得熟地,則通絡而不發表。
    3.於己百經驗
    治療小兒遺尿,考慮患兒常有睡後不易叫醒而尿床的實際情況,同時受到麻黃湯興陽不睡副作用、別稱“還魂湯”的啟發。所以治療小兒遺尿時,在辨證處方的前提下,常常加入麻黃湯之主藥麻黃10克,桂枝10克,以充心陽,健元神,往往能取得非常顯著的臨床效果。
    指月按:麻黃治遺尿,取其通陽化氣,隻要陽氣宣通,神誌輕靈,自然其尿不遺,因為遺尿一方麵是膀胱氣化不利,另一方麵是神不禦氣。
    用麻黃配桂枝,一方麵可以助膀胱氣化,使開合有度,其尿不遺;另一方麵可以宣開心肺氣機,使神能導氣。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心神控製膀胱的能力,在有尿意時能夠醒過來。
    4.李文旭經驗
    麻黃發汗、平喘、利水,其餘由此旁通,至於治療尿失禁,方少見。筆者的應用傳自先父,先父傳自其師,其師如此記述:“至若年老下元虧脫,小溲欲禁難止,參、芪乃為君臣,桃、紅偶或佐之,蓋氣其必虛,血未必瘀也……添用麻黃,乃下人所授,非為開肺而設;更用龍齒,因他醫得效,複以臨證驗之。其方可取,其理難窺,理固有理,未之知耳。臨證屢見奇效,增損終成定方。”他的定方稱製泉湯,有歌訣記述,其組成:
    人參益智同焦術,龍齒台烏與炙芪;
    更用升麻升且引,麻黃錢半有玄機。
    指月按:尿失禁和遺尿是膀胱受損不同程度的表現。老年人陽氣下陷,尿往往不容易控製住,所以要用人參、黃芪、白術、升麻升舉陽氣之品治其本,有補中益氣的思路。因為《內經說,中氣不足,大小便就會控製不住。
    同時用烏藥、益智縮泉丸的思路治其標,以縮其尿。最後龍齒能安神,麻黃通陽氣化,皆可以加強神主導五髒的功能。因為神能導氣,氣能攝津液。這樣神強氣足,所以尿液開合有度,而不至於失控。
    5.《神農本草經: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指月按:麻黃空心走表,何以能破癥堅積聚?原來麻黃一方麵能宣肺通氣,另一方麵還能活血化瘀,這點鮮為人知。
    所以《外科證治全生集裏用陽和湯來消散陰疽、痰核、流注、結塊等各種積聚凝血之病,方中就用到麻黃來通透積聚。同時指出麻黃配合熟地黃能暢通絡脈,而不會發表大汗。這樣五髒元真通暢,積聚自散。
    6.王琦經驗
    王氏早年見葉橘泉先生治風濕痹痛推崇五積散,雲其散寒止痛效果極佳,乃緣於方中有麻黃。後王氏執教《傷寒論講麻黃湯,“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麻黃湯中之個症狀中痛症竟占其半。《金匱要略麻黃加術湯治外感寒濕,一身煩疼,對麻黃止痛認識更深。以後凡遇風寒痹痛、寒凝子痛等症嚐予麻黃10克止痛,效果立顯,但其時認識隻在散寒溫經止痛一層。
    對麻黃入血分治頑痹是後來逐步認識的。唐《藥性論言麻黃“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千金方亦載其“治頑痹,四肢不仁”,金元《日華子諸家本草雲麻黃能“調血脈,開毛孔皮膚”,則從理論上做了解釋,至此認識又深一層。
    麻黃破血滯、化痰凝為認識之第三層,此乃王氏隨江韻樵老中醫診治外科病證時所學。江老先生對陰疽、流注、鶴膝風嚐用陽和湯,多獲效機,言其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對麻黃之用所言極明:“輕揚上達,無氣無味,乃氣味中最輕者。故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痰凝積血之中,凡藥力所不能到之處,此能無微不至。”麻黃在外科上的運用功不可沒。
    《外科正宗七星劍湯治療疔毒走黃,麵腫如鬥,神識昏憒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膿毒敗血症),確能逆流挽舟,江老對此亦治驗頗多。此後對前賢用麻黃治外科病證愈加留意,如《劉涓子鬼遺方常配麻黃治金瘡折傷之證,《醫學心悟《瘍科心得集用麻黃膏治療疥癬、風癩。《驗方集用麻黃治風疹膚癢等。
    麻黃在婦科運用,曆代醫家亦多所論,如《神農本草經謂本品“破癥堅結聚”,《本草綱目言其治“產後血滯”等,皆從本品主血分立說。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因其用麻黃,曆代注家多把本方解作“解表退黃”之劑,而《傷寒論原文是“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顯然與原意相悖,其產生曲解的原因是將麻黃視為解表專藥而忽略了入血分的功能。
    20世紀70年代,王氏隨嶽美中老先生臨證,見其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慢性腎炎,思路獨特,將其醫案附後:姬某,男,45歲。患慢性腎炎,苔黃膩,脈大而數。8年前因濕疹後所得,現仍時出時沒,尿檢蛋白+++),紅細胞25~30hp,管型+),診為濕毒內陷,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祛濕毒麻黃6克,連翹12克,赤小豆24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薑9克,桑白皮9克,大棗4枚),服4劑未有汗,麻黃加至9克,得微汗,服至10劑,濕疹得減,乃漸至消失,尿蛋白++),紅細胞1~15hp。綜上所述,麻黃除所熟知宣肺平喘之作用外,其蠲痹止痛、入血破滯之功亦當加以應用。
    指月按:《內經曰,諸竅易閉。又曰,陽氣虛則九竅不利。這些孔竅閉鬱,就會疼痛。所以可以用麻黃開竅以止痛,但前提是正氣不能過虛。過虛則徒開無益。民間有個斬毒劍湯方,藥物僅麻黃、紫花地丁、一枝蒿三味,治療瘡毒疙瘩,屢有效驗。既可外用,亦能內服,能迅速開表敗毒,使瘡毒從裏到外瓦解開。這是開表解毒法的代表。
    7.甄紹先經驗
    甄氏治療濕溫、臌脹等病,屬濕濁久羈不去者,常加麻黃,屢收桴鼓之功。如治一濕溫病,男,38歲。經用西藥十餘日,病無轉機,乃求診於甄氏。證屬濕重於熱,初以藿樸夏苓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服藥1周,熱退身涼,病情緩解,但胸悶、脘痞、心悸不除,納呆,大便幹結,體倦肢怠,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白潤,脈濡緩。原方加麻黃6克,水煎服。用藥2劑,諸症若失,囑再進2劑,病告愈。
    指月按:善治者治皮毛。麻黃既能上開皮毛,又可以下通水道。濕邪之去路,不外乎從“窗戶”和“下水道”兩方麵走。所以治療濕病,稍用麻黃通宣理肺,使水濕能下輸膀胱,這樣水津四布,五經並行,其愈更速。
    8.肖國士經驗麻黃遞增治寒翳
    1968年春,肖氏遇一李姓老人,因患目翳前來門診求治。自訴:20年前,在四川患過此病,經某醫投大劑麻黃內服而速愈,深信麻黃治翳之功。看過幾家醫院,請求開麻黃都被拒絕,再次請求開麻黃內服。言詞懇切,不可不信。經查看眼部,翳色深沉,白睛暗赤紫脹,且伴有畏冷、頭痛、身痛、脈沉等症狀,確為宜用麻黃發散之寒翳。
    當即選四味大發散加當歸尾、赤芍以活血;蟬蛻、木賊以退翳。投以常量,麻黃用9克。連服3劑,無不良反應。仍投前方麻黃增量到15克,又服3劑,仍無不良反應,自覺疼痛減輕,查看翳障較前縮小,白睛暗赤大減。仍投前方,麻黃增量到24克,連服2劑,病人自覺胸中有些不舒,頭稍昏,但畏冷、頭痛、身痛等症狀已消失,翳障繼續縮小,白睛暗赤基本消退。再減為常量,連服5劑。除黑睛留有薄翳外,其他症狀全部消失。
    指月按:人之年老,陽氣不足,故《內經曰,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泣涕俱出矣。所以老年人容易眼花耳鳴,鼻不聞香臭,嗅覺、味覺減退,上麵七竅不靈,下麵前後二陰二竅容易有痰濁、瘀血擋道,故出現前列腺增生或腸道息肉。
    眼睛就像汽車前麵的玻璃,如果被寒濕氣霧遮擋,就容易看不清前路,必須陽氣充足,氣霧得化,玻璃才會清晰。所以這四味大發散裏用麻黃,不單開毛竅,更開人體九竅,麻黃不僅能開毛孔,也能開鼻竅、耳竅、眼竅。
    所以風寒濕蒙蔽、陽氣不足的眼疾往往少不了麻黃。唯有散其風寒濕,再配合當歸、赤芍,使血脈流暢,蟬蛻、木賊草中空善通,這樣眼睛才恢複得快。
    四味大發散,原載《眼科奇,由麻黃、細辛、槁本、蔓荊子組成,可治眼目風寒目翳,更可廣泛運用於治療周身風寒濕閉表諸疾,非獨治眼也。
    9.鄧全四經驗麻黃有通便之功
    鄧氏在臨床中體會到麻黃有通便之功,配伍他藥可治療便秘。如治董某,男,80歲。10年來大便秘結,每次服用西藥果導才能緩解。近期服用多種中西藥,效不顯,食欲減退,脈大無力,舌紅苔薄白水滑。藥用:麻黃25克,白術20克,杏仁15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服。服3劑大便通暢。每次便秘,投用此方即效。
    白術、杏仁、甘草,三味藥雖能治便秘,但在臨床中不用麻黃、隻用這三味藥,療效不顯著,有個別病人還出現胸悶感。特別是老年體虛,肺失宣降,氣化不足,津液不能潤大腸,瀉下之藥不可用。使用此方每能獲效。鄧氏長期用於臨床,未見一例汗出不止,確為實踐經驗。
    指月按:麻黃通便,病人應該是肺氣閉鬱的便秘。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閉鬱則腸氣不通,開其肺鬱,腸腑自通。有個病人經常在空調房裏工作,容易反複感冒,還有長期習慣性便秘,每每便秘厲害時,便買幾包感冒藥吃,便秘就好了。含有麻黃的感冒衝劑居然成了他的通便良藥。說明表氣閉鬱的人開表便是通裏。同時麻黃不僅把肺表的汗水發出去,它更能由裏向外把濁陰發出去,而通便也是一種發濁陰外出的方式。
    10.吳兆祥經驗產後慎用麻黃小議
    產婦麻黃不可輕用誠然也!產後氣血虧耗,百節空虛,真元未複,不可見有寒熱,不細詳辨即投發散之劑——麻黃之屬,致元氣受損,汗出而寒熱不退,變證四起,以致不救。
    50年前,拙荊時年27歲。產後1周微感風邪,發熱惡寒,身痛倦怠。時值吾兄弟二人均不在家,聽其阿叔訓蒙出身,略知方藥)給服麻黃、桂枝等2劑,藥後汗出淋漓而寒熱不退,體倦頭暈而動輒汗出,心煩不寐,渴不多飲。
    吾儕歸來後,目擊此狀,不勝驚駭,詢問以往,始知麻黃表散之過也,遂與桂、歸、芪、芍等益氣養血之劑,病勢暫緩。繼用養血溫陽、益氣培元月餘未見好轉,後又連連進藥。但總因元氣損傷太過,素體不甚強健,此愈彼起,病變百出,由虛而癆,而癆而衰,調理4年,終未能挽回為憾。故以詩句而概括之:
    產後寒熱體屬虛,養血滋陰不可無。
    雖感風寒五積散,煎加蘇葉並香附。
    速去麻黃並半夏,煎服一劑病成蘇。
    指月按:雖然《本草綱目講麻黃能治產後血滯,但如果正氣內虧,切不可輕用發表,必須扶助正氣,這樣正氣充足,自然能把邪氣趕出體外。正氣不足,正如人沒有力量,餓得走不動了,連武器都拿不動了,怎麽能夠上場禦敵。即使有再先進的武器,你也使用不了。
    所以必須先養精蓄銳,勿犯虛虛之戒。先哲曰:“產後元氣未複,尚須調養百日而愈。”故古人有產後禁汗、下、利小便之說。如《傅青主女科中言:“至若中虛、外感、見三陽表證之多,似可汗也。在產後而用麻黃,則重竭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