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氣滯加外寒怎麽辦?

字數:1996   加入書籤

A+A-




    碰到簡單的外感風寒可以一汗而解,碰到簡單的內傷食滯,可以一氣理順,消食化積。可如果既有風寒感冒,又有胸脘痞悶,胃口不開,這該怎麽辦呢?像這種情況最常見於小孩子。
    一個婦人,帶著她五歲的小孩子,敲開了竹籬茅舍的門。孩子都快一周沒胃口了,又怕冷打噴嚏,當感冒治,反複治不好。
    爺爺便問小指月說,為什麽發汗解表解不了風寒感冒呢?
    小指月笑笑說,食物要靠脾胃來運化,藥物也要靠脾胃來運化,脾胃運化不了,雖然把風寒趕出去,但肌表氣血上不來,感冒會很快回來。
    爺爺點了點頭說,《難經曰,損其脾者,飲食不為肌膚。當脾胃有食積,吃進來的營養消化不了。
    脾胃是周身氣血生化之源,它自己消化不了水穀,就沒有多餘的氣血供給五髒六腑、四肢百骸、肌表毛孔。所以肌表毛孔必然會為之開合失常。
    小指月點了點頭說,難怪一般解表散風寒的藥治不了他的感冒。
    爺爺便說,這就不是麻黃所能了。應該找一味藥,既能夠外散風寒,又能夠理氣和中。你想想用什麽藥呢?
    小指月一下子就反應過來說,非紫蘇莫屬。
    爺爺又說,那該用什麽方呢?小指月又說:
    香蘇散內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
    惡寒發熱胸滿悶,解表又能暢氣機。
    小指月不僅把湯方寫了出來,還把方歌像脫口秀那樣,很有節奏感地吟了出來。
    這樣以香附配合紫蘇,再加甘草、陳皮,組成四味藥的香蘇散,既能夠通過蘇葉表散外麵的風寒之氣,解開畏寒、頭痛、無汗的症狀,又能夠通過蘇葉配香附、陳皮來理氣和中,解開胸脘痞悶、不思飲食的中焦瘀阻症狀。
    所以這孩子吃了兩天藥,就胃口開、怕冷消,胃口一好起來,整個人就活蹦亂跳,喜笑顏開。
    小指月現在已經不單純是在學用一個理法治一個病。爺爺跟小指月說,疾病是複雜多變的,常常幾個病因相互糾纏在一起,診斷如同理亂麻,用藥如同解死結。你如果隻看到風寒束表,用發汗藥治不了,隻看到胸腹氣滯,用行氣藥也治不了,因為這都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隻見局部不見整體。
    你隻有既看到外寒束表,又看到內傷食滯,通過外解風寒的蘇葉,通過內行氣機的香附、陳皮,再以甘草這國老去調和,讓它們內外合作不打架,共同為身體服務。所以表邪解則寒熱除,氣機暢則痞悶消。
    這孩子便又恢複身心舒調,活蹦亂跳了。隨後小指月在小筆記本中記道:
    陳笑夫經驗紫蘇葉莖治療腹瀉。
    紫蘇葉除了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作為發散藥之外,還偏重於用來治療某些腹瀉如過敏性結腸炎),而收良效。這種腹瀉,在急性發病後,往往餘“毒”未清,常因飲食不節反複發作。遷延日久,遂致釀成慢性。
    引起發病的食物主要是海產品中的蝦、蟹、蛤類及某些魚。急性發病時,腸鳴,腹痛,腹瀉,嘔吐,並有惡寒發熱等。重用紫蘇葉莖30克,配陳皮10克,加焦山楂10克,焦麥芽10克,焦六曲10克,炒蒼術10克,薑厚樸10克,幹薑5克。本方以紫蘇葉莖為主藥,配陳皮,每方必用。一兩劑可獲顯效。但治療必須徹底,方可免於導致慢性。到了慢性階段,腹瀉時發時止,一日數次,夾有黏液,腸鳴,腹痛綿綿,食欲減退。治療用藥,仍以紫蘇葉莖30克為主藥,配陳皮10克。並可因證選用溫中、補陽、理氣等藥。獲效後,仍要耐心服藥,以固療效。用青木香3克,玉桔梗9克,懷山藥20克,蓮子15克,炒白芍15克,幹薑3克,甘草9克,紫蘇葉莖30克,陳皮10克,服至症狀全部消失。無論急、慢性腹瀉,紫蘇葉必須與莖同用,並須配陳皮。獲效後,必須忌口,由哪一種食物引起發病的,就忌哪一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