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字數:5275   加入書籤

A+A-


    “我去,哥們,你的嘴這是開過光吧。”
    “我……”
    其中一位新人用手堵住嘴。
    但。
    網雲新歌排行榜前三,卻是那麽的刺眼。
    另一邊。
    三首兒歌的出現,這讓雷神娛樂的“華海”也目瞪口呆。
    “不是查了青崖沒有發布兒歌嗎?”
    助手無比的尷尬,回道:“當時我們查了一下,青崖老師確實沒有發布新歌。”
    “那這三首兒歌是怎麽回事,難道他憑空變出來的?”
    “華總……”
    助手張了張嘴,不知道說什麽。
    很快。
    他知曉了答案。
    “華總,我明白了,青崖老師是在晚上的23點,這才發布新歌的。”
    “晚上23點?”
    華海有些不敢相信:“你是說,周日晚上的23點。”
    “嗯。”
    “那……”
    這會兒。
    華海不知道說什麽了。
    按網雲的規則。
    一般周一換榜時的榜單,他將參考周日一天的數據。
    所以周日下載量有多大,他就決定著周一換榜時的排名。
    所以。
    一般新歌的發布時間,都會放在周日的0點。
    這樣可以有一個積累的過程。
    所以。
    雷神娛樂的三位新人,其中有一位新人的歌曲,下載量已經達到了3萬。
    這個數據顯然非常不錯。
    可是。
    當知道青崖是在周日晚上23點發布新歌時,華海便知道為什麽天娛傳媒5位新人全軍覆沒了。
    人家隻用了1個小時的暴光,直接就超過了你24小時的暴光度。
    這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pk。
    “行,你回去吧。”
    華海點頭。
    按著腦袋。
    他不知道,明天該向老總怎麽交待。
    而就在這時。
    華海收到了一條短信。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短信是天娛傳媒王雪如發過來的。
    看到這條短信。
    華海有些抓狂。
    過了好一會兒。
    華海突然好像想明白了,笑著回了一條短信:“都一起死了,也沒啥意外的。”
    嗯。
    這一刻。
    華海總算想到了明天該怎麽向老總匯報了。
    ……
    “孩子他媽,文學報送來了嗎?”
    “送來了,這麽著急,當年上學的時候也沒見你這麽認真過啊。”
    “你看你,我這不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嘛。”
    這是普通家庭裏的一對夫妻。
    兩人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結婚。
    雖沒什麽大富大貴,但過得也是安穩。
    隻是為人父母,這會兒最大的希望都是放在孩子上。
    雖說他們的孩子也挺乖巧的,但學習就是有一些跟不上。
    特別是語文裏的作文。
    父親曾經用過許多的辦法,以此來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績。
    但收效甚微。
    直到後來。
    在與老師的溝通當中,他明白。
    其實作文這種東西,當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提升上去的。
    要想寫好作文。
    除了大量的閱讀之外,還得要有一種屬於自己的語感。
    語感是什麽東西?
    父親不是很理解。
    不過。
    當前一段時間父親閱讀文學報的幾篇散文時,他卻是稍稍明白了。
    爬山虎的腳,落花生,春,以及父親都能背誦出來的《荷塘月色》。
    這幾篇散文實在是太美太美了,而當他嚐試著讓兒子也跟著細讀之後。
    突然之間,他發現。
    兒子的作文水平提高了。
    或者不能用提高來表示。
    做為父親的他,在讀兒子作文的時候,卻是發現了,好像兒子真有那麽一絲語感出現了。
    當知道這一刻。
    父親激動的都要跳起來。
    但他還是忍住。
    所以。
    後來每一期文學報,他都不落下。
    但可惜。
    文學報雖好,但並不是每一期文學報都有陳易老師寫的散文。
    不過今天,他打聽清楚了。
    他問了編輯,陳易老師有一篇新的散文將會刊登。
    所以今天他也特別的期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麽一去不複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如今(現在)又到了哪裏呢?】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在前世1922年時寫的。
    當時恰逢五四風雷落幕,一眾文化青年遭受到了一係列的打擊。但就算如此,他們仍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而這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朱自清,亦在彷徨當中不甘心沉淪。他覺得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他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刹那都有他的意義。每一刹那在持續的時間裏,都有它相當的位置。
    朱自清先生在思想經過掙紮之後,他做出了決定。
    也許前方不一定有光明,但他堅決不願意停留在黑暗中。
    也因此。
    他在那個時候,寫下了這一篇《匆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麵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所以《匆匆》看起來寫的是匆匆。
    但他除了感慨時間流逝之外,更多的還是在時間的流逝當中發現生命的價值,以及希望。
    “大師手筆果然是大師手筆。”
    看著這一篇《匆匆》。
    父親情不自禁的朗讀了起來。
    盡管他可能並不清楚《匆匆》裏的背景。
    但是。
    在這一篇《匆匆》裏麵,他同樣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於時間,對於希望,對於人生的感懷。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麽一去不複返呢?】
    這是文章的最後一句。
    同樣也與前文首尾呼應。
    一口氣。
    父親全文讀完。
    腦海裏麵,他同樣是想著這一句話,我們的日子,為什麽一去不複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