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救齊國 鄭世子妙計抗北戎
字數:2090 加入書籤
書接上回,話說宋國內亂,流亡公子宋馮(ping)卻因此受益,回國繼承了爵位,成了宋國的新國君,曆史上稱為宋莊公。
因為宋馮在鄭國政治避難十年,如今既然回國當了國君,那麽宋國以前的對鄭齊魯等國敵對的政策就要調整,即位大典邀請了鄭莊公鄭寤生、魯桓公魯允、齊僖公齊祿甫參加,這三國國君也欣然前往宋國的稷城以實際行動支持宋馮擔任宋國國君。
慶典盛大自不必說,然後鄭齊魯三國國君各自回國。
話說齊國國君齊祿甫參加完宋莊公的即位大典,還在回國的路上,就接到戰報,說“北戎發兵來侵略我們齊國了,這次是北戎的兩位元帥大良、小良都來了,帶領一萬戎兵,已經攻占了齊國邊境的祝阿,正直逼曆城而來。”
齊僖公接到這樣的戰報,心中大驚,因為當時齊國的都城在臨淄,而祝阿是齊國的邊防要塞,在現在濟南市的西北,曆城是當時齊國的一個重要城市,在現在濟南市的東邊,現在濟南還有曆城區,都已經深入齊國境內,而且離國都臨淄很近了。
你說齊僖公能不慌嗎,趕忙催促隊伍加快行程,一麵派人向鄭、魯、宋三國求援,同時安排本國的將領公子元和公孫戴仲帶領齊國軍隊前往曆城迎敵。
還是鄭國最靠譜呀,鄭莊公剛回到國都,還沒來得及換身衣服呢,就接到齊國的求援。趕忙叫來世子鄭忽說“齊國是我們的盟約國,好幾次咱們的軍事行動齊國都積極配合,如今我們應該趕快出兵相救。這次就由世子帶兵前去,高渠彌作為副將,祝聃(dan)作為先鋒,就連夜出發吧。”
那邊齊僖公在曆城,見了星夜趕來的鄭國軍隊,也是非常感動,親自出城犒勞,並且和鄭世子鄭忽商量退敵之策。
鄭忽說“戎人都是騎馬或者徒步作戰,機動靈活,進退自如;不像咱們都是戰車作戰,雖然進退不夠靈活,但講究陣型,協同作戰,相互有照應;而戎人卻沒有隊形,更沒有協作,再加上他們性情貪婪,得勝了相互間不謙讓,失敗了相互間不救助。所以我覺得我們可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先讓他們取得個小勝,他們一驕傲,就會輕易進軍,然後我們派小股部隊再稍加抵抗,又假裝敗退,那戎兵必定來追,而我們的主力部隊就伏擊了。而他們遇到伏擊一定隻顧自己逃命,不會進行有組織的反擊,所以我們一定會大獲全勝。”
聽了鄭忽的戰略分析,齊僖公連連稱妙“妙呀,鄭世子此計甚妙,那麽我們齊國的軍隊在埋伏在東麵,遏製前方,世子帶領鄭國軍隊埋伏在北麵,到時在戎兵後方追擊。這樣咱們首尾夾擊,一定萬無一失。”
於是鄭世子鄭忽帶領本國人們前往預定的伏擊地點。
這邊齊僖公安排齊國大將公子元領兵埋伏在曆城東門外,另一員大將公孫戴仲帶領一支人馬誘敵,吩咐戴仲“隻許敗,不許勝,將戎兵引到東門外的伏擊圈中就算完成任務。”
分排布置完畢,公孫戴仲領兵開關挑戰,北戎元帥小良持刀躍馬,領著三千戎兵出寨應戰,雙方交戰大約二十回合,公孫戴仲開始上氣不接下氣,感覺氣力不支,便回車敗走了,但是並不進北關,而是順著城牆向東繞城而去。
戎帥小良不知是計,見公孫戴仲都被自己打敗了,那肯定得追呀,而去得全力追殺,另一位戎帥大良見小良得勝,也帶著其餘的戎兵一起跟著小良追擊公孫戴仲而去。
但是等他們追到曆城東麵,忽然聽到戰鼓響起,樹林後,蘆葦叢全是伏兵,向他們衝殺過來,像蝗蟲一樣,密密麻麻,衝在前麵的小良急忙叫到“不好,中計了。”
說完調轉馬頭就想跑,可是跟著他後麵的大良的後隊還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於是戎兵自己的人馬先相互衝撞了個亂七八糟,暈頭轉向。
這時齊國大將公孫戴仲和埋伏在這裏的公子元匯合,一齊又向戎軍掩殺過來。
大良讓小良在前麵開路,自己在後麵斷後,帶領著戎兵且戰且走,落後的戎兵被齊軍斬殺的不計其數。
好容易到了一處山穀,追擊的齊軍遠了,才能停下來喘口氣,肚子餓的咕咕叫,正想著埋鍋做飯,卻又聽見半山坡一陣呐喊,又一支隊伍衝了出來,為首一員大將高喊“鄭國上將高渠彌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