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楊勇廢立身已殞,楊諒驚聞欲起兵

字數:4988   加入書籤

A+A-




    楊廣展示了他的執著和浪漫。
    這個盒子大有講究,由楊廣親自用紙封口,並且親手書寫了自己的名字,鄭重地派專門送給宣華夫人。
    身處慌亂之中,宣華夫人不敢開啟,她不敢麵對未知的命運,以為是楊廣賜給自己自盡的毒藥。
    但在使者一再的催促之下,她隻能認命。
    當她打開盒子時,才發現盒子之中,隻有數個同心結。
    同心同理同情,夫妻同心,比翼雙飛。
    宣華夫人大怒,楊廣在他的父親楊堅,剛剛咽氣,屍骨未寒之際,竟然想行此獸行。
    但服侍她的宮人們,卻非常高興,因為,她們的性命終於保住了。
    她們一起逼著宣華夫人拜謝楊廣的恩賜。
    強弱勢殊,人在屋簷下,唯有低頭。
    當夜,楊廣蒸了宣華夫人。
    此處之“蒸”,不是一種刑罰,也不是把宣華夫人處死,而是指楊廣和宣華夫人發生了不正當的關係。
    溫香軟玉,隻是楊廣興之所致,他畢竟是一個大有抱負的君王。
    他還有更重大的事情要做。
    楊廣要想正式登上皇帝的寶座,還要經過一段血雨腥風的過程。
    楊廣,即將正式開啟他的時代。
    他麵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他離登上皇位還差一步。
    楊廣雖然控製了仁壽宮,但這隻是楊堅修建的避暑行宮,離京城大興城還有三百多裏。
    現在楊堅暴崩的消息雖然被掩藏,但百密一疏,終將口耳相傳,難免有泄露。
    京城還囚禁著廢太子楊勇,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如果敵對勢力利用楊勇,先行發動叛亂,局勢將不可收拾。
    楊廣具有非常的魄力,他立即召見了一個人,向他發布一道密令。
    那就是楊約,楊素之弟,也是楊廣奪宗之計的關鍵人物之一。
    楊約得令之後,立即快馬飛馳進入京城,他幹脆利落,做了三件事。
    一是將京城防務,全部換上己方掌握的可靠的軍事力量,控製大局。
    二是宣布了一道楊堅的假敕書,縊殺廢太子楊勇,以絕後患。
    三是宣布楊堅的死訊,太子楊廣順利在仁壽宮接位,定下君臣名分。
    三下五除二,大局已定。
    楊約這幾下如教科書般的操作,贏得了楊廣真心的稱讚,他對楊素說:“令兄之弟,果堪大任。”
    於是,楊廣繼任大隋皇帝之位,他就是隋煬帝。
    但天下之大,並不是每個人都對他心悅臣服。
    至少他的五弟,漢王楊諒就覺得他這個皇帝之位,得來不正。
    楊諒有理由不服氣。
    當年楊堅分封五子,除了太子楊勇居於京城輔政外,其餘四子都被分封到帝國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地區。
    楊堅的原意是想借鑒當年北周的敗亡教訓,當年楊堅驕詔輔政時,北周宗室的力量過於薄弱,無法對抗他,因而被他白白撿了個便宜。
    鑒古知今,楊堅將自己另外四個兒子全部封於強藩重鎮,以捍衛楊氏的天下。
    但京城外藩之間,遠隔千裏,難免發生些不可預測的事情。
    於是,漢王楊諒,作為並州總管,他和楊堅私下裏,就有了一個約定。
    這是一個楊堅征召楊秀的雙保險。
    “若璽書召汝,敕字傍別加一點,又與玉麟符合者,當就征。”
    現在楊堅死於非命,楊廣無從得知他們的秘約。
    但楊諒居天下精兵之處,為了防備可能出現的叛亂,楊廣必須要將其調離。
    現在就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楊堅已死,需要楊諒進京奔喪。
    當楊廣的使者屈突通,帶著敕書征召楊諒時,楊諒心中大驚,敕書之上,少了那觸目驚心地多出來的一點。
    京城出大事了。
    楊諒立即威逼屈突通,想讓他說出實情,但屈突通雖然名為“以屈為通”,卻是個硬骨頭,竟然完全不屈服。
    楊諒沒有從他身上得到任何有價值的信息。
    這更加可怕,事情已經非常明顯。
    楊諒決定自保,他決定起兵造反。
    但他需要為自己贏得時間,楊諒隻能放屈突通回京城複命,如果扣押屈突通,那京城可能很快就會派兵征伐。
    也許,這才是屈突通敢於抗爭的本錢。
    楊諒其實早有不臣之心,楊堅對此也知之甚深,這起緣於楊諒的一封奏表。
    楊諒坐鎮晉陽,身為並州總管,自山以東,至於滄海,南距黃河,五十二州,都屬於他的地盤。
    楊諒的主要任務是抵禦突厥的寇邊,這項工作,他大體上完成得相當出色。
    但軍無常勝,楊諒有一次遭遇了重大的失敗,按照隋朝的法律,將帥將被追責,解任職務的軍將,多達八十多人。
    他們都需要被流配到,遙遠而蠻荒的五嶺之地。
    這些軍將,是楊諒的根本,是他的嫡係,也是他力量的源泉。
    於是,楊諒上書楊堅,請求留下他們。
    楊堅接到奏書,大怒著回複楊諒說:“爾為藩王,惟當敬依朝命,何得私論宿舊,廢國家憲法邪!嗟乎小子,爾一旦無我,或欲妄動,彼取爾如籠內雞雛耳,何用腹心為!”
    楊堅已經隱隱感覺到楊諒那顆躁動不安的心。
    但北邊突厥之患並未根除,並州依然需要宗室藩王,也需要強兵猛將。
    在這件事情上,楊堅應該在某種程度上向楊諒妥協了,至少給楊諒留下了一些真正的心腹。
    但塞翁得馬,安知非禍,這也等於是給楊諒掘墓。
    楊堅並沒有看錯楊諒,楊諒確實有反心,二哥楊廣成為皇太子後,他心中更加不服。
    他的大哥楊勇,無故被廢,四哥楊秀,也在政治鬥爭中,被幽囚至今。
    他了解楊廣,他這幾個哥哥的命運,總有一天會輪到自己。
    要想改命,就必須逆天造反。
    楊諒必須依靠自己。
    這是一種無奈,但也是一種無法避免的悲哀。
    於是,楊諒借口防備突厥,在全境之內,大規模征發工役,繕治器械,招集亡命之徒,竟然蓄養了一支幾萬人的私人武裝。
    他的二大謀士,一是來自於南朝陳國的王頍。
    他是南朝名將王僧辯之子,王頒之弟,將門之後,精通兵法,頗多謀略,以將相自許。
    王頍是一個傳奇人物,他二十歲時還在社會上行俠仗義,遊蕩不知學習,後來為王頒斥責,才大徹大悟,發憤立誌讀書,晝夜不絕。
    天才總會橫空出世。
    王頍大器晚成,竟然成為當世大儒,先秦諸子之書,無不熟讀,尤其喜歡讀些世人所認為的偏門書籍。
    因而,他似乎成了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奇人,世人稱其博物
    同時,他又熟讀兵書,頗有縱橫之誌,自謂文武全才,每以將相自許。
    他是楊諒的主要心腹謀士,楊諒起事之初的諸般大計,大體出自其手。
    可惜,王頍雖然才名重世,卻不得明主,楊諒空有造反之心,卻無用人之能,以王頍大才,空懷悵恨,何得不敗?
    正如在生命的最後,王頍走投無路時,對他的兒子,說出了對自己的評價和自許。
    “吾之計數,不減楊素,但坐言不見從,遂至於此。”
    楊諒的另一個重要心腹,是南朝名將蕭摩訶。
    他們二人,都是當世大才,又真心輔佐楊諒,如果楊諒能善用他們,或者尚有和楊廣相抗衡的機會。
    非常可惜,楊諒作為統帥,有士,有將,有兵,卻都不能人盡其才,有而不能用,等於沒有。
    楊諒終歸沒有做帝王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