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伏允再逃渾國滅,張掖首度銀花開

字數:4713   加入書籤

A+A-




    隋軍第一次遭遇失敗。
    在車我真山的戰鬥中,隋軍欺負吐穀渾兵少,前鋒張定和竟然不披鎧甲,衝鋒陷陣,被吐穀渾伏兵射殺。
    但這並不能改變戰局的走向,這股隋軍的次將柳開建,接過指揮權後,輕鬆擊殺吐穀渾幾百戰士。
    但伏允的目的達到。
    吐穀渾名王拖住隋軍主力,已經為伏允贏得足夠的逃跑時間。
    再堅持戰鬥下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於是,吐穀渾名王率領部落十萬男女投降隋朝。
    隋軍如夢方醒,此戰最主要的目標人物,竟然從天羅地網中悄然溜走。
    伏允沒有伏法,就很可能東山再起,這次戰役,也很難說是徹底成功。
    窮寇必追。
    楊廣沒有猶豫,他下達了追擊到底的命令。
    事實證明,在流動中作戰的伏允,展現出了驚人的實力和影響力。
    他剛跳出隋軍的包圍圈,立即聚齊了一支有足夠戰力的軍隊,並且,擊殺了追擊他的隋軍大將梁默和李瓊。
    但隋朝的軍力,讓伏允望而興歎。
    一軍滅,更多的軍隊尾隨而來。
    好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後繼追擊伏允的軍隊,一路之上,緊追不舍。
    戰爭就是一種消耗戰,幾次戰鬥之後,伏允的實力不斷被消耗,且戰且走之際,隋軍已經追躡伏允,到了吐穀渾的王城。
    伏俟城,遙遙在望,但伏允已是強弩之末。
    伏允遙看那矗立的王城,他知道,很長時間之內,那將再也不是他的家。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伏允夢想再象往日一般,當對手退卻之後,他還是吐穀渾永遠的王。
    但現在,伏允隻能如上次一般,再次率領心腹,拍馬逃往偏遠地區黨項的地盤,尋求庇護。
    吐穀渾之戰基本結束。
    楊廣來真的。
    他在吐穀渾的故地設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沫四郡。
    這四個郡,實際上包括了原吐穀渾的領地,作為一個國家的吐穀渾,事實上已經滅亡了。
    “其故地皆空,……東西四千裏,南北二千裏,皆為隋有。置郡縣鎮戍,發天下輕罪徙居之。”
    楊廣將吐穀渾納入了隋朝的版圖。
    這是不世之功,是楊廣時代全盛的武功,對於青海地區實際上的郡縣統治,其意義非常深遠。
    後世都將在楊廣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而望得更遠。
    楊廣除了吞並吐穀渾的土地,遷徙漢族居民,入駐其地戍守外,為了加強統治,他還開展了傳統的屯田活動。
    這是一種軍政合一的製度。
    這是必要的手段。
    因為,吐穀渾地廣人稀,物產較少,所遷漢族居民,又不能像原住民一般,靠遊牧養活自己。
    這出現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如何養活,並且保護,遷徙過來的漢族居民。
    這關係到一個最重要的命題,土地占領之後,能不能立得住腳。
    從遊牧轉向農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想繼續維持對青海的統治,就需要隋朝的鄰近青海的諸郡,運輸糧食才能支撐,但這同樣引起了非常嚴重的後果。
    因為交通不便,道裏懸遠,途中寇盜縱橫,死亡相繼。
    長此以往,就成了隋朝的巨大負擔,西方吐穀渾四郡,迅速消耗掉隋朝鄰近幾個郡的精力和財力。
    可以想見,吐穀渾的殘存勢力,必然就地轉化成為馬賊,對於他們化整為零,來去如風的作戰方式,隋朝統治者非常頭痛。
    在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前,引發的直接後果是,隋朝在青海的統治基礎非常薄弱。
    這可以從一件事情得到印證。
    當時,隋朝對吐穀渾的統治實施了二手準備,用了二套並行的方案,其中一個方案是對於原住民,實行以夷製夷。
    在隋朝的都城大興城,吐穀渾在隋朝有一個人質。
    那就是伏允的兒子慕容順,按照慣例,在吐穀渾滅國之後,楊廣要扶植一個傀儡政權,於是,楊廣封慕容順為吐穀渾王。
    為了增強其實力,讓其順利統治吐穀渾,楊廣以降隋的吐穀渾大寶王尼洛周為輔相,派兵送他們出玉門,去統領吐穀渾的原住民。
    但這個政策遭到徹底的失敗。
    因為,尼洛周還沒有達到吐穀渾故地時,竟然被他的部下殺死了。
    慕容順久居隋都大興,遠離吐穀渾故地,勢單力薄,也不得民心,他已無力再西進統領吐穀渾餘眾。
    可以想見,由隋朝冊立的傀儡王,並不能讓吐穀渾民眾心服,他們降隋也不過是權宜之計。
    在他們族內,還有強大的反隋力量,這需要更徹底的征服,隋朝才能順利經營這片土地。
    但終楊廣一朝,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這種光榮,要留待以後的李唐王朝,他們將繼寫輝煌。
    當吐穀渾事實上被滅亡後,楊廣進行他此行的第二項任務。
    那就是張掖之會。
    這是裴矩的高光時刻,也成就了他的傳奇。
    裴矩在張掖搭建了一個國際化的舞台,讓楊廣成了這個舞台的中心。
    裴矩多年經營西域,現在已經到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他抓住了事件的核心,西域諸國,處於東方的隋朝和西方的波斯,大食的中間地帶。
    這是地利,東西二地,遙隔萬裏,音訊語言,物產不相聯通,他們作為中間地區和中間代理人,就能贏得巨大的利益。
    他們天生就是一流的商人,他們有一個整體名字,叫西域胡商。
    這來自於他們對於東西方之間貿易的熱情和投入,他們對於利益的追求,更大於政治的需求,西域諸國本質上是商業型的社會,一切以經濟利益為紐帶。
    因而,他們尊奉強權,必須依靠區域性的大國,才能保證其經濟社會的有序進行。
    自從漢武帝時代,張騫鑿通西域以來,西域早就和中原頗有交通,隨著東西貿易的發展,西域的胡商,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間架起了橋梁。
    西域的花花世界,光怪陸離的傳世珍寶,奇技淫巧的工藝,深深地吸引了楊廣。
    他對所有這些未知的世界,有著藝術家迷戀般的執著和熱切的探索欲望。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自居天下第一,自認是世界中心,楊廣的膨脹感和狂妄表現欲望,讓他深陷泥淖。
    他是大隋的天子,居天下之中,對於那些幾千戶家庭,就組成一個國家的西域群國,他有一種盲目自大,不可一世的心態。
    他就像是一個家財萬貫的主人,以炫富鬥狠般的心態,想讓世界拜倒在他的腳下,這注定從一開始,他就非理性地製定了對待西域諸國的政策。
    他將享受萬國來朝,臣服腳下的虛榮。
    並且,這種盲目的誇示,似乎成了一種傳統,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實,楊廣忽視了,西域諸國,本質上隻是一種商業型社會。
    在商言商,商人重利。
    楊廣沒有以經濟的眼光考慮這個純粹的經濟問題,更多地夾雜了政治上的訴求。
    楊廣在和西域諸國的生意場上,敗下陣來,雖然他做為大國的天子,享受了可憐可悲的少得可憐的自尊。
    盲目地誇示,意味著他將在錯誤的路線上越走越遠,並且無法自撥。
    張掖之會,是一場楊廣的個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