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楊廣再戰遼東城,沈光無愧驍果勇

字數:4380   加入書籤

A+A-




    第二次征伐高句麗是順理成章的事。
    楊廣即刻發布了全國的動員令。
    由於第一次征伐正規軍損失過大,同時,也為了注入新的血液,楊廣這次準備征召自願軍,在民間征召驍果。
    楊廣征召全國有一技之長,並且願意為國而戰的奇人異士。
    他汲取了第一次征伐高句麗時,後勤不繼的問題,楊廣特意修複古遼東城,先期存儲軍糧,讓它成為進攻的大後方和基地。
    楊廣準備和高句麗打一場持久戰爭。
    薩水之敗,是楊廣一生的恥辱,隋朝上下,一心向外,主辱臣死,這個場子是一定要找回來的。
    朝野上下,完全同意再伐高句麗,但對於楊廣親征,卻依然存在非常大的爭議。
    郭榮上諫說:“戎狄失禮,臣下之事;千鈞之弩,不為鼴鼠發機,奈何親辱萬乘以敵小寇乎!”
    這是一種穩妥的方式,因為當時隋朝國內的政局,已經潛流暗湧。
    天災肆虐,加上官逼民反,中原大地,反抗隋朝的義旗已是遍地開花。
    雖然對於隋朝這架龐大的機器而言,隻是芥癬之疾,但星星之火,未必不可以燎原。
    因而,這個帝國,需要楊廣坐鎮都城和朝廷,去穩定軍心民情,也隻有楊廣本人,才能控製日漸混亂的局麵。
    如果楊廣再度遠征僻處邊陲的高句麗,一旦再次出現閃失,或是國內烽煙再起,整個國家,必將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庾質同樣有這種擔心,當楊廣再一次詢問他的意見之時,庾質也豁出去了。
    他要講真話,雖然他知道,真話有可能帶給自己不可預測的危險。
    這就是庾質的第二答,“臣實愚迷,猶執前見。陛下若親動萬乘,糜費實多。”
    庾質想抓住最後一次機會,勸楊廣不要親征,但楊廣此行,已是箭在弦上,不可不發了。
    楊廣發怒道:“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豈有成功也。”
    楊廣想起一征高句麗時,平壤城下九支大軍,在薩水的慘敗,心中未免比較衡量,如果當時是由自己指揮,或者會是另一種結局。
    楊廣自我感覺過於良好,也過於看輕他的朝臣,他的偏執和小孩子得不到一個玩具,胡攪盲纏相類似,他已經蒙心蔽眼。
    高句麗,將成為他一生之痛,也將成為隋朝一朝之痛。
    楊廣覺得自己必勝無疑,但這一次,真理掌握在朝臣的手中。
    楊廣駕輕就熟,直接殺奔遼東城,這是第一次征伐高句麗時,楊廣未完成的任務。
    楊廣此次依然延續了第一次進攻的戰略,分水陸二路進攻,會師平壤城下,他自己,親臨一線,親自督戰遼東城的進攻。
    隋朝再一次證明了在正麵戰場上,精銳的隋軍橫掃天下的無敵霸氣。
    王仁恭率領一千精銳騎兵,竟然擊破了高句麗數萬軍隊。
    於是,戰鬥又回到了無比熟悉的模式。
    高句麗開始堅壁清野,據城固守,隋朝又開始攻堅模式。
    這一次,楊廣吸取了教訓,他頒布了一道命令,他授權攻城的部隊,自行根據現場情況,決定實際軍事行動。
    這釋放了隋軍的戰鬥力,但高句麗並非弱者,他們是一流的守城者。
    他們向中原王朝的學習,獲得了回報。
    中原王朝是農耕社會,以城市為中心,對於城市的攻守之道之術之器,已經形成係統的理論,並且積累了無數實際的經典案例。
    高句麗作為一個縮小版的中原王朝,其文化直接源自於中原,因而,城守之戰,是他們最在意和必修的一個功課。
    加上楊廣第一次征伐高句麗時遺棄了很多輜重,這是非常寶貴的戰略物資。
    最重要的是,高句麗在上一次的戰鬥中積累了豐富的實際作戰經驗,從技術上講,高句麗足以成為和隋朝正麵硬剛的可怕對手。
    高句麗占據天時,地利之和,最誇張的一點是,由於隋軍上次無功而返,他們在心理上並不怵於隋軍。
    高句麗主場作戰,萬眾一心,人和也是他們的加分項。
    以此守城,足以讓攻堅者望而生畏,即使城市被攻下,也是二敗俱傷,玉石俱焚的局麵。
    楊廣就將麵臨這個局麵。
    隻要遼東城的軍民堅持幾個月,東北的氣候,必將令隋軍進退艱難,不戰而退。
    因而,高句麗遼東城守軍士氣高昴,心懷必勝之誌,誓死與遼東城同存亡。
    楊廣需要啃一塊非常硬的骨頭。
    雙方軍隊硬碰硬,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戰事極為吃緊。
    隋軍使用飛樓、木橦、雲梯、地道等方式,四麵俱進,晝夜不停地攻城。
    但高句麗因為一直學習中原的攻守戰術,加上多年準備,守城之具精當。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高句麗隨機應變,區區一座小城,竟然在隋軍全力進攻之中,堅守二十餘日,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遼東城依然在高句麗控製之中。
    硬攻堅城,隋朝付出了慘烈的犧牲。
    作為驍果之中的僥僥者,吳興沈光的遭遇,可見當時戰鬥的殘酷。
    沈光可謂藝高膽大命硬,當時有一種攻城工具叫做衝梯,竿長十五丈,沈光升騰其端,跳上城牆和高句麗兵短兵相接,肉搏拚命。
    沈光施展不世武功,以一己之力接連殺死高句麗數十人。
    但一人難敵眾手,後繼再無援軍,沈光敵不過高句麗人多勢眾,被高句麗逼著跳下城牆。
    眼見即將摔死當場,但沈光一身武藝,臨危不亂,竟然在沒有落地之時,攀附住衝梯竿上的垂帶。
    沈光真是神人,他竟然毫不畏懼,再次攀繩而上,繼續戰鬥。
    一戰成名,沈光被楊廣現場提拔為朝散大夫,並且留在楊廣身邊做貼身侍衛。
    這是一種巨大的榮譽。
    但並不是每個戰士都有沈光的身手和運氣,犧牲在遼東城下的隋朝戰士,數不勝數。
    戰爭是殘酷的,拚的是消耗,是資源,是國力和國勢。
    遼東城不過是區區一座城池,在隋朝的優勢兵力和全力進攻之下,遼東城被攻破,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楊廣動了真格,也發了真火,他祭出了攻城的最強武器。
    這種攻城之具,在當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大殺器。
    楊廣命令隋軍製造了布囊百餘萬口,在其中滿貯土石,準備直接在遼東城外修築一條和遼東城一樣高度的斜坡,這叫魚梁大道。
    寬三十餘步,當此道築成,隋軍戰士就可以沿著這條大道輕鬆登城。
    同時,為了配合登城,楊廣還製作了一個大殺器。
    這就是八輪樓車,這更是一個龐然大物,比遼東城的城牆還要高,在魚梁大道的左右二邊各安置一台,上麵滿布弓箭手,讓他們占據製高點,俯射城內,以掩護魚梁道上的攻城部隊。
    遼東城內的守軍見到這二個新式攻城器具,大感恐慌,非常明顯,城池即將不守。
    當悲觀絕望之氣在城內彌漫之際,城外的隋軍,卻忽然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