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文如海

字數:1877   加入書籤

A+A-


    春去秋來,鬥轉星移,轉眼間六年就過去了。
    在這六年中,黃剛媳婦生下一個兒子、兩個女兒,黃大雷也給黃強娶了媳婦,黃強媳婦生下一個兒子。小玲嫁給了毛新春的一個堂侄,媒人正是胡氏的續閨女小梅。小鳳也出嫁了,她嫁的是胡大林的二孫子,保媒的人是胡氏。招娣又生了兩個女兒,她在家照看兩個女兒、給全家人洗衣做飯,克功和三雷一塊下地幹農活。三雷家又養了幾隻羊,放羊、割草的活就交給了克勤和克儉小哥倆。
    龔氏生下金花以後,胡氏想讓她再要一個孩子,但無論胡氏如何勸說,龔氏就是低頭不語,這使得胡氏很生氣。胡氏心裏生氣,但這件事又不能明說,她隻能言語中夾槍帶棒地敲打兒媳婦。龔氏不與她爭吵,該做的事情不用吩咐她就去做,跟婆婆說話依然細聲細語地,這讓胡氏很沒有脾氣。
    大雷父子三個租種了唐麥囤家二十多畝地,幾年前,三雷買了一頭母牛。第二年,這頭母牛產下一隻牛犢。哥倆經過商議,這兩頭牛就牽到大雷家飼養,草料由他們兩家平攤,再產下的牛犢由三雷處置,大雷家可以隨便使喚牲口。
    大雷媳婦不再下地幹農活了,她在家照看孫子、孫女,有時候也會到柳全福家和胡氏婆媳聊天,這個女人整天看上去都樂嗬嗬的。
    就在柳紮根七歲那年的秋天,柳全福花了三十塊現大洋買下了本村唐庚家的二畝窪地,他們家總算是有了自己的田產。不過這二畝地很薄,因為地裏長了不少的蘆葦,而且一年隻能收一季,因為每年夏天下大雨的時候,雨水就會流到地裏,直到後秋時,地裏的水才會慢慢地下去。
    每年的深秋,柳家就在這二畝地裏種上豌豆,第二年豌豆收獲以後,就由柳全福負責聯係,賣給周家口他做活的那家煙館。
    在柳全福九歲那年的春天,柳全福把紮根送到幾裏外的趙蘭埠口一所私塾去上學,教私塾的是趙蘭埠口一位叫文如海的老秀才。
    文如海是家中的獨子,幼年時家裏有幾畝田地。在他八歲那年,他的父親把他送到私塾念書。文如海天資聰明,十六歲那年就中了秀才,可謂少年成名。教他的先生和他的爹娘都深信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光耀門楣,他本人也是誌得意滿,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鄉試中大顯身手。
    誰料文如海一連參加幾次秋闈也沒能中舉,這讓他很受打擊。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少年郎這時的文大秀才早已娶妻生子,他的爹娘都已年邁,家裏原有的幾畝田也全都賣光了,一家老小的生計就成了大問題。這一天,族長來到他們家,勸說文如海在文家祠堂辦一個私塾。
    文如海打心眼裏不願意做一名教書先生,但此時已無更好的門路,他也隻得答應了下來。文大秀才坐館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幾天後,就來了十多個學童。文如海拉不下麵子收他們的束宥,他的父親就代他收下,家裏買柴米的錢一下就有了。看到一家人歡天喜地的樣子,文如海心中百感交集。
    文如海不敢敷衍,他白天認真教學,晚上在油燈下苦讀詩書。幾年後,他的兩位學生也考上了秀才,但他本人還是沒有中舉。文如海決心不再參加科舉,一心一意培育英才。這樣,有更多的學童被送到這個私塾,文如海也非常自豪。
    無奈好景不長,幾年後,在中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製度被廢除了。文如海憂心忡忡,好在他教的那些學生大多都沒有離開。廢除科舉製度才沒有幾年,滿清王朝接著就覆滅了,周家口興辦了新式學堂,但有些人還願意把家中的子弟送到他的私塾念書,所以文大秀才倒也沒有失業。文如海有些心灰意冷,他整日裏教那些孩童讀“之乎者也”,除此以外,他每天還給他們上一堂算術課。
    又過了幾年,廣川縣又在聖壽寺的院內開辦了一所濱河小學堂。小學堂的校長杜一鳴親自登門誠邀文大秀才去學堂當教員,但被他以年老體弱為由拒絕了。所幸每年還有人給他送來幾個學童,文如海就戴上老花鏡每天教這些孩子認幾個字,學一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