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 小團隊會議
字數:3793 加入書籤
許一朝幹脆將付華也叫了回來,三人把車停在路邊,開了一個小型的簡短會議。
“一味的打價格戰不行,還要給客戶正向鼓勵,順從大腦的想法,比如客戶都知道省錢,但是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其實很難有直觀的概念,尤其是大家都沒有記賬的習慣,那這些小錢很難引起正向注意。”
“要提醒大家省下來的錢可以做什麽,比如一斤豬肉10塊錢,提醒大家省下來的錢就可以買一斤十實物,這樣才能具有直觀的概念。”
“還有,不能隻知道一味的打價格戰,要讓客戶感受到在我們這裏乘坐公交之後所取得的成就感,要讓用戶覺得在我們這裏坐車次數越多,成就感就越多,當用戶開始珍惜在我們這裏乘坐次數,那往後不管是我們做任何業務,都不怕其他競爭對手。”
“老板,那是不是說,我們這一次隻是抽大彩電,但是我們也其實有更好的東西,隻是那些乘坐次數多的乘客才能享有。”
“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但是不能僅僅是實物獎勵,這種用戶粘度不足。”許一朝讚許的看了看付華,又解釋道:“比方說你可以在用戶乘坐100次之後給他貼一個特殊的符號,有了這個符號如果有急事的話,我們可以優先跑他的車次,大概就是這種。”
付華低頭想了想,又猛的看向許一朝:“老板,是不是就是說如果是我們的忠實用戶,那我們就可以在稱呼和便利上提出差別對待,比如乘坐一百次的客戶有一個好聽的稱呼,出示這個稱呼之後可以讓對付在大廳廣州享受不一樣的特殊待遇,還可以在某些特定時候享受專線。”
“這就對了。”
許一朝滿意的點頭。
沒想到是付華最先明白他的意思。
再看向杜建國,這家夥正瞪著一雙大眼睛迷茫的看著自己。
“哎。”
性格如此,半分不能強求。
個人有個人的優點吧。
許一朝拍了拍杜建國的肩膀,雖然阿杜反應慢半拍,但是靠得住,有腦子的人多了,但是靠得住的兄弟未見得有多少。
給付華和杜建國培訓之後,許一朝晃蕩著回了家。
胡翠芬的肚子已經圓的像個皮球了,相比上輩子手忙腳亂,這輩子許一朝算是有了經驗,早早的便將待產包準備好了。
“許一朝,你整天就準備這麽晃蕩?”
剛進門,胡翠芬不滿的聲音已經傳了過來。
“不晃蕩怎麽掙錢。”許一朝將鞭炮這些放在裏屋的角落,出來瞥了胡翠芬一眼:“今年過年回去,你家那些勢利眼親戚總算不會小看你了吧。”
“許一朝,你怎麽說話的。”
提到胡翠芬家的親戚就像踩到了胡翠芬的尾巴,她立刻就跳了起來。
“不是你說的,以前沒錢被家裏的親戚看不起嘛,今年怎麽也說是掙了點錢。”
“許一朝,我家的親戚怎麽你了就這麽不招你待見。”
“我香蕉你個巴拉。”
以前是順著胡翠芬吐槽,結果胡翠芬扭頭就開始數落許一朝,後來發現沒辦法扭轉胡翠芬的觀念,許一朝也就懶得談論這些。
久而久之,雙方也就漸漸沒了可以聊的話題,日子也從柴米油鹽變變成了相顧無言。
許一朝懶得和胡翠芬糾纏,扭頭去了小房。
小房就是那種一個炕,連接個灶台,角落放個衣櫃,整個空間也就十幾二十平米,也沒有裏屋,屋簷也低一點。
許老太太正在煮飯,見許一朝進來,老太太又忍不住叨叨起來:“你說你都快三十歲的人了,出去也不知道戴個帽子,這要是凍掉耳朵怎麽辦。”
許老太太又搬出誰在寒冬臘月凍掉了耳朵故事來提醒許一朝。
這些話許一朝從打小記事的時候就聽老太太在說了,現在他都快三十了,老太太還是擔心他不戴帽子耳朵會被凍掉。
但是和以往的不耐煩相比,這會的許一朝非但沒有覺得煩,心裏還很溫暖。
老太太去世之後,世界上最疼的那個人也就走了,在這世界上唯一個無條件對他好的人離開了,從此他再沒有人提醒他冬天不戴帽子耳朵就會凍掉。
但是許一朝還是沒帶帽子。
“年輕人誰帶那種皮帽子。”
許老太太給許一朝安排的是那種像電視裏土匪經常帶的那種帽子,醜是醜了點,但是暖和也是真暖和。
“那你買個毛線帽了哇,翠芬現在大著肚子不好出門,你自己不會買一個呀,真是不讓人省心。”
“我現在已經很省心了好吧。”
“省心倒好了,一個你,一個你妹,成天的瞎折騰,就不能踏實的過日子呀?”
“亞楠?她怎麽了?”
“借錢唄。”老太太抱怨道:“老陳家這不最近剛好一點,他那個老二就打算承包些樹林,聽說做好了能掙大錢,這不陳安就讓你妹來找你借錢。”
“承包樹林?”許一朝微微挑眉:“承包什麽樹林?”
樹林這玩意可不是隨便都能承包,哪怕是承包下來,樹也不是自己想砍就能砍的。
要報備,還要年限。
林業局同意之後才能采伐。
不然哪怕是砍自己家的樹,輕則罰款,重了還要進去幾天。
“我記得也不全了,好像是什麽萬畝大造林。”
“你把錢借給她了?”
這段時間許一朝把掙的錢給了胡翠芬一些,也給了自己老媽一些,加起來也有一萬多了,依著老太太勤儉節約的個性,起碼還剩了好幾千。
“那不然呢,你妹在陳家現在剛有了底氣,這不給哪能行。”
臥槽。
“媽,我出去一趟,就不用留我的飯了。”
聽到這個項目,許一朝一刻也不敢多耽誤了。
幾千塊倒是無所謂,關鍵是許一朝擔心許亞楠也上了車,那老陳家剛好的日子又搭進去了。
當年這項目搞得轟轟烈烈,連省台和許多機關人員都給站台,又是報道大忽悠的別墅,又是報道大忽悠的直升飛機。
那會別說是直升飛機,普通老百姓連飛機都沒有坐過,見到這家夥院子裏停著直升飛機,一下子就覺得這家夥肯定靠譜,正好那幾年治理沙塵暴的話題成為了這家夥利用的對象,結果無數人傾家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