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垂釣寒潭雪
字數:3016 加入書籤
孫珺給這釣魚老叟溜須拍馬那也必然是於自己的考量的,既然銀雷火蛟都說自己畏懼這老者所發出的威亞,那自然這老者必定是一位絕世高手。別的不說,最少也是元嬰期的高手。若是自己能夠得到他的指點,那些修為必定一日千裏也說不定。
“晚輩不求別的,但求前輩能夠指點一下小輩的修行就心滿意足了。”
“嗬嗬,你這小輩倒是胃口不小。憑這一壺酒就想讓老朽指點你的修行,是不是太貪了點啊?”
“人活一世,大道唯爭。我孫珺自認不是什麽好人,也隻是一個長生路上的爭渡者。隻要有一絲的機會,我都會穩穩的把握住。如今有前輩這樣的高人在我的麵前,孫珺自然要把握住這個機會。”
孫珺在老者的麵前,毫不保留的將自己的小心思全都暴露了出來。孫珺的資質不高,如此年紀能到如今的境界基本都是靠手中的資源堆上來的。而眼前的老者修為高深,能夠打動他的也唯有真誠。
“好小子,野心不小。長生,長生,人人都在這條路上,能在我麵前如此毫不顧忌說出來的也就你一個。如此也罷,你隻要能夠跟老頭子我釣滿這一個月的魚,老頭子我就教教你又何妨。”
“小子孫珺,多謝前輩!”
“你小子先別高興的太早,你若是無法撐下這一個月的垂釣,老夫可不會教你半點東西的。你小子啊,自求多福吧。”
說完之後,老釣叟就再也不看孫珺了。反而是將心神都集中在自己的釣竿之上,仿佛下一刻就能上魚一般。
孫珺自然不能當即就隨老釣叟在那開始垂釣,於是孫珺飛身朝著山下一躍,半空之中放出了銀雷火蛟朝著自己的臨時住所就飛了過去。
這天傍晚,掃蕩了許久的孫銳夫婦和自家的兩個兒媳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了木樓中。孫珺早早的就做好了飯菜等著家人的歸來,一家人全部都匯聚在餐桌前一起吃著團圓飯。
“爹娘,情兒、歡兒,今天我遇到了一位老前輩,他說會指導我進行修煉。所以說,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我會跟隨那位老前輩一同修行。所以狩獵積分的任務就要落在你們的肩上了,就拜托你們了。”
對於孫珺的說法,這一家四口都表示支持。但是又都對這位前輩的身份產生了疑惑,為何出黎山的幽穀禁地之中會有一位‘老前輩’在裏麵,還是孫珺從未見過的老前輩。
這點上,這一家四口全部都存在疑惑。不僅僅是他們,就連孫珺也是如此。不過,他既然沒有對自己出手,還願意指導自己修行。那麽,他對於孫珺就沒有多大的惡意。即便是利用,那築基期的孫珺又有什麽可以讓元嬰老祖去利用的呢?更別提這位的修為沒準元嬰老祖都不如他。
思慮再三,孫珺還是仍舊堅定跟隨他進行修行的心。
第二天一大早,孫珺就將自己手裏的所有存貨都交給了自己的兩位小嬌妻。不僅僅是他為了這次禁地之行而繪製的符篆,還有這些日子裏森羅鼎產生的所有的天雷子庫存。光是孫珺的這些存貨全部砸下去,即便是金丹來了都討不到好。
不僅如此,孫珺還將銀雷火蛟交給了北堂情和應歡兒護身。隻有這樣她們才能夠提前發現金丹期的妖獸的存在,好避免意外的風險。
當然了,孫珺也留下了足夠修煉大威天龍吟的銀雷火蛟的精血。畢竟自己的大威天龍吟還沒有正式入門,這銀雷火蛟的精血還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做完一切之後,孫珺就乘坐著劍羽金鷹飛往了那座位於幽穀密林盡頭的高山。
來到天池之後,孫珺看到那老釣叟依舊保持著昨天孫珺走時的那副姿態。就仿佛孫珺昨天走後直到如今,他都一動不動一般。
直到孫珺來到了他的身邊。他才抬頭看了看孫珺,隨後低聲說道。
“小子,來了。決定好了嗎?是不是要跟我一起在這兒釣上一個月的魚?”
“固所願不敢請耳,長者賜怎可辭。前輩願意指導我修行,那是幾輩子得不到的好事,怎麽會不願意呢。”
說罷,孫珺就坐在了老釣叟的身側。拿起了地上老釣叟早就準備好的釣竿,掛上魚食就打到了湖中。
隨後,孫珺不知從哪裏弄來了一套蓑笠穿戴在了身上。就這麽學著釣叟在這天池邊上釣了起來,遠遠看去兩人就如石頭做的一般一動不動。
時間如白駒過隙飛逝而過,孫珺跟著這老釣叟在這天池邊已經釣了足有半個多月的魚了。
但是,這半個多月不管是孫珺還是這老釣叟都沒有釣上來半條魚,甚至於連個魚的影子都沒見著。原本孫珺還有些急切,想要釣到條魚,想著這樣沒準老釣叟就會提前教自己本事。
但是隨著孫珺釣魚的時間越來越長,孫珺發現他已經不在乎這天池裏是不是有魚了。
慢慢的,孫珺也養出了此前自己初次見到老釣叟的時候,老釣叟那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心境。
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孫珺原本難以匹配自己修為的心境就有了大的進展,孫珺的心境修為突飛猛進的增長。如今的孫珺敢打包票,能夠打三個半個月前的自己。於是乎,孫珺也就不再急切。反倒是繼續安心垂釣,此時的孫珺釣的已經不再是魚,反而是自己的心。
這半個月的時間裏,孫珺不再計較得失,反而享受著這一切的過程。無論是獨釣寒江雪的愜意,還是雪山天池的美景。剛開始垂釣的時候,孫珺還會時不時的跟老釣叟找話茬。但是如今,孫珺就仿佛身邊沒有這麽個人一樣,即便這人就在自己的身側。
老釣叟看著此時神情灌注於自己釣竿上的孫珺,不由得點了點頭,會心地微微笑了起來。
“半個月,你小子的心終於學會了靜。也終於有了這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黃河決於頂而麵不驚的養氣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