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仿製品

字數:4052   加入書籤

A+A-




    既然寫小說一時出不了成績,那就不如想辦法試一試其他的路。
    根據七、八十年代的現實情況,在結合陝西當地的特色,林陽覺得從秦始皇兵馬俑,可以找到一條出路。
    “王哥,我是一個俗人,有些話你看你會覺得不好聽?”
    “小兄弟,為什麽要這樣說?”
    “王哥,吃飯是為了活著,可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你的理想我支持,但是,咱們也可以多條腿走路呀?”
    “多條腿走路?兄弟,什麽是多條腿走路?”
    “王哥,我的意思是,寫小說的同時,還可以想一想其他的賺錢路子,咱們畢竟是要過日子的,創作不順利,就想辦法把小日子過好。”
    林陽這是在引導王惟國的思路。
    “具體點兒的?你說的具體點兒?”
    王惟國的興趣也上來了。
    “比如說,你們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
    林陽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王惟國給拒絕了。
    “小兄弟,這件事幹不的,那可是要掉腦袋的,你不想活了。”
    王惟國的頭,搖的就像是撥浪鼓。
    “哎吆,王哥,我說的不是真的兵馬俑,而是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搞出仿製品?”
    “仿製品?你要仿製品幹什麽?”
    “王哥,實不相瞞,我在大學裏學的是考古專業,住宿的地方有許多外國留學生,聽他們說,外國人非常喜歡咱們的兵馬俑。”
    王惟國聽到這裏眼前一亮,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
    “小兄弟,你是說,把兵馬俑的仿製品,賣給外國人?”
    “對,王哥,我就是這個意思?”
    “嗯,這件事不容易,兄弟,據我所知,眼下還沒有人能夠,將兵馬俑的仿製品做出來,你的想法是好的,可是行不通啊?”
    “王哥,我覺得這件事,困難雖然不少,但是,隻要去想辦法解決,總有一天會成功的,你想不想試試?”
    林陽開始引誘王惟國。
    “怎麽個試法?”
    “王哥,你回去西安以後,先去兵馬俑博物館找人,最好是專家級別的人,請他們做技術顧問。”
    “然後,你在找幾個可靠、放心的人,開始試驗做兵馬俑仿製品。”
    “這個好辦,人有的是。”
    “王哥,製作的整個過程,一定要分拆開來?”
    “小兄弟,這是為什麽?”
    王惟國疑惑不解。
    “王哥,分拆的好處就是技術不容易泄露,分的越細越好,比如:從和泥、製模、脫模、精修、陰幹、燒窯、出窯、還有做舊上色,這些程序都要分開來。”
    林陽一口氣說出了所有的步驟。
    之所以知道兵馬俑仿製品這件事,那還是林陽重生之前的事。
    又一次他去兵馬俑博物館旅遊,看見許多人在賣大小不一的紀念品,問清楚後才明白,原來是附近的老百姓自己做的。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還特意去人家製作的地方參觀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些老百姓住在兵馬俑博物館邊,慢慢地就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仿製兵馬俑的方法。
    許多人正是依靠著這門手藝,不僅僅發家致富,還過上了好日子。
    林陽知道,現在是七十年代末,這件事在那裏應該還沒有幹,其實,仿製品是始於八十年代初之後。
    接下來,林陽又向王惟國說了一下,兵馬俑大小的問題。
    “王哥,一比一仿真製作兵馬俑,那玩意實在是太大了,咱們除了要掌握這些技術外,還要做一些小尺寸的。”
    “做小的會有人要嗎?”
    “王哥,有沒有人要我也不知道,咱們可以試一試,看看那些老外喜歡不喜歡。”
    林陽這算是給路遙找一條發財的路。
    林陽曾經親眼目睹過,兵馬俑仿製品無論大小,俑身上的鎧甲、服裝、頭發、眉毛等細節都很講究。
    每一件都神態迥異,通過特殊做舊手法,新製作的“兵馬俑”能迅速“穿越”千年,留下歲月斑駁的痕跡。
    可惜的是,他當時向人家請教這些技術,被毫不留情的給拒絕了。
    如今不一樣了,自己重生回來,雖然不能去西安親手製作,但是,從兵馬俑身上撈一筆還是可以的。
    再說了,林陽知道這件事,隨著時代的發展,會越來越受到官方、民間的支持。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能賺到第一桶金。
    林陽、王惟國這頓飯吃的是非常盡興,他們說完了兵馬俑,又回到了小說、劇本的話題上。
    “小兄弟,我媳婦就在西影廠工作,如果你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可以找我,?”
    “是嗎?王哥,那實在是太好了,這可真是多個朋友多條路,這件事我記下了,今後肯定會有麻煩你的地方?”
    八十年代,西影廠出過好幾部有影響力的電影,林陽對這些電影是爛熟於心。
    他雖然沒有想法把他們一杆子打盡,可總不能一點作為也沒有,影視圈按照區域劃分,西北那可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
    “小兄弟,再過幾天我就要回去了,這一次來京城,雖然有些事情沒有辦成,但能夠認識你,我是發自內心的高興,來咱們幹一杯!”
    “王哥,我也非常高興認識你,世事無常,你也不要太在意小說發表的事,有些事情是講究機緣的,就像咱們兩個人遇見一樣。”
    說來說去,王惟國心裏麵還是在意小說的事。
    他不知道的是,老丈母袁慧慈動用了自己關係,奈何這部小說實在是太不符合潮流了,與當下的傷痕文學格格不入。
    流行這個詞,最初並不是指蛤蟆鏡、喇叭褲,而是從看不見的地方開始的。
    人成名前後的心情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在身邊已經有人成功情況下,自己依舊一文不值,確實是度日如年。
    《驚心動魄的一幕》並不是寫的不好,而是沒有遇到慧眼識金的那個人。
    書稿一次次寄出,又一次次被客氣地退回,焦慮、煎熬,就是王惟國那段時間的真實寫照。
    而他身邊的同行卻一路高歌,到1980年,陝西已先後有四位作者在全國獲獎,而路遙卻出師不順。
    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王惟國不知道,發表這篇小說的貴人,一個已經看過了他的書稿,另一個還沒有來到京城。
    看過書稿的人叫黃秋勇,沒有來京城的人叫秦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