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一場戰鬥,塵埃落定

字數:4433   加入書籤

A+A-




    “領命!”
    馬貴快步走向旁邊織網的漁民,開始詢問。
    這麽一問,壞事兒了。
    一聲呼哨。
    這個漁村所有漁民,都同時動了起來。
    這個時候,崇禎才注意看到這個漁村裏麵隻有男人,沒有老人,沒有小孩,沒有婦人。
    所以,這個所謂的漁村根本就不是漁村而是藏兵之地。
    因為,隨著一聲呼哨,目光所及之處,所有漁民都拿出了他們的武器。
    或刀或魚叉或是抬槍。
    沒錯,就是抬槍。
    作為曾經的大明皇帝,軍隊裏麵的抬槍他還是見過的,兩個人抬著才能使用,長度差不多快有一丈了。
    這回終於知道為什麽剛才這些漁民看到他們將近200人頂盔貫甲的,走進來居然沒有半點慌神。
    原來。
    有著這種利器,不怕甲胄是正常的,有這玩意兒在,穿鎧甲跟不穿鎧甲,結局都是一個樣。
    崇禎不知道這種利器哪怕到了清末,都依然在使用,並且很好使。
    曾國藩打太平軍,靠的就是這種利器,結硬寨打呆仗,將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打到覆滅。
    左公抬棺入疆,收複南北疆,靠的也是抬槍。
    馮子材鎮南關大捷,靠的也是抬槍。
    可以說,哪怕這玩意兒是明朝的時候發明的,但是到了清朝晚期的時候依然還有用。
    而且有大用。
    抬槍抬槍,顧名思義要抬著才能開槍。
    因為這個槍確實很長,快要有一丈長了,足足兩米多,需要有一個人在前麵抬著,後麵一個人瞄準開槍。
    正是因為槍管很長,所以射程很遠,威力也很強。
    射程遠到什麽程度?
    遠到可以打500米,依然可以貫穿鐵甲,但這玩意兒打500米不好瞄準,畢竟沒有膛線。
    但如果集群使用,隻要是槍支質量過得去,那絕對是戰場上的殺人凶器。
    當然這個槍也有致命的毛病,第1個缺點是太重了,整槍有16公斤。
    也就是就這麽一杆槍已經30多斤了。
    運動起來扛著這杆槍跑起來確實是慢點。
    第2個缺點就是裝填太慢,熟練的槍手基本上也要三分鍾左右才能打一槍。
    當年清晚期,第1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就用了這玩意兒對抗英軍的前膛槍,抬槍打的很猛也很凶殘,就是三分鍾才能打一發子彈,可是英軍一分鍾就能把三四發。
    雖然英軍的射程不及,但隻要衝近了,拿著抬槍的清軍,隻能是被屠戮的份。
    但是。
    這種武器,雖然在清晚期對上英國人的前膛槍並不占優勢,最起碼不占射速上的優勢,但在現在,絕對是一門大殺器。
    除了在崇禎年間造出來的這種槍,因為各種原因質量不太行,而導致經常有炸膛的事情發生以外。
    其實。
    這玩意兒不管是破騎兵還是破甲兵,都是一等一的好東西,哪怕是像清兵那樣,舉著棉甲盾車來攻城,這抬槍也能把它打的給透透的。
    就是這個生產……
    畢竟崇禎年間對於這種武器方麵的監管並不嚴格,或者說經費方麵有所克扣,導致這種槍支有些並不及格。
    但依然還是戰場上的殺人利器,一旦找到使用這種槍的最好的辦法,那麽,在這個時代的戰場上將是所向披靡。
    而陳秋知道。
    跟在他身邊那個靈魂狀態的朱元璋也知道。
    在清晚期有一個曾國藩的強人,這個被現代人尊稱半聖的人,發明出一種使用這種槍的絕妙用法,那就是壕溝、矮牆,抬槍,將遭遇戰變成防禦戰。
    隻要能把遭遇戰順利的變成防禦戰,擁有成規模的抬槍,那將是戰場上的收割機。
    而眼前的這個漁村,看規模,居然有100多杆抬槍。
    已經集結而來。
    現在這些漁民手持刀劍或者魚叉的正在防禦,等著手持台槍的人在裝彈。
    崇禎有點慌了,但看到陳秋舉起的手,他才放下心來。
    陳秋沒慌,因為他既然來了,那就表明他有這個準備。
    就算他沒這個準備,朱元璋這一路上提醒他對手底下將近200人的士兵進行的針對性的訓練,這一刻終於派上了用場。
    “以什為單位,以平時訓練的作戰方式各自衝擊對方院落,在對方抬槍沒有裝填完之前,拿下對方的武器。
    另外,刀不出鞘,以敲打關節為主!”
    將近160個甲士,在一聲令下後,頓時如那脫閘的猛獸,在平時訓練的各自什長帶領下,朝著自己選定的目標衝擊而去。
    軍令一下,沒有人敢不執行命令,甚至沒有人在腦海裏麵選過任何不該出現的想法。
    因為一路上的訓練,已經讓他們形成了條件反射。
    軍令達,必須執行。
    就連崇禎也是如此,訓練時陳秋對他的懲罰並不因為他是崇禎的有所減輕。
    所以他也練出來了。
    這些漁民的院落,其實沒有院牆,這就是為什麽,有明一朝倭寇襲擊漁村時,那麽容易或者順利的原因。
    漁民的院落大多數都是籬笆紮的,大多數是方便自己在院落裏麵曬網或者是曬魚。
    這一片漁村當然也不例外。
    哪怕他們並不一定是漁民。
    這些漁民手裏的刀子,以及魚叉,在經過了高強度訓練下的崇禎麵前,隻要他能夠避開對方插往自己甲胄之間縫隙以及麵門的刀口外,像那種貌似惡狠狠的劈砍他是不在意的。
    因為一路上,訓練時,他就有無數次遭受真刀的劈砍,膽量和實戰的反應早就練出來了。
    陳秋下令刀不出鞘,就連他崇禎也不敢刀出鞘,所以拿著帶鞘的刀,敲向眼前這些人手持武器的關節。
    在他身邊的馬貴,還有八名甲士,也是如此。
    不過比起崇禎來,他第1個撲向的,不是這些拿著刀和魚叉的人,而是那兩個手持抬槍正在裝填的人。
    說實話。
    這些漁民,暫且說他們是漁民,對作戰而言非常勇猛,並且有條理規矩,可以看得出來這是將領的親兵級別。
    但是。
    在一路上陳秋的訓練下,而且是在靈魂狀態朱元璋的要求而訓練出來的這160來號人跟前,這是針對性訓練,麵對的就是這一刻的情景。
    有備對無備,所以很輕鬆就拿下來,哪怕對方有300多人,而自己這邊隻有區區160餘人。
    這些擁有著親兵級別戰力的漁民,看著對方隻是拿刀鞘敲他們的手關節,就知道對方並沒有殺意,也就止住了在撿起地上的刀槍繼續戰鬥的想法。
    塵埃落定後。
    陳秋才看到了匆匆趕來的那位曆史上大明天津鎮的末代總兵,曹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