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夜觀

字數:2547   加入書籤

A+A-


    應天府,元朝原來的集慶路,也就是過去的建業、建康、金陵,號稱「鍾山龍盤、長江天蹔」的六朝古都,朱元璋攻下後,自認是順應天命,改名為應天府。
    城內燈火明亮
    郊外的鍾山上
    此時有兩個人,外表看來都滿頭白發,但兩人臉色紅潤有光,一人為道家修士打扮,一人則穿著隨意不修邊幅。
    雖然有一樣的星空,但兩人看的卻不是那滿天星辰;其中一人道:「龍陽子你我久別多年,多謝此時願與貧道同上鍾山,這些年來中原局勢動蕩、兵荒馬亂,不過看這建康城上方已無血氣,目前是紅巾軍下的朱元璋據有吧!」
    「他倒是有心,聽得進儒士的話,不嗜殺、不奪財,得民心、順天意,城上方的塵世之氣看來清淡無跡。」
    這位修士穿著,被稱龍陽子的修道人,俗名冷謙,回說:「客氣了,真人剛從湖廣過來,那邊何如?」
    先前說話的人便是四處雲遊的邋塌道人張三豐,說:「徐壽輝雖有誌氣,但昏庸好色,不承天應命,早早便稱帝,手下的五虎雖然勇猛,不過貪財奪利,四處攻伐搶地盤,湖廣一帶紅氣、黑氣不散。」
    接著又說:「貧道先前也去過北方中原各地,饑荒水災、人禍兵燹,民不聊生,更是黑紅雙氣彌漫;人心怨氣衝天,天地陰陽失調,邪魔便趁機奪時,上天將降下大譴;所以貧道才四處走動,盡快找到天命之人,定邦安民、平息怨氣,調和天地陰陽。」
    龍陽子道:「如此,真人是看好朱元璋,才邀我今夜上鍾山來。」
    張三豐道:「道友願意此時與貧道在此,不也看好他?」
    沉默一陣,對著龍陽子,又說:
    「邀請道友來此,其實是想煩請一事;目前已經漸聚合的多個勢力中,朱元璋是比較注重民心向背的人,他的班底武人居多,欠缺能人輔佐。」
    「這幾年四處攻伐也隻拓了點地盤,各地廣邀來的儒士大都是四書五經略說得通,慎謀能斷敢言的少,如此下來,就算最終稱王稱帝,不就也隻是割據一方的軍閥,中原鏖戰、兵燹不斷,天下何時才能太平?」
    「貧道過去在京城曾見過個不太像文人的儒士,他拿起一本天文書看了看就過目不忘,書攤老板不信,他說出內容來竟多無誤,老板聽了大為佩服。」
    「會看這種書的人本就不多,且能馬上便記了下來,表示這位小兄弟專研此方多年,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不就是子房、孔明之類,不正該是賢者出,助王者撥亂反正,定邦安民!」
    「後來貧道有特別注意此人,是當年京城科舉的進士劉基;據聞,道友熟識此人,還曾一同遊山玩水。」
    龍陽子輕吟一聲,說:「真人說的好差事,出世入世不同,責任大的呢!」
    張三豐看著山下仍有燈火的應天府說:「這世間朝廷無道、盜賊橫行、民怨蒸天!這劉基也曾在地方當過官,雖然目前退隱了,然而入世應時,拯救黎民百姓於兵燹,輔佐承命王者於亂世,不也是儒者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誌向。」
    龍陽子道:「修道人向不問天下事,真人過慮了。」
    張三豐道:「求道者出世修煉,本不應幹預世事,道友覺得大元朝近年為何衰敗如此迅速,元帝信奉淫僧,肆意荒嬉,外魔入侵、朝廷沉淪,進而荼毒百姓,滋養邪魔,以致天地陰陽不調。」
    「我輩修道人實不該袖手旁觀,師尊火龍真人修道有年,屆臨天劫,說此番也是他老人家的劫數;與此魔交手過幾回合,無奈天地怨氣、邪氣四處漫延,道消魔長,難以驅逐。」
    「況且,天地違和,陰陽失調,我輩修道中人,又如何修人道、修仙道?」
    見龍陽子沉默不語,張三豐續道:「放心!貧道不會讓道友空手去請人,會讓太和四友帶個禮物送去,希望對劉基小兄弟有所幫助。」
    龍陽子聽了,沉吟一聲,說:「也罷!該去青田談談,是他出山的時機。」
    張三豐道:「今日雨水剛過,那就約定驚蟄當日,讓四友去青田洞天找道友。」
    龍陽子作揖道:「代劉老弟多謝真人了!」
    ………
    夜晚,應天府元禦史台大廳,仍燈火通明。
    已受眾將推舉為吳國公的朱元璋,手上正拿著從處州(麗水)傳來的戰報,行樞密院判官耿再成、僉事胡大海前些日子攻下處州,報告著處州後續軍政狀況,以及已奉令送出請帖,給青田的隱士劉基。
    朱元璋心裏笑了笑,素知胡大海雖不太識字,但卻深懂禮賢下士,招攬人才的重要,已按照交辦去執行,這劉基我去年在婺州(金華)時就曾想延攬,應該想個法兒再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