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中興
字數:3763 加入書籤
三年前,大元至正十九(1359)年
察罕帖木兒驅逐北上的大宋北路紅巾軍至塞外,西路紅巾軍李武、崔德等,更是早就被察罕擊潰、遁入寧夏,而大宋朝勢力最大的東路大軍,主帥大將毛貴在當年四月,被前來投靠的前上司,曾與郭子興同夥的趙均用所殺,而陷入自相殘殺、互奪兵權的局麵。
五月,察罕趁東路軍內哄互鬥,元廷大(首)都暫時無慮,於是親率大軍圍攻大宋京師汴梁,南道出汴南,攻略歸、亳、陳、察,東道出汴東,戰船浮於河,水陸並下;北道晉兵出太行,逾黃河;西道大發秦兵,出函關,過虎牢,四路大軍會師,包圍汴梁城。
大宋丞相劉福通雖率軍屢次突圍出戰,然皆敗退,外無援軍,內無糧草,形勢危急。
八月十八、戊寅日(1359/9/10)
察罕大軍分門而攻,入夜元軍破城而入,劉福通僅與數百騎精銳親兵,護送宋帝韓林兒自東門奪圍,遁走安豐。
而察罕則俘獲大宋皇後、後宮、起義軍眷屬數萬人,大宋官員五千餘人,符璽、印章、寶貨無算,不旬日河南悉定。察罕聲勢大振,親赴大都獻捷。
元帝下詔,察罕帖木兒以功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禦史中丞,依前便宜行事,仍賜禦衣、七寶腰帶,以旌其功,並詔告天下。
………
由大都回到陝西行台署衙的察罕,心中仍是憤恨難平,憤恨的不是皇帝給的官職大小,也不是皇帝給的軍權大小,相反地,皇帝厚賞自己、給予高官、重權,並且昭告天下。
而實際讓察罕憤恨的是,狎臣禿魯帖木兒等人還在,過去害死右丞相脫脫的哈麻及其弟雪雪,雖已伏誅杖斃,但禿魯帖木兒仍為侍禦史,波迪哇兒祃等狎臣仍在皇帝身邊,西番僧人依舊出入宮禁,皇帝依然昏庸淫亂。
雖然自己因幾乎滅了偽大宋朝,而受到重賞,但隻要皇帝昏庸無道,察罕認為大元朝滅亡,隻是時間問題。
察罕雖然也算是大元朝大根腳之一,然早已遠離朝廷,但仍以匡複大元為己任;知道皇帝昏庸,朝綱紊亂,自己在外再如何努力,也將功虧一簣。
於是,察罕帖木兒更是加強自己的實力,以兵分鎮關陝、荊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在這幾年紅巾軍所過之地,察罕的營壘旌旗相望,有數千裏之多。
部隊每日修繕車船、兵甲,令軍士閑時務農、囤積糧食,積極訓練士卒,謀劃收複山東,籌謀壯大元軍實力。
而當時,也與紅巾軍征戰的答失八都魯,出身蒙古珊竹帶氏功臣世家;論戰功,遠在察罕帖木兒之下,隻因是真正的大根腳,卻被皇帝任命為河南行省「左丞相」。
答失八都魯死後,其兒子孛羅帖木兒接任其官職,地位續為察罕「平章政事」之上的「左丞相」,此讓察罕頗為不滿。
(注:大根腳指蒙古帝國、大元朝,創建時的功臣世家其後代子孫。另元代官階順序為,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
更讓察罕不滿的,隔(1360)年二月,孛羅帖木兒隻因在興和(今河北張北)一帶擊敗小股紅巾軍,即被升任為中書省平章政事,並總領一應蒙古、漢人諸軍,便宜行事。
戰功顯赫的察罕帖木兒,對年少氣盛、又無相應戰功的孛羅帖木兒,內心當然不服,尤其對所謂「便宜行事」,更覺得受製。
察罕心裏已有長期的計劃,正秘密籌劃著,其中也包括考慮支持較為賢明的皇太子,早日繼位,才會有先前派養子擴廓帖木兒進京送糧,與皇太子接觸。
對所謂「朝廷」之命,也逐漸地「見機行事」,不想再重蹈前丞相脫脫之覆轍。
察罕認為,脫脫算是大元朝難得的賢明丞相,銳意改革,施行的「更化」政策確有實績;當年奉命親征高郵(張士誠),城即將破、勝券在握,卻因遵照已被狎臣把持的「朝廷」所下之命,而卸下軍權回京,還未回到京師,便遭流放,半途賜死、身死異鄉。
而大元「朝廷」為避免察罕與孛羅雙方發生摩擦日增,於是命孛羅帖木兒守石嶺關(今山西省忻州關城村)以北,察罕守石嶺關以南,不過雙方誰也不服誰。
九月,孛羅帖木兒遣兵自石嶺關攻打察罕所守之冀寧(太原),此為察罕大軍糧秣軍備根據地之一,旋又退兵回屯石嶺關,做個願意修好的樣子。
誰知十月,「朝廷」即命孛羅帖木兒守冀寧,察罕所屬守將拒不接納,同時派大將率領大軍前來攻防,卻被孛羅帖木兒所屬打敗。
於是兩軍開始在陝北、山西對峙爭鬥,雙方互有勝負,一時僵持。
然而,山東紅巾軍卻仍然持續自相攻殺,且愈演愈烈。
至正二十一(1361)年六月
察罕帖木兒乃自陝西南下河南,大會所屬諸將,發並州軍出井陘,遼、沁軍出邯鄲,澤、潞軍出磁州,懷、衛軍出白馬,會同汴、洛軍,水陸俱下,分道並進。而察罕則自率鐵騎,建大旗鼓,渡孟津,逾覃懷,鼓行而東,陸續收複冠州、東昌。
八月,師至鹽河,遣養子擴廓帖木兒及諸將,以精卒五萬攻打東平,大敗紅巾軍,斬首萬餘級,直抵其城下。
原為元朝鎮守黃河義兵萬戶的田豐,至正十七年七月降於紅巾軍的毛貴,先後攻占濟寧路、東昌路、東平路、大名路等路,占據山東部分區域,自稱花馬王。而察罕以田豐占據山東已久,軍民皆服,若能招降,比攻殺更有用,於是遣人招降。
這兩三年來,山東行省雖然處於各地割據,但田豐在此地也算稱王稱霸,吃香喝辣,已不是過去的義兵萬戶田豐。不過,眼見察罕勢大,兵強馬壯,不敢與之爭鋒。
便派人回複說:「不是田豐我不願歸降於大元朝,隻是怕您不能相信我歸附的誠意啊,所以暫且先不用見麵;讓我先為您平定山東沿海各地後,再與平章您相見不晚。」
先用欲降未降,而我田豐願意為您四處攻伐(亦即繼續搶占地盤)的緩兵之計。
察罕帖木兒覺得田豐願意歸降,便命田豐為前鋒,隨元軍並同作戰;於是,原先互搶地盤的諸將,東平的王士誠、棣州的俞定、東昌的楊誠等人,也都望風「歸降」。
隨後,察罕依朝廷先前詔命可「便宜行事」,任命田豐為山東行省平章政事。東平、濟寧等路,算是皆被察罕收複。
察罕隨後與紅巾軍戰於分齊,大敗殘餘東路軍,進逼至最重要的濟南城,圍攻濟南三個月後,城破攻下,其餘各路郡邑,也聞風皆送款納降。山東各地除了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外,皆已被察罕收複,僅剩益都孤城還未攻下。
由於戰功彪炳,元帝乃再度下詔,拜察罕帖木兒為中書省「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仍署理陝西行台中丞。亦即,除官職升至中書省,兵權除河南外,更增加山東行省及行樞密院。
今年,大元至正二十二年(大宋龍鳳八年)
對大元朝廷來說,作亂逾十年的偽宋朝紅巾軍,待益都攻下後,僅剩勢孤力寡、苟延殘喘,劉福通與韓林兒據守的安豐城,北方平亂即將告一段落,一時之間,不僅察罕聲勢大振,大元朝也呈現中興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