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四章 榜諭八罪
字數:3092 加入書籤
朱元璋每每與劉基在密室商議之後,出來便會找來諸將、眾臣,表麵是與眾人商議「軍國大事」,實際上等同於「廷試」,也聽聽眾人們的看法,至少說錯了也不會降罪;在先前,眾文武官員們,發言也算踴躍。
大軍未發之前,朱元璋召集中書省、大都督府臣,問道:「張士誠據姑蘇(蘇州),常常侵擾孤王地盤,實在是孤王境內之寇,不可再放任不討伐,諸位有甚麽看法啊!」
李善長回道:「張士誠早就該討伐了,不過,以臣愚見,目前他雖然屢屢戰敗,但兵力未衰,加上土沃民富,又積儲甚豐,恐怕難以立即消滅,臣建議最好等候時機,再大舉攻滅。」
徐達從小就是朱元璋玩伴,與朱元璋相處最久,最了解朱元璋的個性、為人。
反而說:「張士誠驕橫,暴殄奢侈,此刻正是上天要亡他之時。而所任命的驕將,如李伯升、呂珍之徒,皆齷齪不堪將才,隻是徒擁兵將,實際卻以富貴、歡娛為上。更且張士誠聽信黃、蔡、葉三個參軍,此三人都是迂闊書生,不知大計。」
接著說:「臣奉主上威德,率精銳之師,聲罪討伐,東吳必可以平定消滅。」
朱元璋聽了,當然大喜,對著徐達說:「諸位的格局都限於個人所見,唯獨你的看法,最合孤意啊!討伐張士誠此事,必定成功。」
又問道:「此次大軍出征,諸位認為,應該由那裏先用師?」
常遇春回道:「逐梟者必覆其巢,去鼠者必熏其穴,此次出征,當然是直搗平江,平江城破,其餘諸郡,還不望風納降。」
不愧是最強的先鋒大將,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就是「直搗黃龍」之策。
朱元璋道:「不然,張士誠出身鹽販,與張天麟、潘原明等人皆屬強梗之徒,且湖州張天麟、杭州潘原明,與平江城互為羽翼。平江有危,唇亡齒寒,張天麟、潘原明等必會全力來救援。」
「現今,若不先分散其勢,而遽然攻打平江,若是張天麟兵出湖州,潘原明兵出杭州,其他援兵四合,將難以攻下平江。」
「應該出兵先攻打湖州、杭州,使平江之兵,忙於支持各路,軍隊疲於奔命。而等湖州、杭州兩個羽翼剪除,然後再移兵平江,城陷便指日可待。」
常遇春不改先鋒本色,還是向朱元璋言道:「稟主上,屬下認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黃龍攻下平江,才是最佳計策」。
朱元璋有些不高興地說道:「那你攻打湖州失利,責任由孤來擔。若是先攻打平江而失利,失敗了就你來負責囉!」
主上都這麽說了,嚇得常遇春也不敢再多說。
………
大宋龍鳳十二(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初二、辛亥日
朱元璋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萬討伐張士誠。召集諸將佐,於戟門誓師。
說道:「自大亂以來,豪傑並起,所在割據。西有陳友諒,東有張士誠,皆連地千裏,擁眾數十萬。孤介乎二人之間,相與抗者十餘年。而觀二人所為,誌不在民,不過貪富貴,劫奪寇攘而已。」
「友諒既敗滅,獨士誠據有浙西,北連兩淮。賴諸將連歲征討,克取兩淮,隻剩浙西、姑蘇諸郡未下,現今命令諸卿等討之。你們要記住,宜戒飭士卒,毋肆擄掠,毋妄殺戮,毋發丘壟,毋毀廬舍。不要忘了孤的交待啊!」
反正就是勝券在握,隻是時間問題,此時更要立功、立德、立言,做個好榜樣才是。
上麵朱元璋所說的這些話,當然是後來要文臣文人們修飾過的起居注,也就是後來的「明太祖實錄」,特別留下來給史官的。
因為朱元璋深知,對「史官」要特別地注意、特別地小心;雖然,他們在你生前時很聽話,但在你死後,他們的文筆可是很毒辣的。
………
八月初四、癸醜日,徐達等帥諸軍從龍江出發,正式進討東吳張士誠。
大軍出發時,朱元璋還特別榜諭八罪:
「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總兵官準中書省谘,敬奉令旨。餘聞伐罪救民,王者之師,考之往古,世代昭然。…
惟茲姑蘇張士誠,為民則私販鹽貨,行劫於江湖;興兵則首聚凶徒,負固於海島,其罪一也。(張士誠當年起義抗元的罪)
又恐海隅一區,難抗天下全勢,詐降於元,坑其參政趙璉,囚其待製孫撝,其罪二也。(初次投降大元朝後,卻又叛出的罪)
厥後掩襲浙西,兵不滿萬數,地不足千裏,僭號改元,其罪三也。(當年妄自在高郵稱大周國誠王的罪)
初寇我邊,一戰生擒其親弟,再犯浙西,揚矛直搗於近郊。首尾畏縮,又乃詐降於元,其罪四也。(第二次投降大元朝的罪)
陽受元朝之名,陰行假王之令,挾製達丞相,謀害楊左丞,其罪五也。(謀殺大元朝的苗將楊完者之罪)
占據浙江錢糧,十年不貢,其罪六也。(隻有最近一年未貢糧也算是罪)
知元綱已墜,公然害其丞相達識鐵穆爾,南(禦史)台大夫普化帖木兒,其罪七也。(逼死普化及達識兩人的罪)
恃其地險食足,誘我叛將,掠我邊民,其罪八也。(朱元璋的驍將謝再興自己反叛前去投靠,也算是張士誠的罪)
凡此八罪,有甚於蚩尤、葛伯、崇侯,雖黃帝、湯、文與之同世,亦所不容,理宜征討,以靖天下,以安斯民。…」
這八罪說是「罪」?也不太算是罪,況且其中還刻意羅列罪名,例如隻有今年未貢糧,卻說十年不貢!反正一般人也看不太懂,會看完的更不多;而真正會將八罪看完的,就是張士誠手下的那群文人,最好氣死那群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