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章 吳元年
字數:3412 加入書籤
眾臣聽主上都已如此地定論,雖然內心不平,但也沒人敢在此事上做文章。
劉基接著道:「癸卯(至正二十三)年主上前去安豐救援時,屬下便認為年號是個問題,主上既已是吳王,屬下認為,明年即可以『吳元年』紀事。」
朱元璋聽了很高興,道:「嗯!很好,就以吳國紀元,明年便是『元年』,吳元年。」
本來對朱元璋處置小明王、大宋皇帝「駕崩」的方式,還有些不滿、有些不平的眾臣們,聽到要改以「吳」來紀元,「吳元年」!
元年,明年便是元年,好耶!
既然沒有了大宋的這頂帽子,這頂壓力,那事情也好辦多了。
雖然不是小明王自己「禪位」!但意外發生的也算巧,看來主上「稱帝」也是不久之事!
眾臣們的官階、眾將們的軍階,不就有機會再提升了嗎?
原本,新建的建康城還考慮「皇城」不「皇城」的,現在當然是以帝王的規模籌劃,籌劃宗廟社稷、籌劃宮殿、衙門。
還好,自從囊括了湖廣行省,吞並了淮東鹽田,近年來吳王府收入頗豐,大建設還不愁沒有經費,倒是讓劉基更忙了,忙著卜地、忙著風水、忙著規劃…。
朱元璋也忙著,忙著建廟社宮室,忙著看規畫圖紙。
這個不錯!這個太浪費了!這個好!
還忙著祭告山川,減免稅賦…
既然稱帝是不久之事,更要隨時展露我吳王的德政啊!
便下諭中書省:「東南久罹兵革,民生凋敝,吾甚憫之。且太平、應天諸郡,吾渡江開創地,供億煩勞久矣。今比戶空虛,有司急催科,重困吾民,將何以堪。其賜太平田租二年,應天、鎮江、寧國、廣德各一年。」
而眾將領們,也要忙了,忙著打仗啊!
東南邊還有一個「吳國」,東.吳國。總不會「吳元年」是東吳的元年吧!當然一定要是東吳的末年!
………
平江以北的常州、太倉州、以東的鬆江府,所轄嘉定州等,在「(西)吳元年」正月,也隨西吳大軍開拔過來時,都紛紛望風納降,反正都是「吳國」嘛!
管你是東吳國?還是西吳國?於是(西)吳國順利取下了整個鬆江府。
還算是「東吳」可管的領地,也隻剩平江、無錫兩城了。
剛由東邊的鬆江府,受到東吳「敵軍」一路投降,受降地不亦樂乎的朱元璋水師大將、平章俞通海,也算是一路高歌猛進。
率大軍來到平江後,便又「趁勝」攻打滅渡橋,大敗敵兵;心裏肯定覺得,自己帶兵真是「天下無敵」啊!
而你們這些圍城軍,圍了平江這個孤城這麽久,卻都沒什麽進展,真是不象話!
於是又提兵攻打桃花塢,結果,這戰真的很不幸,大將俞通海中了流矢,重傷!
所以說在戰場上,還是要特別小心,特別小心「流矢」這玩意,這種莫名其妙的飛箭。
去年十一月攻打平江城時,指揮副使茅成,左脅中流矢亡;在早前一些,驍將趙德勝防守洪都城時,中流矢亡,甚至史書記載,陳友諒也是「中流矢亡」。
大將俞通海重傷,朱元璋隻好下令,將所率大軍先交給徐達,被趕緊送回建康醫治。
當然要趕緊送回,俞通海可是中書省平章,當初鄱陽湖大戰,與廖永忠都是超猛的水師大將,不僅前來救駕,還敢駕船上前「追殺」蟒張張定邊的大將呢!
且當初朱元璋還在滁州,餐飯還在有一餐沒一頓的時期,俞通海就與廖永忠兄弟,帶著巢湖的水師,其實是巢湖群盜,誒!應該說是群雄,早期便投靠了朱元璋的老將。
朱元璋也算有感情的人,至少在當上皇帝之前,至少在心態大轉變之前。
知道俞通海傷重,被送回了建康,更親自到他家裏來探視。
道:「平章,知道孤特地來看你了嗎?」
俞通海這時真的已經不行了,連話都說不出來,隻能含淚相望;朱元璋也隻能難過地回去,不久俞通海便「戰死」了。
當然,死後追封之事,一定是有的。
………
征吳大將軍徐達,最了解朱元璋為人,雖然有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對徐達來說,「將在外,君命得受,還得事事稟報,才是做為『朱元璋手下將領』之道」,以致於史書上有這麽一段。
二月甲戌,大將軍徐達遣人自軍中來請事,上敕勞之
回文:「古者帝王之興,必有命世之士以為輔佐:成周伐罪,鷹揚奮興;炎漢仗義,群策畢舉,所以克集大勳、肇基隆祚者也!將軍自昔相從,忠義出乎天性,然且沈毅有謀,端重有武,故能遏絕亂略,消弭群匿,建無前之功,雖古豪傑之士不能過也!今克期來所請事,悉欲稟命而行,此賢臣事君之道,吾甚嘉之。但所請事多可便宜行者,而識慮周詳,不肯造次有違,誠社稷之慶、邦家之福!然『將在外,君不禦』乃古道也,自後軍中緩急,將軍從宜行之。」達得書,頓首受命。
大意便是,事事稟報是「賢臣事君之道」,我很高興,不過報的也太多、太煩了,以後小事你自己看著辦,不用報上來了。
果然,還是從小當玩伴,一直跟朱元璋跟到現在的徐達,最了解朱元璋,最了解所謂的「賢臣事君之道」。
在徐達看來,朱元璋現在正忙著,沒空理東吳的戰事。
這平江城可不好打,真要硬攻打下來,必定會損兵折將,到時如茅成、俞通海之類的將領又戰死,被朱元璋痛罵一番還好,不要如馮國勝,屁股被打十幾大板,還要用走的回高郵,那就淒淒慘慘了。
反正主上目前也不急,就圍著吧!看你烏龜什麽時候伸頭,伸出頭來再砍你一刀。
於是,冬去春來,春走夏至。
直到有人無法再等了,是誰無法再等?
當然是被圍了半年多,眼看就要餓肚子的張士誠、東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