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大誌

字數:2842   加入書籤

A+A-


    劉基上呈給朱元璋新王朝去胡化的三策九方。包括:
    嚴禮儀:朝重繁複、官重尊卑、民重長幼
    定服飾:複位漢服、官民有差、四民有別
    新舊俗:掃除胡風、恢複舊俗、嚴執禁令
    劉基對於「為天地立心」大誌向的執行,一直以來,都認為要從風俗習慣中革新、養成,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為新的風氣,新的風俗習慣。
    而能夠執行此項全麵性大改革之政策者,必定須皇帝下令,由朝廷嚴令地方去執行,並維持頗長的一段期間,才得以收到成效。
    所以當初,不僅是朱元璋願意「禮賢下士」,其實也是劉基甘心「委身奉上」,借著新王朝創建之初,才能有的機會,才能去執行的大改革。
    ………
    這日,朱元璋與劉基,於內室裏商議去胡化的新政策。
    朱元璋道:「觀先生的三略六策,似乎是在百姓的風俗習慣上?」
    劉基回道:「稟主上,自北宋靖康二(公元1127),大金朝女真人南下,滅北宋遷都中都以來,再經曆蒙古大元朝統治,至今(1367年)中原已被胡人統治二百又四十年。屬下認為辨夷夏、去胡化,首要便在移風俗。」
    接著說:「夫華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國,幾變於夷,聖經明義,千載或湮焉。」
    又道:「北宋大儒程頤也說『禮一失則為夷狄,再失則為禽獸。聖人恐人之入夷狄也。』尤其近百年來,過份崇蒙媚夷,百姓全麵地『去胡化』,當為目前優先之政。」
    朱元璋也道:「先前看《孟子》,也提到『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確實中原地帶,幾成為夷邦了。」
    朱元璋這幾年來,勤奮向學,身邊隨時有儒者求教、求問,也對儒家的治世哲學、尊卑長幼等學說,多所了解。
    劉基道:「孔子三十二代孫,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其《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提及『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意即,「華夏」兩字既代表中國,也顯示中國是文明之國。」
    又道:「華夏其實是一體的,彰顯在『禮』、『儀』、『服』、『章』四字之上。亦即,在禮節、儀式、服裝與典章之四項作為,成就『大』而『美』,更能成為風俗,便是文明之國,也因此中國稱為『華夏』。」
    朱元璋道:「嗯!禮、儀、服、章,能成就大而美,便是華夏之邦。」
    心裏也想著,衣冠製度是一個國家的總體製度,確實也是外在表現形式上,可明確身份地位、上下級關係;訂立好製度,對於王朝未來的統治,應該有所幫助。
    朱元璋道:「不過,為何禮儀在朝,卻是重繁複?」劉基道:「
    聖君,為天下之表率;
    朝廷,為官吏之效仿。
    重禮,做為人民百姓之景仰,
    繁複,謹存於敬慎戒惕之心。
    況且,朝廷重大的祭祀典儀不多,更需謹慎崇敬。」
    朱元璋聽了,道:「嗯!《春秋》、《左傳》之文中,確實有很多在上位者,因執行儀典不恭,隨即敗亡之證。」
    又道:「而漢服體係,可展現等級、親屬、官階、嫡庶、長幼等儒家的仁義思想。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階、別貴賤之作用。禁胡風,改漢服,建立與禮儀、身份等相關聯的衣冠製度,可當作是首要之務。」
    劉基道:「天下曆經胡人長期統治,尤其中原地區已超過兩百年,屬下認為執行『去胡化』的三策九方,掃胡元之陋俗,複華夏之淳風;才能革除百姓普遍『崇蒙媚夷』之心,也才能建立儒家仁愛平等之心。」
    朱元璋道:「先生『為天地立心』之誌向,孤王明白,先生的三策九方,也有助新王朝的統治,孤必會慎重考慮,也會請儒臣們會同研商,必不負你。」
    劉基跪下,道:「謝主上支持!謝主上恩典!隻要能屏除『崇蒙媚夷』之心,重新再『為天地立心』,屬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建康這方麵,朱元璋既然答應眾臣們的勸進「稱帝」,尤其特別交代,登基大典不能馬虎,要好好弄清楚、搞明白,該有的禮儀好好地先去籌辦,剩下的當然就是群臣的事了,特別文臣、儒臣們。
    從禮節、儀式、典章,器具、祭祀、文辭,要討論的、要準備的,援古論今考究下來,還可真是繁多複雜啊!況且已是歲末了,而朱元璋預計以吳二年春正月,正式稱帝,隻剩一個月多些,眾臣們可真是要忙翻天了!
    而南北征伐方麵,南方這邊,盤據溫州、台州、慶元及東南沿海一帶多年的方國珍,於吳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獻土」投降後,南方隻剩下三個勢力。
    一是閩虎,這幾年迅速崛起,忠於大元卻在福建地區作威作福的陳友定。
    一是何真,有勇有謀、保鄉衛民的地方豪傑,大元授封的廣東分省左丞。
    一是雲南王,大元封的梁王,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子孫:把匝剌瓦爾密。
    先說這「閩虎」,在劉基眼中也稍微難纏的陳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