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製禮作樂

字數:3694   加入書籤

A+A-


    自從登基大典後,朱元璋喜好上所謂的「製禮作樂」。
    早先,劉基便與朱元璋提及,儒家講禮樂、重典儀,有利治國;道教重祭祀、勸為善,有利民俗;朱元璋也深感認同,尤其是有利治國的儒家禮樂。
    去年儒臣們的勸進表,就直指「…製禮作樂,開拓萬世之太平!謹奉表勸進以聞。」
    商議登基大典時,朱元璋又學到了《禮記.明堂位》:「朝諸侯於明堂,製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都和劉基說的道理相同啊!
    由於登基大典,朱元璋認為還是有些倉促,禮未備全,樂未完善。
    這可是會影響到朕創建之皇朝的千秋萬代啊!
    事後便敕令禮部官員,以及翰林院、太常寺諸儒臣。
    道:「往昔聖帝明王有了天下,莫不嚴格執行祭禮;所以當典禮時,在上位者,內心必定要誠敬,對外必備其儀文,才可以上告天祉,讓上蒼來監督。朕既然承受了天命,統一海宇,雖然首建郊社宗廟,以崇祀事,但是草創之初,典禮未備,如此草率,如何能有「上行下效」之功?卿等,應再酌古今之宜,務必讓典禮儀式適中,趕快商定討論後,送呈上來。」
    ………
    洪武元年二月初一、壬寅日
    中書省臣李善長、傅瓛、翰林學士陶安等,進《郊社宗廟議》。
    左相國李善長等奏,國家的大祀,包括《圓丘》、《方丘》、《宗廟》、《社稷》,大略呈上四典沿革,奏聞陛下。
    《圓丘》之說曰:
    天子之禮,莫大於事天,故有虞夏商皆郊天配祖,其來有自!《周官大司樂》:冬至日,祀天於地上之圓丘。《大宗伯》:以禮祀昊天上帝。………
    今當尊古製,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冬至日,祀昊天上帝於圓丘,以大明(日)、夜明(月)、星辰、太歲從祀。
    《方丘》之說曰:
    按三代祭地之禮見於經傳者,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日,禮之於澤中方丘。蓋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報天,夏至報地,所以順陰陽之義也。祭天於南郊之圓丘,祭地於北郊之方澤(之丘),所以順陰陽之位也。………
    今當以《經》為正,擬以今歲夏至日,祀方丘,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從祀。
    《宗廟》之說曰:
    《傳》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為之宗廟,以享祖考,而致其報本之意也。德有厚薄,故製有隆殺。自天子至官師,其製不同。周製天子七廟,而《商書》伊尹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則知天子七廟,自古有之,不獨同為然也。
    今觀四代各為一廟,廟皆南向,以四時孟月及歲除凡五享:孟春,特祭於各廟;孟夏、孟秋、孟冬、歲除,則合祭於高祖廟。
    《社稷》之說曰:
    《周製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社稷之祀,壇而不屋,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凡起大事、動大眾,必先告於社而後出,其禮可謂重矣!蓋古者天子,社以祭五土之祇,稷以祭五榖之神,其製在中門之外、外門之內。………
    今宜祀以春、秋二典,仲月上「戊」日(二月、八月的第一個天幹為「戊」之日)。
    ………
    朱元璋道:「好,就從最近的戊申開始辦理。」
    由於戊申日是二月初七,皇帝要先散齋四日,致齋三日;而陪祭、執事官也要一起齋戒,朱元璋說到做到,而且,祭典前日,朱元璋還特別去巡視。
    設在門外之西的社稷大次,是不是南向;壝內有沒有設禦位,是不是位於兩壇之北、居中,有沒有南向;皇帝要穿的皮弁服、法駕,準備好了沒,省牲、鼎鑊、滌溉,有沒有先擺設好…。
    ………
    春二月初七、戊申日,清晨,皇帝朱元璋親祭大社、大稷(社稷)。
    大社設正位在東,配以禦土,西向。
    大稷設正位在西,配以禦稷,東向。
    大社、大稷位,各用玉兩邸幣,黑色;牲用犢一、羊一、豬一;籩、豆各十,籩實以形鹽、薧魚、棗、栗、榛、菱茨、鹿脯、白餅、黑餅;豆實以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析、豚胉;簠、簋各二,實以黍、稷、稻、粱;鉶三,實以和羹。
    禦土、禦稷位並同,但不用玉。
    大社壇正配位,供設酒罇三、於壇東,西向,實以泛齋、醴齋、盎齋;祝二,供設於壇西,東向。
    大稷壇正配位,供設酒罇三、於壇西,東向;祝二,供設於壇東,西向。
    各壇爵六,同設於酒罇所。
    車駕至大次,太常卿奏「中嚴」
    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樂生、舞生及諸執事官、陪祭官入就。
    太常卿奏「外辦」,皇帝入就位。
    讚禮唱「迎神」,協律郎舉麾,樂奏《廣和》之曲。
    讚禮唱「請行禮」,太常卿奏有司「謹具請行事」,皇帝再拜,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
    讚禮唱「奠玉帛」,皇帝詣盥洗位,搢圭盥帨,出圭,詣大社神位前,協律郎舉麾,樂奏《肅和》之曲,皇帝跪,搢圭上香,奠玉帛,出圭再拜。
    輿次詣後土神位前,次詣大稷壇,大稷、後稷神位前,並如大社儀。
    ………
    禮要重程序,要詳細、要到位!樂不僅雅樂,要區分、要配祀!
    一整套典禮下來,皇帝不累,可累死大臣們,尤其像李善長這種年紀大的大臣;不過,都比不過已約百歲的協律郎冷謙。
    還好,冷謙除了當道士修道,平時更注重養身,還寫了一本《修齡要旨》,所以在典禮上「舉麾」,指揮古代的「樂團」演奏,好不費力。
    對冷謙比較費力的事,是短時間要作曲,做很多曲子,大社之儀有「廣和」、「肅和」之曲;大稷之儀有「凝和」、「壽和」之曲。亞獻要奏「熙和」之曲,獻畢有「雍和」之曲,而禮成有「安和」之曲。
    不過,當協律郎唯一的好處,便是看著皇帝跪在身前(不遠處),文武百官、皇太子們都要跪祀,隻有讚禮官及協律郎此時站著,看著皇帝帶著眾臣們跪拜。
    當然,不是跪拜自己啦!
    不過年近百歲的人瑞、冷謙,朱元璋還是有獎賞的,不然搞得如此辛苦,為的是甚麽?而獎賞,當然就落在劉基這頭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