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中秋祭祖燒頭炷香
字數:3565 加入書籤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北宋.晏殊
中秋節是華夏傳統節日中僅次於春節的節日,也是傳統的華夏兒女舉家團圓的日子,更是秋季收獲的季節。
在穗城,中秋節有:“祭月節”、“月光誕”之城。
在大米圍,有舉家祭先祖的習俗。
今年的中秋節比往常更有不同,今年的中秋節,老族長通知分散在外的關張族人盡可能的都回家過節,族裏應該有重要的事情想所有族人宣布。
大米圍的中秋節是從日出前開始的,準確的說節日提前一天就已經開始了,在大米圍,清明、中秋、冬至、春節是耀雷打不動地進行祭祖活動的,清明和冬至不僅要祭祖還要掃墓為祖墳培土。
這是傳統活動,已經刻入大米圍關張一族的骨子裏了。
大米圍祖訓:關張二姓永世結為異姓兄弟。
所以大米圍雖然各自姓關和張,卻祭拜著共同的祖先,所以大米圍忠勇堂裏供奉著關張兩姓的先祖排位。
估計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兩家人共建一個祠堂供奉共同的先祖,祭祀共同的祖先的家族祠堂了。
1995年的中秋節,淩晨四點不到,在穗城大米圍,忠勇堂門前的廣場上,人潮鼎沸,大米圍關張族人自發地排起了隊。
這是大米圍今年月光誕前的祭祀活動,依照傳統,祭祖要用三牲頭和五顏六色的新稻米製作的點心,這是想讓先祖知道,今年大米圍又是一個六畜興旺、稻穀豐收的年成。
所有一大早族人們就擔著或挑著三牲頭和點心過來祠堂祭拜。
祭拜之物不論大小多寡,在於心意是否到位,族裏不會以為你家祭祀的東西少而嘲笑,家裏經濟情況好的就多供奉,家裏經濟條件不好的就少供奉。
供奉完後,供奉的供品留在祠堂,晚上的百家宴全族一起分享。
今年對大米圍來說是個很特殊的年份,以往的大米圍,基本上算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的小島,大部分族人除了讀書出去在外和在家裏的幾個產業企業工作的,其他的都在大米圍過著農耕生活。
今年省裏要建大學城,家裏的土地被收儲備了一部分建大學或者改房子了,有些族人家裏沒有了地,現在在家裏成立的公司上班,雖然沒有了地,但是根據關灝的提議被老族長采納,大米圍實行按戶籍分紅加工作績效考核製度。
大米圍的族人按人口數量可以享受大米圍所有產業收益的終生分紅,不過要根據勞動績效考核,也就是說,如果具備勞動力的族人隻要工作可以有永久分紅和工工資,但如果有勞動力而不工作的,那取消所有待遇。
這樣的製度可以避免出現其他村出現的“二世祖”,有了村裏分紅,年輕人不幹活不上進。
今年村裏勞動力明顯多了不少,六叔計劃把這些勞動力做有效分流,一部分進入兄弟公司,一部分到建築公司、還有一部分女的就去商服公司。
村裏把所有土地都集中起來,由專門成立的後勤保障公司耕種。
這樣,整個家族完全以公司化運作,每個族人各負其責,管理有序。
關灝其實也想到忠勇堂廣場去跟族人一起湊熱鬧,看看幾百家排隊祭祖的盛況,可是關勇烈老爺子昨天就告訴他,今天一早要讓關灝和張鳶陪他去市區辦事。
所以,一早,關灝就早早地接上了小媳婦張鳶陪同關三爺去到市區。
有張勇開車,四人在天亮之前要到目的地。
“爺爺,您帶我和遠姐這是要去哪?”
“爺爺帶你們去見一個故人。”
“爺爺該不是帶我們去光孝寺燒頭炷香吧?”
“嗬嗬,你小子夠機靈的又被你猜對了,我們就是去光孝寺!”
“爺爺,您說的那為故人,是不是寺裏的老方丈啊?”
“是啊,你怎麽知道的?”
“其實,我和鳶姐之前去過光孝寺,也遇到過大和尚,大和尚還送了我一個護身符呢,囉!您看就是在這個。大和尚讓我貼身佩戴,不得離身。”
“好,既然你自己已經與我那故人相遇了,看老四是有緣,那我們爺孫今天就還願燒香祈福好了。”
“爺爺,之前老方丈也說我們家與光孝寺頗有淵源,到底什麽淵源啊?”張鳶問道。
“嗯,這天地萬物存在就有他的價值,我們大米圍有大米圍的價值,光孝寺有光孝寺的價值,曹家的河洛村有他的價值,你看窗外的仙村他也是有價值的。”
“爺爺,聽不懂!”張鳶露出了少女的本性,其實她在老人麵前還是個孩子。
“這光孝寺是在西漢南越國國主的官邸基礎上建造成的,一開始也算是南越國國主趙氏的家廟,後來南越國被漢武大帝所滅,光孝寺才成為普通寺院。再後來光孝寺安排我們家從西南遷居到穗城大米圍,守著那幾座大墓。我們家、黃家和仙村曆代都是光孝寺的供奉者,寺院裏的衣食用度都是我幾家提供。”
“原來是這樣,爺爺,那光孝寺豈不是一直被南越國趙家人把持?”
“可以這樣說,光孝寺至今差不多2000多年了,我們幾家一直都是以它為尊。”
“那爺爺,大澳的彌陀禪院與光孝寺有關係嗎?”
“有關,彌陀禪院算是光孝寺的分院,曆任主持都是由光孝寺指派的人,現任光孝寺大和尚就是已經仙逝的彌陀禪院主持的師兄。”
“原來如此,那光孝寺也參與了蜀王世子反清複明?”
“孩子,以前光孝寺的力量比你想象的大得多,曆史上很多的著名事件都有她的身影,以後有機會會讓你知曉的。”
當張勇駕駛的汽車到光孝寺山門前的時候,天還未亮,關好看了下手表才四點半。
關推了推山門,虛掩著,一推就開了!
一個年輕的小沙彌立在門後,恭恭敬敬地朝著關永烈作揖。
“小和尚,跟大和尚稟報一聲,大米圍故人帶著孫子孫媳婦來給佛祖燒頭炷香來了。”
“施主請隨我來,方丈已經久候多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