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大意
字數:3880 加入書籤
洛陽城破一個月後,所有邊將郡守皆宣誓效忠大魏。
壽春的諸葛誕也在將蔣班、焦彝二人留守淮南後,就帶著自己的家眷,陪同護送著曹髦的家眷,一起來到了洛陽。
在曾經曹髦居住過的西殿內,看著已經一年多沒有見過麵的文鴛,還有已經有六歲左右的皇子曹毅,以及自己也是第一次才見到的一歲的小兒子,曹髦竟然激動的一時不知言語。
曹髦將三人一起摟抱進懷裏。
然後看到了文鴛眼角處已經有了一絲絲細紋,低聲心疼道:
“鴛兒,你辛苦了!”
文鴛見曹髦眼中真情流露,也感動的回道:“陛下,鴛兒不覺得苦,倒是陛下瘦了許多…”
“嗯,是瘦了些,不過不打緊,對了,朕的小兒子可取名了?”
“尚未取名,一直等陛下賜名呢。”
“那好,就叫然兒吧,與毅兒合稱毅然之詞。”
…
家眷接來後,本以為會安閑許多,享受一下生活的時候,但一堆問題卻又接重而至。
首先的問題就是,當初司馬氏被族誅過後,除了自己放掉的司馬孚以及其孫女司馬琪之外。
還有幾個漏網之魚,其中一個就是偽晉朝的太子,司馬炎!
司馬炎當日做為潁河邊上,晉軍的名義主帥,在胡奮突襲晉軍的時候,陳騫預感大事不妙,就命自己的一隊精銳護衛,帶著司馬炎悄悄退出了戰場,並一路護送下,回到了洛陽。
當時的司馬昭,雖然在潁河大戰失敗後,不願離開洛陽,但是他也沒笨到把所有人都押寶在了洛陽這一座孤城裏。
司馬昭為此做了兩手準備,司馬炎就是這樣情況下,被司馬昭提前送了出去,送到了晉朝鎮西大將軍、扶風王司馬駿,駐守的渭南。
司馬駿是司馬懿的第七子,是司馬師與司馬昭的異母兄弟,也就是司馬炎的叔叔。
要說司馬家確實有一代不如一代的神奇基因,甚至在後來更是出了個白癡皇帝,但是在司馬氏的前幾代裏確是個個都是聰慧之人,這個司馬駿就更是如此。
史書上曾說其早年聰慧,較之司馬師兄弟,也實過之。
而且他手下還有他親自選拔的關中精銳騎兵萬餘,步卒二萬餘,也正因為如此,司馬昭才將司馬炎送至他那裏。
後來曹髦攻破洛陽城,殺了司馬氏全族後,流落在外的幾個司馬氏族人,都乞求過曹髦,讓曹髦承諾放他們一條生路,他們就願意率兵歸降,畢竟他們也覺得天下之大,哪處焉能容身?
但當時的曹髦已經重回權力巔峰,盡管他一直謹小慎微,但在那時,曹髦的心態也出現了一絲他自己都未覺察到的變化。
在他看來,在外的幾個司馬氏族人不過是苟延殘喘的喪家之犬而已,自己絕不可能再容忍任何姓司馬的男丁活在這世上。
(至於司馬孚,已經七十多歲,而自己還年輕,他就是比司馬懿還能苟,也是活不過自己的)
所以就拒絕了司馬駿等人的乞降要求。
也正是因為這個決定,讓曹髦放了一個無可挽回的大錯,以至於到了後來,竟成為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在他們剛剛乞降之時,何濤和杜預等人也勸過曹髦,即使想要殺盡司馬氏一族,也可假意接受他們的乞降條件,等去掉他們兵權後,再作計較也不遲。
可一向內心高傲的曹髦,怎麽可能願意做出這種,類似司馬家族行事風格的事情,況且在他看來這些司馬氏殘存之人就是一群土雞瓦狗而已,自己如此之多的險惡大戰都取得的勝利,何況他們,他們又算得了什麽?
事實也是如此,在拒絕他們乞降後,這些司馬氏族人都相繼兵敗或者被部將所殺,首級也被木盒封裝後送到了洛陽。
但是,事實也總有例外,這個勢力最強,能力也是最強的司馬駿就是個例外。
在其附近不遠的陳泰接到曹髦的命令後,率領部分雍涼邊軍去圍剿司馬駿,結果是,數戰不勝…
迫不得已,曹髦又下令孫奮率領三萬滿編的武衛軍,並讓錢忠率領兩萬虎賁騎,以及胡奮率領三萬青徐兵共同前往關中地區剿滅司馬駿。
加上陳泰的邊軍,共計十多萬精銳。
這一下,司馬駿確實頂不住了,但是其人狡詐無比,竟然騙過了身經百戰且精明異常的大軍統帥孫奮,在留下一座空城後,司馬駿率領這一萬關中精騎,並帶著偽晉太子司馬炎,一路向西而逃了。
這一逃,孫奮等人也算取得了大勝,但是後麵產生的一係列後果是所有人都萬萬想不到的。
司馬駿率軍逃亡後,曹髦雖然心有遺憾,但也沒過於糾結。
因為從後世而來的他,自然懂得事事都不會有完美。
當然,他如果能掐會算,能預判以後的事情,他就不會這麽想了。
不過,事情已經發生了,過於糾結實無必要,司馬家的事情也就此,算告一段落了。
以後的事情,曹髦不知道,即使知道,眼下的事情才是更應該解決的
因為曹髦又想解決另一個問題了。
魏朝的官製,主要承襲漢朝,除了皇帝,就是丞相最大。
書上常說的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實就和這種官製有莫大的關係。
名義上來說皇帝擁有無限的權力,而皇帝本人呢,也想掌握所有的權力,但掌握權力可不是用嘴說說而已,得幹事情啊,你有多大權力你就得做多少工作,就得有多少義務,這是逃不脫的。
但是皇帝也是個人,是個人他的精力就是有限的,特別是那種愛玩的皇帝就更有限了,因為他的精力還得分一部分去玩嘛。
所以就要士大夫來幫助自己工作,你把工作分給他們幹了,你的工作少了,你的權力自然也就少了,如果遇到那種什麽工作和義務都不想搞的皇帝,那你這個皇帝也就被架空了,長此以往,傀儡皇帝也就橫空出世了。
在漢朝時期出過不少權臣與權宦,原因也就大概是如此,要麽皇帝太小不管事,要麽皇帝大了愛玩不管事。
反正遇到像那種如劉徹、劉病已這種強勢君王,那就主強臣弱,可以隨意誅殺大臣。
遇到桓靈二帝這種,自然是主弱臣強了,廢立皇帝也是家常便飯,甚至取而代之也時常有之。
但在後世明清時候,皇權達到巔峰的時期,哪怕皇帝再暗弱,權臣與權宦再怎麽勢大,他們也做不到廢立皇帝取而代之,平時不管事的皇帝,想管事了,一句話就能要了他們的命。
這是為什麽?
主要原因就在於官製。
這也是曹髦目前想急予解決的事情。
…